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的纪录片讲啥的(打造纪录片视野的东方匠人精神了不起的匠人3聚焦现代师徒情)
工匠精神的纪录片讲啥的(打造纪录片视野的东方匠人精神了不起的匠人3聚焦现代师徒情)镜头下的师父形象并非全是一副严厉、高深的面孔。许龙才带着学生骑行、写生、打弹弓,通过感受生活的乐趣,传授为人处世的道理;高振宇告诫弟子,想捏出像山川河流一般和谐的紫砂作品,则得先从“扫地僧”做起,耐力和定力是收获回报的“必须品”;甚至只是一次简单的晚餐,都能成为师父宋亚樵对弟子张浩最由衷的鼓励。《了匠》中的师父形象是保有了中国家庭中长辈模样的,但既是良师也是益友。导演通过记录师徒在日常情景中不起眼的对谈与互动,成就了12段令人难忘的师徒之情。第十一集《錾刻老大爷的铜画世界》给我们讲述了錾刻技艺的传承人孟德仁向徒弟传授手艺的故事,长年的錾刻生涯让老人的双耳几乎失去了听觉,师父与徒弟间的沟通显得十分困难,但徒弟陈明华却并未减少丝毫的耐心和尊重,每次都愿意静下心来,从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躬着身子倾听师父的点滴教诲,陪着老人一起完成繁琐的錾刻工作,毫无条件,从无怨言。导演通过对人物生活中的微小细
《了不起的匠人》将镜头聚焦在国内外手工艺术领域的大师身上,透过质朴而又浓郁的镜头语言,叙述着他们不为人知的生活故事。
2018年,《了不起的匠人3》陆续完成了更新,不同于前两季着力于“匠物”与“匠心”,新一季的《了匠》将镜头聚焦于“技艺传承”的师徒关系上,通过充满故事性的讲述全面立体地展现了艺术家们作为普通人的一面。影片在互联网上获得了不错的反响与点击量,在各类网络综艺百花齐放的现如今,这档讲述现代师徒关系的文化纪录片到底魅力何在呢?
在林志玲温婉柔情的声线中,《了不起的匠人》以特有的东方情调铺垫着每一集故事的情感,这种景与情的交融方式,令影片整体彰显出一种清新浓郁的格调,而导演选取的平民化视角使其更具自然与真实之美感。
故事总是从一个个生活化的场景展开,了不起的手工匠人们也不过是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人,导演试图避免纪录片惯用的精英叙事,将艺术家最真实的人物形象与情感状态进行还原。在《白庙主人的笑傲江湖行》这一集中,导演给我们介绍了白庙主人许龙才嬉笑怒骂的一生,主人公暴烈直爽的性格令人印象深刻 对人物的选择本身就体现出了一种贴近观众的愿望,与多数手工匠人沉稳内敛的秉性不同,许龙才仿佛金庸笔下的老顽童一般,大智若愚,小隐隐于野,将自身的创作天赋放归于山水间,诠释一种另类的人生追求。
在保持了前两季“匠物”“匠心”的内容基础上,影片还加入了东方文化中更深层次的“师徒关系”内容,将手工艺的“传承”作为本季的重要情感线索,使得故事讲述更具人情味。手工匠人的技艺诞生于传统的小作坊,是现代机器和流水线无法取代的,而诸如錾刻铜画、“法绣”、霓虹招牌、剔红等特殊品类的工艺活,更是只能透过“口传心授”得以延续,其中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苛求完美、崇尚严谨的匠人精神的传承,因此第三季的《了不起的匠人》形成了“师父”与“徒弟”的双重叙事视角,师傅的“传”与徒弟的“承”获得了呼应,不仅丰富了故事性,还深化了主题内涵。
纪录片的叙事需要编导的匠心,它远不如虚构故事的编排那般容易,要讲好故事就必须从人类情感的共通点入手,紧抓观众喜好听故事的本性,融故事于情理之间,《了不起的匠人》显然是做到了,无论是在情感诉求抑或是故事表达上都贴近了互联网观众的审美心理。
