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老兵隐姓埋名晚年捡废品(老兵隐姓埋名42年)

老兵隐姓埋名晚年捡废品(老兵隐姓埋名42年)原来,老人名叫刘祚坤,曾经是一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战士。孙子长大后,刘祚坤希望他能继承家里的优良传统,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可是,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孙子的政治审查没有通过,无法实现当兵的梦想。民政局的局长听到这个消息后,内心十分震惊,一路小跑下楼,亲自去接待这位英雄老兵。他仔细看了看两本证件,确认无误后,将其郑重地交到老人的手里。看着老人衣着单薄,年迈的身体隐隐有些颤抖,连忙吩咐一旁的同事,让他去给老人泡杯热茶。老人端着茶杯,暖和了一些,缓缓说出了这次来民政局的目的。老人的腿脚似乎受过伤,走起路来有些不利索。但是,他的目光非常坚定,身上有种独特的气质,如同黑夜里一盏烛火,很容易让别人注意到。有个工作人员见老人走路不方便,便上前搀扶,询问他是来办理什么业务的。老人似乎心里有事,脸色有些不好看,只是简单的说了句,是去“双拥”办公室。随后,工作人员便引着他,来到了局里的双拥办。走进办公室后,

1998年,湖北省咸宁区的民政局里,来了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这个老人神情严肃,不怒自威,他颤颤巍巍地走到办事窗口,从怀里取出了两份红色封面的证件,等到工作人员打开证件时,竟惊讶的从座位上站了起来,他连忙叫来民政局局长,并将老人热情的送到了休息室,这位老人是谁,为何连民政局局长都对他十分尊重?他来到民政局,又是为了办什么事呢?一圈三连,点个关注~

1998年冬,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街道上残雪未消,空气中游荡着刺骨的寒意。

有一个年过七旬的老人,穿着破旧的军大衣,戴着护耳帽,拄着一只自制的竹木拐杖,行走在行人稀疏的大街上。到了咸安区的民政局门口,老人停下了脚步,仔细打量了一番。

确认无误后,他推开大门,走了进去。

老兵隐姓埋名晚年捡废品(老兵隐姓埋名42年)(1)

老人的腿脚似乎受过伤,走起路来有些不利索。但是,他的目光非常坚定,身上有种独特的气质,如同黑夜里一盏烛火,很容易让别人注意到。有个工作人员见老人走路不方便,便上前搀扶,询问他是来办理什么业务的。老人似乎心里有事,脸色有些不好看,只是简单的说了句,是去“双拥”办公室。

随后,工作人员便引着他,来到了局里的双拥办。走进办公室后,老人没有说话,而是从怀里拿出了两本老旧的红皮证件。其中一本证件是“抗美援朝功臣模范纪念史册”,另一本更厉害,是“志愿军功臣证书”。

这两本证件,都是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并取得卓越战功的老兵才有的荣誉。证书的内页更是有中央军委的盖章,彰显着证书的威严与真实性。看到证件后,双拥办的工作人员不敢怠慢,立即站起了身,表示要去通知单位领导。

老兵隐姓埋名晚年捡废品(老兵隐姓埋名42年)(2)

民政局的局长听到这个消息后,内心十分震惊,一路小跑下楼,亲自去接待这位英雄老兵。他仔细看了看两本证件,确认无误后,将其郑重地交到老人的手里。看着老人衣着单薄,年迈的身体隐隐有些颤抖,连忙吩咐一旁的同事,让他去给老人泡杯热茶。老人端着茶杯,暖和了一些,缓缓说出了这次来民政局的目的。

原来,老人名叫刘祚坤,曾经是一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战士。孙子长大后,刘祚坤希望他能继承家里的优良传统,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可是,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孙子的政治审查没有通过,无法实现当兵的梦想。

这让刘祚坤难以理解。孙子从小就安分守己,没做过越轨的事,自己更是军人出身,并在战场上斩获了诸多荣誉,为何孙子的政审没有通过呢?

