关原之战石田三成德川(丰臣秀吉与石田三成)
关原之战石田三成德川(丰臣秀吉与石田三成)康政的檄文让秀吉认识到通过战争的手段已经无法达成最初的政治目标了。面对家康防守的“固若金汤”的小牧山,秀吉已经是很难有所作为了。秀吉最初的目的是什么呢?那就是通过战争的手段把占据浓尾平原的谱代家臣团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和政治支配之下。康政的檄文让秀吉意识到自己在政治上犯了相当严重的错误,但是秀吉并不打算就此罢兵回师。秀吉当众暴打秀次,并且幽禁了秀次,而且据说公开扬言秀次没有资格继承自己的家业(秀次此时还不是秀吉的养子,他姓三好,不姓羽柴,是外家人),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安抚并稳住了家中的各方势力。只要秀吉的继承人是信长的四子秀胜(秀胜全名叫羽柴秀胜,是本家正统继承人),那么信长的政治遗产就可以得到尊重和保存。康政的这篇檄文在秀吉的势力范围内迅速扩大影响,使得支持和依附秀吉的各方政治势力逐渐的达成了两个基本的共识:一是大家支持由秀吉来继承信长的政治遗产,但只是继承,信长所建立起来的基本的政治秩
江户时代后期的汉学家赖山阳在他的《日本外史》一书中这样写道:“(家康)公之取天下,不在大阪,而在于关原。不在于关原,而在于小牧。”这段话怎么理解?后世人虽然认同赖山阳的这番高论,但是家康究竟通过小牧长久手之战得到了什么,历史上却有着不同的认识。
一些史料中绘声绘色地描述家康上洛,秀吉半夜偷偷前往家康住所,恳请家康明天一定要给自己面子,配合自己在家臣面前演一出好戏。家康碍于秀吉的情面,才勉为其难地答应了。在江户时代以来的家康“升天封神”之下,这一幕场景是“秀吉畏惧家康”的最佳证明。
后世的家康造神运动中,把小牧长久手之战归结为家康的武功无敌,秀吉10万大军打不过家康的1万5千人,只得在小牧山下乖乖认输。从此,秀吉患上了“家康恐惧症”。因为秀吉害怕家康,在之后的权力博弈中,即使做了关白当上了天下人,秀吉仍然在竭力地避免与家康对抗。因为秀吉害怕家康,秀吉做出了匪夷所思的懦弱举动,他竟然先后把自己的妹妹和母亲送去给家康做人质,以求得家康上洛在政治上支持自己。因为秀吉害怕家康,秀吉才会用200余万石的高官厚禄把家康撵到遥远的关东之地,以避免家康就近对自己指手画脚、觊觎权位。因为秀吉害怕家康,秀吉在晚年为了秀赖做考虑,不惜杀了秀次以除后患,可就是不敢杀家康这个真正的祸根,最后竟然想用临终托孤之法,以近乎哀求的方式恳请家康手下留情。秀吉为什么如此的畏惧家康呢,秀吉为什么从此绝了与家康对抗的念头呢,秀吉为什么硬是要为秀赖留下这么一个后患呢,追根溯源就是因为小牧长久手的这一仗把秀吉给打怕了,秀吉从此极力的避免与家康撕破脸陷入大打出手的全面对抗之中。如此一来,秀吉就只能运用政治的手段去笼络讨好家康了,为此才屡屡做出了种种令人不明所以的瞠目结舌之举。可以说后来所发生的一系列“秀吉昏庸”事件都是家康公和他的三河武士团在小牧长久手之战中凭着武运昌隆打下来的无敌不败神话,把秀吉给彻底的打服了。
这种说法当然是扯谈之极。如果秀吉后来知道家康会埋葬自己辛苦打下来的江山,而且他竟然还真的把这件事给做成了,那家康有几个脑袋都不够秀吉砍的,他再武运昌隆也早就被秀吉给灭了。家康在秀吉亡故后所打的关原合战,实际上面临的形势和处境非常的凶险。而且打赢了关原合战,也只是代替秀吉接过了支配天下的权柄,要让德川家取代秀吉建立起来的丰臣家对全日本尤其是西国的统治秩序,家康在关原合战后又花费了整整15年的时间,还依然没有丝毫的把握!大阪城之战,家康率20万大军进攻10万人防守的日本第一坚城要塞大阪城究竟有没有胜算?实际上按照战国时代的军事常识,此战丰臣家才是拥有战略优势的一方,家康可谓是历经艰辛才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不过这也是后话了。
小牧长久手之战对于家康的意义,正如赖山阳所言,是家康公之取天下,在于小牧。那么究竟应该怎么理解赖山阳的这番话呢?小牧长久手之战给家康带来的最大收获是家康从此成为秀吉之下万人之上的丰臣家第一重臣!家康的天下人之路正是从丰臣家的这个第一重臣的权位开始启程迈步的。秀吉是不是愿意让家康做这个第一重臣呢?秀吉当然不愿意,这是秀吉恼恨不已的真正原因所在,不是他在小牧长久手打了败仗,那才多大点事啊。家康能够坐上秀吉家中第一重臣之位,自然凭得是他在小牧长久手的神勇表现,不过这番表现的考评人却是京都的朝廷公家和秀吉的家臣团,是朝廷公家和秀吉的家臣团都认可了家康的能力和才干,认为他可以作秀吉之下的第一重臣!秀吉对此能有什么办法!