生动的细节刻画,诠释现代师徒关系细节是影像作品的灵魂,尤其像《了不起的匠人》这一类介绍性的纪录片,更应通过细节的经营避免陷入图解式专题片的套路。影片可见导演对故事素材的选择大多由小处入手,通过细节提升作品之情感与故事之品质,对看似不起眼的场景、动作、语言的捕捉,呈现出细腻之美感,于平凡处见真章。
第十一集《錾刻老大爷的铜画世界》给我们讲述了錾刻技艺的传承人孟德仁向徒弟传授手艺的故事,长年的錾刻生涯让老人的双耳几乎失去了听觉,师父与徒弟间的沟通显得十分困难,但徒弟陈明华却并未减少丝毫的耐心和尊重,每次都愿意静下心来,从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躬着身子倾听师父的点滴教诲,陪着老人一起完成繁琐的錾刻工作,毫无条件,从无怨言。导演通过对人物生活中的微小细节的记录,传达出徒儿对师父真挚的情感,重新唤回现代社会日渐缺失的那种敬畏之心。
镜头下的师父形象并非全是一副严厉、高深的面孔。许龙才带着学生骑行、写生、打弹弓,通过感受生活的乐趣,传授为人处世的道理;高振宇告诫弟子,想捏出像山川河流一般和谐的紫砂作品,则得先从“扫地僧”做起,耐力和定力是收获回报的“必须品”;甚至只是一次简单的晚餐,都能成为师父宋亚樵对弟子张浩最由衷的鼓励。《了匠》中的师父形象是保有了中国家庭中长辈模样的,但既是良师也是益友。导演通过记录师徒在日常情景中不起眼的对谈与互动,成就了12段令人难忘的师徒之情。
《白庙主人的笑傲江湖行》结尾处,师父对着镜头表露出了担忧:大徒弟图克因性格的缺陷,无法正常融入社会生活,他不敢上超市,不敢进银行。师父许龙才则于谈笑、调侃间给了徒弟最为坚定的鼓励,将徒弟的幸福与未来记挂于心,我们能够看到《了匠3》中给现代意义上的“师徒如父子”添加了全新的注脚。
视与听的巧妙融汇,引发情感共鸣《了匠3》仍旧延续了让林志玲担纲明星分享人的做法,她独具特色的东方女性声调,使得全片浸透着柔情的音韵之美,可以说林志玲的深情讲述牵引着观众内心的情感波澜,她仿佛在你的耳畔轻声呢喃,惊喜处明快活泼,落寞时低吟沉缓,随着匠人与匠物的命运变换节奏,与清新浓郁的视听语言共同赋予了本片优雅浪漫的气质与风格。
影片的叙述节奏是引导观众领略各式匠品风采和匠人命运沉浮的情感调节器。当时髦的法绣进入中国观众视野时,色彩、音乐、画面呈现出一种明快的交响,令人目不暇接、情绪高涨;当许龙才“张牙舞爪”、歇斯底里地面对镜头控诉来自师父的轻视时,反复的跳跃剪接表达了人物内心的愤懑不平;而当落寞的唐国祥驻足远望,看着日益凋敝的霓虹灯品发呆时,导演则延长了观众的凝视……导演通过对不同素材的时长控制,创造了人物内心的情感节奏,而观众的心情也随着这些人物和手工艺的命运起伏变化,引发了或忧或喜的人生况味。
音乐的使用也为影片情感节奏的创造添上了浓重的一笔。无论是老香港街头的小资情调、老北京胡同里的弦乐伴唱,抑或是现代上海演绎的城市乐章,都让全片充满了文化美感。恰到好处的音乐,仿佛一味情绪调节剂,让观众于留白处停顿思考,品味这些匠人身上的孤独与伟大。
影片的第九集给我们介绍了一位香港霓虹灯的守夜人,全片的镜头风格时而失衡凌厉时而凝重迟缓,让我们领略了香港这一国际化都市的灵动与前卫的同时,却也难掩老匠人唐国祥因霓虹灯工艺的落败而产生的惆怅情绪。老人是乐观的,他深知任何文化都必定有走向消亡的一天,这种“认命”与无奈的情绪让人心生怜悯。导演没有过多地铺陈叙事,而是通过放慢故事节奏的方式来唤起观众的情感关注,当老者落寞的背影出现在各个布满霓虹灯的角落时,升格摄影的方式仿佛让我们回到了20年前香港用霓虹灯堆砌而成的繁华盛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