老兵隐姓埋名晚年捡废品(老兵隐姓埋名42年)(3)

为此,他不顾身体,在天寒地冻的时节走了几十里的山路,就是想讨个说法,让孙子顺利参军入伍。听到老人的诉求后,局长非常重视。

因为根据相关条例,获得过重大荣誉的战士后代,如果各项条件符合,不仅可以顺利参军,还有进军校深造的机会。最后,老人的孙子通过了各项审查,顺利成为了一名解放军战士。经过这件事,老人的身份也被曝光了。

这位名叫刘祚坤的解放军老兵,竟然是志愿军一等功臣!

坊间曾经流传过这样一句话,二等功拿伤换,一等功拿命换。这句话并不夸张。大部分获得一等功的人,都已经成为了烈士。活着拿到一等功的战士少之又少,每一个都做出了极为突出,甚至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老兵隐姓埋名晚年捡废品(老兵隐姓埋名42年)(4)

在两百多万人的志愿军中,获得此殊荣的也仅有九十多人。由此可见,这一荣誉非常难得,意义极为重大。刘祚坤是如何斩获这一荣誉的?为何此前的新闻媒体从未提及过他呢?

1927年,刘祚坤出生在湖北农村一个贫困潦倒的农户家。几年后,日本鬼子进村大扫荡。年幼的刘祚坤被父母藏在地窖里。过了一两天时间,他饿得不行,顶开盖子,从地窖里爬出来。然而,地面上发生的惨状,险些让这个五岁大的孩子当场吓死。

只见眼前血流成河,地上横七竖八全都摆放着尸体。这其中,有两个熟悉的身影,一个是他的父亲,一个是他的母亲。失去了父母亲后,刘祚坤成为了孤儿,每天只能靠挖野草充饥。

幸好,村里人非常善良,时不时地让他来家里吃饭。就这样,在全村人的帮助下,刘祚坤慢慢地长大了。对于这份情谊,刘祚坤不敢忘却,始终在心中铭记着。等到了十来岁,刘祚坤觉得自己的手脚有了力气,不想继续让村里人养活,于是便离开家乡,去外面闯荡,想凭自己的气力吃饱饭。

老兵隐姓埋名晚年捡废品(老兵隐姓埋名42年)(5)

可是,外面兵荒马乱的,一个毛头小子跑出去,要么是被抓壮丁,要么就被飞溅的炮弹炸伤炸死。没过多久,他只好无奈地跑了回来。

村头的木匠林大爷见到刘祚坤后,看出了他的想法,于是便让他暂时不要离开村子,先跟着大爷学门手艺。刘祚坤听到林大爷的话,喜出望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要知道,在那个人人吃不饱饭的年代,有门好手艺,就意味着有只铁饭碗。许多穷人家的孩子想学都没这个门路,因为学手艺要交学费,没有个一两年的时间出不了师。穷苦人家都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如何交得起学费呢。

林大爷之所以愿意免费教他,一是从小看着这孩子长大,知道他的品行;二则是自己无儿无女,也想找个人给自己养老送终。刘祚坤得到这个机会后,非常珍惜,学起来很刻苦。短短一年的时间,刘祚坤的木匠功夫就已经达到出师的水平了。

老兵隐姓埋名晚年捡废品(老兵隐姓埋名42年)(6)

三五年后,他的本事更是超过了师父林大爷,在十里八乡声名远播。许多人慕名赶来,为的就是让他打造一幅漂亮耐用的家具。有了安身立命的本领之后,该考虑成家了。在师父的介绍下,十八岁的刘祚坤与邻乡的一个女孩喜结连理,夫妻俩过上了平淡却甜蜜的生活。

土地改革后,刘祚坤一家分到了土地,再也不受地主的压迫了。两人种粮种菜,闲暇时候打制木器,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刘祚坤常常跟妻子感慨道,要不是共产党,哪能过上这样美好的生活,咱们就偷着乐吧。

可是,和平的时光总是很短暂。仅仅过了一两年时间,朝鲜战争就打响了。全国开始大规模征兵,组建志愿军入朝作战,抵抗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此时的刘祚坤,二十四五岁,身体正处于年富力强的阶段。

老兵隐姓埋名晚年捡废品(老兵隐姓埋名42年)(7)

看到村里张贴的征兵启事后,刘祚坤只觉得一股热血冲上脑门,心里登时就做了决断。他想参军,想去击败穷凶极恶的敌人,守卫国内来之不易的和平。妻子是个明事理的人,见丈夫刘祚坤想去参军,她不仅没有阻拦,反而感到由衷的自豪,为自己能嫁给这样一个勇敢的男人而高兴。