这一切还要从榊原康政的檄文说起。在长久手大胜之后,榊原康政写了一篇檄文大骂秀吉是乱臣贼子,在秀吉军中引起了轰动,康政也因此一骂名垂青史了。虽然秀吉恼怒之下对康政下了“首级检封赏令”,不过当时的康政一点都不担心自己的安危,因为敢杀他的秀吉家臣那是一个都没有。
家康在长久手大胜的消息立刻就传到了京都,在朝廷公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人人侧目,对家康刮目相看。家康的实力经此一战被大家充分地认识并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家康在京都得到朝廷公卿的承认和支持被吉田兼见写在了自己的日记中。
康政的这篇檄文在秀吉的势力范围内迅速扩大影响,使得支持和依附秀吉的各方政治势力逐渐的达成了两个基本的共识:一是大家支持由秀吉来继承信长的政治遗产,但只是继承,信长所建立起来的基本的政治秩序秀吉必须尊重和维护。二是为了保证秀吉在继承信长的遗志,带领大家统一天下之后,还能够继续尊重信长时代的政治秩序不变色,有必要推举一位有力的政治人物牵制秀吉。小牧长久手之战为家康带来的巨大的政治利益就源于秀吉体制下各方政治势力所达成的这两项共识之上。不过这两项共识的达成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中间经历了大约2年多的时间,家康与秀吉的斗法在长久手之战后才刚刚拉开了序幕。
康政的檄文让秀吉认识到通过战争的手段已经无法达成最初的政治目标了。面对家康防守的“固若金汤”的小牧山,秀吉已经是很难有所作为了。秀吉最初的目的是什么呢?那就是通过战争的手段把占据浓尾平原的谱代家臣团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和政治支配之下。康政的檄文让秀吉意识到自己在政治上犯了相当严重的错误,但是秀吉并不打算就此罢兵回师。秀吉当众暴打秀次,并且幽禁了秀次,而且据说公开扬言秀次没有资格继承自己的家业(秀次此时还不是秀吉的养子,他姓三好,不姓羽柴,是外家人),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安抚并稳住了家中的各方势力。只要秀吉的继承人是信长的四子秀胜(秀胜全名叫羽柴秀胜,是本家正统继承人),那么信长的政治遗产就可以得到尊重和保存。
接下来,秀吉还以颜色。从5月份开始,秀吉不再与家康在小牧山纠缠不清,而是开始向那些反对自己的谱代家臣下狠手,秀吉亲自率领3万大军向信雄防守的尾张西北部地区施压,一连打了几场小仗,均取得了胜利,而且手段严厉,对坚决抵抗者毫不留情的予以镇压。例如秀吉拒绝了加贺井城投降的请求,下达了屠城的命令。对竹鼻城则运用水攻,一个月后得以陷城。有一些材料中说秀吉的这一番行动是为了将家康诱出小牧山。这应该不是秀吉的主要战略意图,秀吉就是要通过军事打击来公开回应家康在长久手之战中所取得的所谓大胜。秀吉或许是在等家康前来救援,不过不是诱敌之计,而是立威之策。家康面对距离小牧山20公里外的支持自己的政治势力能不能救援呢?很遗憾不能,为什么呢?因为不敢。秀吉一开始之所以与家康在小牧山对峙,把主要的精力都用来与家康斗法,是因为秀吉希望能够笼络谱代家臣团,为此不愿意把双方的关系搞到兵戎相见的地步,事后难以收场。如今,眼见谱代家臣团这么不识抬举,那秀吉也就只好敬酒不吃改吃罚酒了。秀吉通过立威,赤裸裸的威胁那些反对自己的谱代家臣,明确向他们传达了一个信号:家康只能躲在小牧山根本救不了你们。而且拿下了加贺井城和竹鼻城,使得秀吉在6月份时,事实上已经重新夺回了战略主动权!信雄和家康联军的左翼和后方直接暴露在秀吉的兵锋之下,面对秀吉所拥有的战略机动上的优势军力,信雄和家康对此毫无办法。
拿下了加贺井城和竹鼻城,意味着秀吉的后勤可以不依赖伊势湾水道,而是通过陆路顺着河流而下,进军南尾张
秀吉开始为自己的下一步行动做准备了,他从6月份开始又接着拉拢谱代家臣团的成员,既然双方已经彻底撕破脸了,秀吉也就不再顾及谱代家臣团的利益和感受,在拉拢的时候十分简单的封地许愿,而且将还在谱代家臣团手中的领地直接封赏给愿意转而支持自己的势力。这对于谱代家臣团非常的致命,引起了谱代家臣的极大恐慌。秀吉拉拢了谱代家臣团的两名重量级成员,泷川一益和九鬼嘉隆。秀吉许诺泷川一益的是,蟹江城及其周边土地的控制权,总之一句话,无论打下多少都封给你。秀吉许诺九鬼嘉隆的是,自己势力范围内水军的指挥权和水道的控制权。不过,泷川一益和九鬼嘉隆在蟹江城之战中仗打得并不顺利,虽然最初泷川一益成功拿下蟹江城,但是九鬼嘉隆的水军未能成功夺取伊势湾的水道控制权,致使企图在蟹江城笼城的泷川一益无法得到后续军力的支援和军需物资的补充,被数千闻讯赶来救援蟹江城的家康信雄联军反包围,在坚持了半个月后,泷川一益于七月初“被迫”向在城外亲自指挥攻城战的家康投降。尽管这次蟹江城奇袭战失败了,但是它对家康信雄一方的打击是十分沉重的。虽然家康再一次取得了胜利,并被吹嘘为不亚于长久手之战的大胜,不过此战只是谱代家臣团的内讧而已,在秀吉的施压下,谱代家臣团的成员开始动摇了。
蟹江城之战虽然以家康信雄一方的胜利而告终,不过对于家康和信雄而言,却毫无胜利的喜悦可言。秀吉发怒了,秀吉对谱代家臣团不再手下留情了,这是秀吉通过蟹江城之战直接传递出来的信息。对于“大叛徒”泷川一益,信雄和家康已经不敢再像之前对付池田恒兴和森长可那样做的那么绝了,这次只有响应泷川一益的蟹江城附近的豪族前田长定被当成叛徒遭到处决,顺便提一下此人是前田利家的亲戚,而泷川一益本人在交出蟹江城之后被安全放行了。据说秀吉对泷川一益的表现非常不满意,不过后来还是封赏了一益三千石的养老地,次子一时获封一万二千石,长子一忠不知何故遭到罢黜,据说是替父背黑锅,可能是因为与家康议和开城投降的就是一忠吧。
泷川一益笼城半个月,秀吉在干什么呢,为什么不救援?从材料上看,秀吉本人在六月份的时候心思和精力都不在前线,他在京都朝廷那里上下运作,为自己谋得了正五位下左近卫权少将的官位(左右近卫负责护卫天皇,是天皇亲兵,少将官职居于各国守护之上乃是武家高位,在少将之上的武家官位就是征夷大将军了,中将和大将有名无实),在政治上试图借助朝廷的权威为自己接下来的行动取得大义名分,争取政治主动权。
为什么秀吉不直接谋求征夷大将军位,或者说为什么朝廷不肯直接授予秀吉征夷大将军位呢?在江户时代被幕府宣扬为这是秀吉不被朝廷认可,公卿们认为秀吉一个农民出身,没有资格任此高位。言下之意,家康是源氏长者,才是征夷大将军的不二人选,看吧,朝廷都是这个意思。其实当时的情形大可不必做这种瞎猜,朝廷已经给予了秀吉在政治上领导各国守护的权威,只不过是仅仅授予了正五位下的少将官位而已。站在朝廷的立场上,这很容易理解,因为只有给秀吉留出了足够的上升空间,朝廷才能在政治上去拉拢和牵制秀吉。预留空间和官位,这是朝廷与秀吉博弈的重要筹码。至于为什么后来秀吉舍弃了征夷大将军,而改为向朝廷谋取关白之位,这与秀吉出身微贱因而没有资格建立武家政权统领全日本武士的推测完全风马牛不相及,秀吉有他自己的政治考虑,朝廷也有其自身的利益考虑在其中,不过这也是后话了。另外还有一些材料表示,秀吉利用短暂的战争间隙返回大阪城,对城池建设和应对根来杂贺众的袭扰做了一些具体工作和指示。此外,既然接下来要有大动作,那么自然还需要一些时间做相关的战前准备工作,例如整编部队、修整军械、筹备物资、架桥修路,甚至是先期的地形侦察、情报收集、政治联络等等。
注:地图上的直线距离非实际距离
图中蟹江城距离信雄的大本营长岛城直线距离大约8公里,距离清州城直线距离大约13公里,距离小牧山城直线距离大约25公里,距离犬山城直线距离大约35公里,距离大垣城直线距离大约35公里。一天正常行军的路程大约35公里,急行军可达50公里。
秀吉对泷川一益非常不满的地方在于,就在秀吉认可了泷川一益的表现,准备在7月初救援他的时候,泷川一益却开城投降了!史料中表示,在秀吉为自己接下来的行动做好了准备之后,组织了号称6万大军,由羽柴秀长、丹羽长秀和堀秀政领军正准备向西尾张进军时,却传来了蟹江城落城的消息。秀吉即将率大军前来救援,泷川一益不知道吗?他当然知道。秀吉大军一旦开始行动,只需一天的行军就可以到达蟹江城,泷川一益不知道吗?他当然知道。自己只要在蟹江城再坚持几天,就可以等到秀吉的大军,泷川一益不知道吗?他当然知道。那泷川一益交出了蟹江城是个什么情况?就算为此饿死在城里都是值得的。秀吉对泷川一益非常不满的地方还在于,交出城池为什么要牺牲支持秀吉的前田长定,泷川一益难道不知道他是秀吉的好兄弟前田利家的亲戚吗?若非前田长定的内应和支援,泷川一益起初怎么可能轻易就拿下了蟹江城呢?前田长定是秀吉拉拢过来的谱代家臣,负责支援泷川一益,不是泷川一益的属下而是盟友,泷川一益有什么权力越过秀吉擅自决定前田长定的生死?蟹江城奇袭战有九鬼嘉隆的水军助战,有前田长定做内应,泷川一益不过就是个被秀吉推到舞台中央的主演而已,这剧本可不是泷川一益写的,这主演角色当初还是泷川一益托丹羽长秀求情向秀吉争取过来的。秀吉估计很后悔,原本还想抬举一下泷川一益,毕竟泷川一益曾经也是个人物,具有相当的政治影响力和号召力。结果呢,搞砸了秀吉的行动不说,还搭上了秀吉的盟友前田长定的性命。若是换个人主演这台戏,一定比泷川一益肯拼命,演的好。
泷川一益是个蠢货无能之辈吗?非也。泷川一益曾经是信长手下的四大天王之一(四人是柴田胜家、丹羽长秀、羽柴秀吉、泷川一益),这可不是靠的论资排辈,而是完全凭的能力和才干得到了信长的认可,才取得的地位。泷川一益在蟹江城之战中,一开始表现的英勇无比,得到了秀吉的认可,就在秀吉准备兑现自己的许诺时,泷川一益却突然的萎掉了!不过结合后来发生的事情来看,泷川一益放弃了蟹江城而且导致前田长定死于非命,却没有被秀吉惩罚,相反还得到了总计1万5千石的封赏,大约可以看出泷川一益的盘算所在。长子泷川一忠因为力主向家康交出蟹江城,遭到了秀吉的罢黜,不过据说是代父受过,在庆长八年(1603)德川二代将军秀忠相当于是给一忠平反了,给予2000石德川家旗本武士的待遇。如果泷川一益坚持笼城,一旦秀吉大军来援,对于家康和信雄而言将是致命的一击。因为秀吉大军一到就意味着南尾张防线崩溃了,秀吉大军从北南两个方向上完成了对信雄家康联军的合围。那接下来秀吉发动大决战的后果对于信雄和家康意味着什么呢?家康和信雄当然明白这一点,他们心急火燎的急行军前来攻城,偏偏又抽调不出多少军队,数千人的围城军队届时面对秀吉的数万大军怎么应付?泷川一益当然知道自己据守的蟹江城掐住了信雄和家康的命脉,再有几天就是信雄和家康的死期!泷川一益怎么选择?知道后来历史的人恐怕会感到很奇怪,因为泷川一益交出了蟹江城,公然搞砸了秀吉的行动。但是泷川一益没有被秀吉惩罚。为什么呢?因为泷川一益的女婿泷川雄利是信雄的心腹重臣!
泷川一益作为信长的四天王,脑子好使的很,他有自己的盘算。若是自己站在秀吉这一边,亲手敲响信雄和家康的丧钟,得到的只是蟹江城,值不值得?从这一点上说,秀吉选泷川一益去奇袭蟹江城有些知人不明了,泷川一益曾经是个大人物,虽然落魄了,但是绝不是可以被轻易收买的,蟹江城这价码太低了。于是泷川一益开始耍大牌不按剧本演了,他自行加戏了!站在泷川一益的立场上看,谱代家臣团若是真的因为自己坚守蟹江城而被秀吉给打崩了盘,信雄和家康就此顺势被秀吉一个大决战给埋葬了,他就算得到了蟹江城的封赏又能怎么样,找他算账的谱代家臣绝对能从美兰湖排到滴水湖,泷川一益这锅可就背大了,绝没他的好果子吃。
泷川一益搞砸了秀吉的行动,却没有被惩罚,靠的是什么呢?靠的是自己的好女婿,信雄身边的重臣泷川雄利。泷川一益非常积极的“戴罪立功”,开始做中介人,推动双方的议和谈判。蟹江城之战时,秀吉统帅着6万大军,可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前往南尾张的后勤补给线现在已经打通了,在做好了所有的准备之后,照道理说顺河流而下,6万大军再把蟹江城给夺回来就是了。然而并没有,秀吉开始与信雄和家康和议了。和议的负责人是丹羽长秀。从秀吉明明拥有了战略上的绝对优势,再向前一步就可以送信雄和家康去见他们的先祖了,却偏偏同意丹羽长秀的意见与信雄和家康议和来看,秀吉此时已经没有要在军事上消灭信雄和家康的意思了。有一些材料中表示,秀吉在京都朝廷中为自己支配天下进行政治上的运作和活动的时候,朝廷公家明确向秀吉提出:希望秀吉不要为难信雄和家康。话虽然说的婉转,意思却很明确。秀吉最后得到了左近卫权少将的官位,据说是就此与朝廷达成了协议。
从秀吉并未南下夺回蟹江城来看,秀吉可能一开始就没有与信雄和家康大决战的意思,尽管阵势搞得很大,但是大军开进南尾张只是要掐住信雄和家康的脖子而已,谈判可能本就是既定策略。丹羽长秀此次随军出征,秀吉的弟弟羽柴秀长同行,猛将只有一个堀秀政,从领军将领的配置来看,这就不是大决战的架势。不过,由丹羽长秀主持的和议并不顺利。这或许是泷川一益最终并没有获得多少利益的原因,他失算了。泷川一益可以控制自己的行动,并以此来预判前景,但是他控制不了别人的行动,他人的行为一旦脱离了自己的掌控和预期,就会给自己先前的行动和美好前景带来难以预料的后果。泷川一益失算之处在于,他以为自己在这场和议中所起的作用会很重要,他让出了蟹江城,为信雄和家康与秀吉的谈判争取到了一个相对有利的地位,自己可以从双方的讨价还价中得到充分施展的空间,从而为自己谋得那份可观的酬劳。但是谈判的结果所反映出的秀吉的实际意图,大大出乎泷川一益的预料之外,也完全超乎了信雄和家康的想象。
秀吉派丹羽长秀前去议和,开出了议和的条件:信雄的女儿、家康的次子、家康的同母弟弟、石川数正的子弟、织田长益(信长之弟)的子弟、泷川雄利的子弟送至大阪城以示臣服。史料中说这个条件太苛刻了,被家康给拒绝了。这可真的是无语了,这条件苛刻吗?女儿、次子和同母弟都不是本家嫡流,石川数正、织田长益和泷川雄利都是亲秀吉的主张议和的家臣,这条件可以说宽松得无以复加了,比这还宽松那就只剩下不用送人质就算臣服这一项了。可问题是不送人质就算臣服,在战国时代哪有这种事呢。送人质这事本身大有讲究,人质的身份决定了臣服本身的性质。
交出嫡母或生母、交出嫡子、交出长子、交出本家兄弟、交出家中反对派家臣和重臣的子弟、交出家中比较重要的女儿(女儿也像儿子一样分嫡庶和血统,如女儿本身很漂亮或是在家中很受宠或是在领地内很有名望或者母亲身份比较显贵等等都是女儿身份的象征),如果是交出这些人做人质,那制约性会比较强,臣服的一方轻易不会反叛。但是如果人质的身份不那么重要,那么臣服真的就只是个形式而已。像秀吉提出的人质,压根不提交母亲的事(嫡母和生母比较重要,交母亲如果逼的急了,作为妥协可能会把庶母或乳母交出去,庶母是父亲的侧室或妾,有些侧室本身出身尊贵,可能是国内大豪族的女儿,但妾里面没有出身背景而是以色侍君的,可以作为庶母交出去。乳母在政治上比一般的妾重要多了,是主公小时候的奶妈和幼年时的抚养人,完全可以等同于母亲交出去。交母亲的制约性比较强,即使是庶母和乳母,一旦交出去,轻易不会背约,罔顾自己母亲的生死哪怕是庶母和乳母,这罪名也够大了),秀吉要求家康交的既不是本家嫡流之子,也不是反秀吉的重臣子弟,就算家康事后反悔了,秀吉都不可能为此去杀人质,政治立场是支持自己的对方家臣的子弟,你能杀了?又不是本家嫡流,对对方家督没有理论上的继承权,杀了能怎么样?就这议和条件,史料上说太苛刻了!
议和条件可以说是很宽松,说白了就是走个过场。结果,家康愤而拒绝。站在家康的立场上,家康当然很火大,因为秀吉太瞧不起人了。这议和条件翻译成白话文就是:“难得你来这么一趟,不过现在没什么事了,你可以回去了”。秀吉这是在打发叫花子呢。家康出来混,什么最重要,面子最重要,靠的是人品,大家给捧场。就这么议和走人了,开玩笑呢。
议和大约持续了二个月,到了九月初,谈崩了。秀吉既然不重视自己,那就让秀吉重视起来。家康开始唆使北陆的佐佐成政起兵反秀吉,攻打前田利家的领地。不过佐佐成政的起事没能起到家康预想的作用,佐佐成政被前田利家打得大败。秀吉这边,既然和议不成,佐佐成政又挑起了战端,十月初秀吉便开始向南尾张边上的伊势进军了。没有进军南尾张而是朝着信雄的大本营伊势去了,这本身说明秀吉只是在施加压力,并没有因为议和失败而趁机翻脸与信雄和家康大决战的意思。如此看来,一些材料中所宣称的来自朝廷的神秘力量保住了信雄和家康的性命,应该所言不虚。秀吉在战略优势尽显无遗的背景下,反而只采取政治的手段解决问题了。
秀吉只是通过一次简单的行军,就控制了整个伊势国。当时信雄与家康联军的主力都集中部署在清州城和小牧山一线,除此之外的地区,对于秀吉的大军而言,与不设防无异。此时,谱代家臣团已经无心抵抗了,从后来双方议和,秀吉给信雄开出的条件来看,谱代家臣团根本就没有与秀吉开战的理由和意愿。
从史料上看,秀吉对伊势的进军并没有发生什么激烈的战斗,只是一次军队行军。秀吉在10月25日,亲自出阵到达了伊势。秀吉在伊势向信雄提出了和议,信雄答应了。11月15日,两人在伊势桑名城以东的矢田川会面,双方议和。秀吉给信雄开出的议和条件是什么呢?秀吉给信雄开出的是让信雄完全无法拒绝的支票,这个大礼包硕大无比。简而言之,谱代家臣团还归信雄领导,秀吉全力支持。这就完了吗?没有。秀吉承诺信雄,将来为信雄向朝廷谋取官位,什么官位?三公之一的内大臣。这就完了吗?没有。秀吉表示,自己的养子继承人秀胜是你的弟弟,你以后多帮衬着点。这就完了吗?没有。秀吉表示,自己会把岐阜城给三法师,浓尾平原还是你们织田家领导下的谱代家臣团说了算。幸福来的太突然,估计信雄都要昏过去了。不知道的还以为信雄逼着秀吉签下了城下之盟呢。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当初为什么要跟秀吉打仗?信雄估计自己都搞不清楚了。信雄的问题在于他自始至终都没有自己的主意,完全是被家臣们裹挟,成为谱代家臣团的工具在被利用着。在这一点上,信雄不如信孝,信孝遇事有自己的主见,并不容易被家臣们控制。这样的议和结果,谱代家臣团是比较满意的。谱代家臣团之所以推信雄上位,不惜与秀吉大动干戈,争得无非就是这些。
不过,秀吉给予的这些利益,谱代家臣团是运用武力通过小牧长久手这一仗实现的吗?秀吉在谱代家臣团陷入绝境之下,与信雄签订了城下之盟,把谱代家臣团原本担心失去的、在战场上并没能通过军事胜利保住的关键利益都慷慨的给予了。谱代家臣团的心理是个什么反应?他们或许会重新理解池田恒兴和森长可,因为这两人看得比他们长远,反应比他们快,所以他们实际上得到了秀吉更多的投桃报李,而现在的谱代家臣团不过是保住了他们原本的利益,而这些利益秀吉一开始就没有打算剥夺!谱代家臣团在和秀吉撕破脸之后再并入秀吉体制内就比较尴尬了,池田恒兴和森长可、织田信孝都是不错的领导人,原本可以带领他们在秀吉体制内大展宏图,谋取更大的利益,结果纷纷死于非命了。现在换成三法师和信雄来领导他们在秀吉体制内混,在政治地位上就比较尴尬了,而且信雄恨透了谱代家臣团,与他们的关系在后来实际上疏远了。于是谱代家臣团不可避免的整体衰落了,他们推不出能代表自己利益的有能力的领导人进入秀吉体制的权力核心圈,只能不断地接受别人的领导,先是信雄,后来依附家康,再后来是秀次(在秀吉统一天下之后,秀吉派秀次去领导他们,这其实挺讽刺的),再后来是养子七将中的福岛正则和岐阜城的三法师秀信,再后来是家康的四子和七子。总之,谱代家臣团从原来信长手下那么牛逼闪闪的第一家臣团沦落到只能跟在大人物的家臣屁股后面讨生活,做家臣的家臣了。明明占据了浓尾平原如此丰腴富饶之地,却从此沦为了政治上的附庸和配角。本土的政治人物没有一个能够上位的。从本能寺之变前瞧不上秀吉,到清州会议时反对秀吉,到贱岳合战后与秀吉对抗,到小牧长久手之战议和后对秀吉俯首帖耳,不到两年的时间,谱代家臣团经历了巨大的心理反差和政治转变,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
图为三法师
福岛正则想领导谱代家臣团,于是关原合战时在家康面前拼命表现。有意思的是,三法师在关原合战时也想领导谱代家臣团,不过他决定投西军,只要西军打赢了,谱代家臣团就由自己来领导了,为了展示自己的实力也可能是怕石田三成赖账,三法师主动出击,为自己博取声望,不曾想军队不给力,仗打得太差成了笑话。
信雄和谱代家臣团与秀吉议和了,那家康呢?家康这个时候只能默认了。毕竟大吵大闹会有失风度,而且也于事无补。不吵不闹,反而能够表现自己的大度,让大家都认可自己的人品,从而能让自己在政治上得分。家康在议和中的理性表现或许也是后来他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和支持,成为丰臣家第一重臣的重要原因之一,家康的声誉在战国时代是公认良好的,此时,任谁也想不到他后来会与谋国灭家的乱臣贼子划等号。家康于是接受了先前秀吉所提的议和条件。不过说是以人质身份前往大阪城,但是家康作为次子的人质到了大阪城之后,秀吉并没有把他当人质对待,而是认其为养子,优待礼遇,为其取名羽柴秀康。秀次那时候都没这待遇,他姓三好,不姓羽柴,姓氏本身就是政治地位,还封了河内国一万石的食邑。做人质做成了养子大名,这是秀康一直都很感激秀吉的最初原因,秀吉对他恩情有加。以此推知,其他前往大阪城的人质想来待遇也都不错。这些人质中有一人很重要,他是石川数正之子胜千代,作为家康次子的同伴一同前往大阪城,他也受到了秀吉隆重的礼遇。石川数正是家康家中主张臣服秀吉并加入秀吉体制的重臣,他的日后出奔对家康接受秀吉的上洛条件,并一跃成为秀吉家中第一重臣,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江户时代的史料对信雄撇下家康与秀吉单独议和,评价极差。不过,当时的议和并不像后世以为的是信雄出卖了家康。这一仗本就是信雄与秀吉之间的战争,家康是被信雄请来助战的,信雄才是这一战的主将,家康只是援军。因为家康后来夺取了天下,好像这一战家康是主角,其实不是,信雄才是主角。不过当然了,信雄主角的风头全被家康给抢去了。但是在当时,信雄的确可以代表自己这一方和秀吉议和,反而家康不具备这个法理资格。对于家康而言,原本是被信雄请来助拳的,现在信雄和秀吉谈和了,自己也就没有再待在尾张的理由了,撤军是自然的事。主家想与敌人谈和,需要得到请来助拳的援手许可和同意吗?当然不需要。而且信雄与秀吉的谈和,并没有危害家康。信雄不是与秀吉谈和后联合起来去打家康,也没有以出卖家康为筹码去与秀吉谈判,而是就双方的利益进行协商,这种议和完全没有背叛的意味在里面。秀吉在将信雄拉拢到自己这边之后,也没有趁势要去灭了家康的意思,提的还是先前被家康拒绝的议和条件,没有趁机加码苛刻对待家康。
不过站在家康的立场上,信雄未经过与自己协商就去议和,把自己撇在一边,有这么做人的吗?家康可是出了大力的,在此过程中可没少流血流汗,长久手之战在千钧一发之际险胜池田恒兴和森长可全靠了家康的武力,此役实际上非常凶险,要打赢难度系数可不是一星半点。信雄这算不算卸磨杀驴,翻脸不认人了?站在家康的立场上,这么评价信雄并不为过。而且信雄与秀吉谈和,得了多大的好处!家康这边呢,助拳总不能是义务劳动吧。你们谈的时候完全不闻不问,把家康晾在一边,这是盟友所为吗?要知道信雄与家康可是结了盟的。因此,信雄与秀吉议和的消息传到了家康那里,家康的家臣们立时人声鼎沸、舆论大哗,愤懑之情可想而知。家康也想和秀吉谈呢,家康不是活雷锋,帮信雄是有自己的盘算的。
不过站在信雄的立场上,就是另外一番说辞了。信雄早就对家康不满了,家康心里那点小九九,信雄就算再傻,从开战至今都过去7个月了,信雄早琢磨过来了。家康什么盘算?鸠占鹊巢,取而代之。信雄本来是谱代家臣团的领导人,结果打了一场小牧长久手之战,家康好像成了一把手,自己成了配合家康的了,这叫什么事呢。而且谱代家臣团对家康一片赞誉之声,尤其是尾张的豪族势力都开始服从家康的调遣了,而家康呢还真不客气,就这么代替信雄开始发号施令了。信雄再傻,也知道自己成了活雷锋,就这么被人给玩了。而且这一路走来,家康实际上没什么损失,可是看看信雄的家臣团,损失和伤亡都是不计其数,再这么下去,信雄就成光杆司令了。愿意跟着自己的家臣损失了那么多,什么原因?还不是让家康伙同谱代家臣团给撺掇的。仅史料留名的,从信孝开始,加上跟随自己的三个嫡系家老,接下来是池田恒兴、森长可,还有九鬼嘉隆,前田长定等等,这些人原本都是自己可以在政治上支配和借用的政治力量,结果呢,这一仗打下来,自己与这些势力的关系已经彻底的无可挽回了。杀人的时候觉得自己很厉害,谁跟自己做对谁就得死威风的不得了,现在回过味来了,信雄发现自己被家康给当枪使了,家康不但借机铲除了谱代家臣团中的强势大佬,分化并打散了谱代家臣团的内部团结性和利益一致性,而且自己的嫡系力量和附己力量已经快让家康给折腾光了,信雄再傻也明白过来了。所以信雄就是要撇下家康单独与秀吉谈和,让家康什么也得不到白忙活一场。
如果说信雄谈和对不起家康,那家康与秀吉议和可真的是把佐佐成政给坑的连家都不认识了。佐佐成政原本是响应家康的号召起来与秀吉作对的,虽然仗没打赢,但是佐佐成政是作为家康的助力在北陆向秀吉施加压力以便为和议增加筹码才起事的。结果呢,家康干了和信雄一样的事,撇下佐佐成政单独与秀吉议和。佐佐成政得知家康与秀吉谈和,立马就不干了,这被家康玩的可太惨了。为什么家康与秀吉谈和时,没有顺带为佐佐成政求情呢,一道议和不行吗,秀吉对家康极其宽大,既然停战,北陆战场也是战争的一部分,对佐佐成政也一并宽大,家康不就做人做到位了吗?但是家康与秀吉议和,就是对佐佐成政不管不问,那比信雄做的更过分了。佐佐成政于是开始了史料中著名的“冬季远征”。佐佐成政冒着寒冷的冰雪冻天,从北陆翻越丛山峻岭,长途跋涉前往家康的滨松城。不过佐佐成政此行的目的,史料说的很可疑,说是佐佐成政鼓动家康和信雄继续与秀吉作对,明年开春相约一同进攻秀吉。佐佐成政的脑子有这么搭壳吗?当然了,史料上说家康和信雄听到佐佐成政这么异想天开的疯狂提议自然是断然拒绝了,佐佐成政白跑一趟。史料这是把家康的责任撇的一干二净,全赖佐佐成政的提议不识时务了。实际上从常理上讲,佐佐成政只要脑子没有坏掉,是不可能做出这种提议的。佐佐成政究竟提出了什么意见,现在已经没有材料能够支持推理了,不得而知。
一种推理是认为,佐佐成政是有可能在劝说家康和信雄不要谈和,因为自己说动了上杉景胜加入阵营,支持自己,于是以此为筹码想坚定家康和信雄的信心。如果上杉景胜真的要和佐佐成政联手,在北陆共同对抗秀吉,那么家康这边再开辟一个战场有助于减轻北陆的压力。不过这种可能性实在不大,家康当然不会同意。因为如果上杉景胜真的这么不知死活,那也是他的事,要知道这个议和,京都朝廷可是使了力的。家康好不容易谈和,怎么可能再去毁约把自己置于危险之下呢,自己现在亟需这段与秀吉的和平期来加强武备、整顿内政。在秀吉对信雄和谱代家臣团的宽大和笼络之后,秀吉军中的政治危机已经解除了,自己若是给了秀吉以借口,秀吉就可以没有顾忌的率军前来灭了自己。而且从后来秀吉率军前往北陆讨伐佐佐成政,上杉景胜并未出兵援助佐佐成政来看,所谓上杉景胜加入阵营,支持佐佐成政为自己挡住秀吉的兵锋纯属不实瞎猜。实际情况是,上杉景胜已经与秀吉取得了联系,双方的互动良好,秀吉早已在考虑要借用上杉家这股力量为自己所用了。
另一种推理是认为,佐佐成政前来是希望家康和信雄出面为自己向秀吉求情,说明原委,让自己得到秀吉的宽大处理。这倒是很有可能,也合乎情理。站在佐佐成政的立场上,当初是你们让我起事配合你们搞事情的,如今你们跟个没事人一样,这说不过去吧。这比煽动信雄和家康反秀吉要可信的多,不过被家康给拒绝了。估计家康是表示自己和秀吉没那么熟,关系也不怎么样。先前的议和希望佐佐成政不要误会,不是家康主动提的,是秀吉单方面的提议,内容什么的自己根本就没法和秀吉谈,只能被动接受,要不然怎么什么都没捞着就灰溜溜的回来了呢。信雄现在和秀吉关系不一般,你去求他吧。佐佐成政于是又去向信雄求情。信雄估计是表示,你在北陆起事可不是我的意思,我没法负责。总之,佐佐成政在家康和信雄那里都吃了闭门羹,只得惆怅的独自返回北陆。
以上是史料中对佐佐成政的冬季远征的描述,似乎佐佐成政此行徒劳无功。不过从后来秀吉率军讨伐佐佐成政的时候,信雄出来为佐佐成政斡旋,说服了秀吉接受佐佐成政的投降来看,佐佐成政此行似乎并未像史料中所说白跑一趟。家康没能帮上忙,信雄应该是答应帮忙的。只不过,信雄答应为佐佐成政争取的条件实在不能让佐佐成政满意,因为信雄除了承诺保命,恐怕也不能承诺的更多了。因此,在当时佐佐成政的确是失望而回。到了后来,秀吉率大军前来征讨,佐佐成政没有选择了,于是又让信雄帮忙说清,投降了秀吉。全家保全了性命,作为秀吉的座上宾移居大阪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