就这样,刘祚坤揣着妻子为他烙的两张大饼,踏上了征战的路途。

1952年,志愿军与联合国军交战正酣。由于武器装备上的劣势,志愿军不得不拿命来填,才能止住战争的颓势。

幸好,刘祚坤所在的部队属于后勤部门,并非一线,既不用与敌人刺刀见红,也不用冒着巨大的危险运送物资,可以说是个“美差”了。

但刘祚坤本人却从来没有这么想过。他认为,战争就是战争,每一个战士都肩负着不可替代的重任。为此,他丝毫不敢懈怠,发挥自己的木匠优势,为部队解决了不少难题。

不过,即便是木匠活干得再出色,也很难让他获得一等功的荣誉。

老兵隐姓埋名晚年捡废品(老兵隐姓埋名42年)(8)

直到一次空袭事件的发生,将刘祚坤推向了使命前沿,让他接受了血与火的考验。面对死亡的威胁,刘祚坤毫不退缩,为部队做出了巨大贡献。

那是一次平平无奇的夜晚。刘祚坤所在的运转站,刚刚接收了苏联支援过来的航空燃油。作为战斗机飞行的必备物资,航空燃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亚于十几门重型火炮。

可是,不知为何,美军得到了这一消息。数架美军轰炸机呼啸而来,伴随着尖锐的破空声,扔下了好几枚威力巨大的炸弹,将航空燃油运转站化为了一片火海。

广场上的刘祚坤看到后,心里十分焦急,想也没想,就冲进了火海中,想要把这批航空燃油强抢救出来。刘祚坤是后勤部门的兵,他深切地知道,物资装备的匮乏与落后,会给前线战士带来多大的压力。有时候,仅仅是少了几颗子弹,就让同胞们不幸喋血。

老兵隐姓埋名晚年捡废品(老兵隐姓埋名42年)(9)

更何况,这次的物资是航空燃油。志愿军的战斗机数量本就严重不足,与之配备的能源更是少之又少。如果这一次的航空燃油被敌军悉数摧毁,不知道又会白白牺牲多少志愿军战士。因此,当时刘祚坤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尽可能多的把航空燃油从火车上抢救下来。

火焰温度极高,空气中弥漫着硝烟与焦土味。刘祚坤翻身爬上火车车厢,找到完整无缺的航空燃油桶,使出吃奶的力气,将其推动,滚到车厢外。五节装有燃油桶的车厢里,已经有一节在敌军进攻之下发生了爆炸。燃油遇到高温,爆发出了惊人的能量,焰浪直冲云霄,将黑夜照得犹如白昼。

不过,刘祚坤没有退缩。他认为,越是这种危急时刻,越要第一个冲到最前方。这才是一个军人的价值所在。经过不停歇的努力,数十桶航空燃油被刘祚坤搬动,滚到了远处的草地。

老兵隐姓埋名晚年捡废品(老兵隐姓埋名42年)(10)

可是,火车上的航空燃油还有很多,刘祚坤不想放弃,继续徒手抢救着燃油。火焰持续炙烤,车厢里的温度逐渐升高。他的双手已经被高温灼伤,冒起了一个个的水泡,鲜血淋漓,但他却并不在意,把自己当成了无情的搬运工具,眼中只有那一桶桶珍贵的航空燃油。

第一个车厢里燃油搬出来后,刘祚坤又来到了下一个车厢。一梭子弹扫到了他面前的草地上,溅得尘土飞扬。刘祚坤咳嗽了两声,继续向前走着,丝毫没有把死亡的威胁放在眼里。他拿着钥匙,插进了车厢的锁扣里,用力转动,然后往里推。可是,车厢的门只开了一点便推不动了,卡在了缝隙里。

刘祚坤急中生智,从身边找来了一只铁钎,插进门缝,使劲往外撬动。四周的火焰成燎原之势,疯狂燃烧着。长长的火舌随风飘荡,无意间撩到刘祚坤的头发,转眼间便将其化作灰烬。刘祚坤心里十分焦急。急的不是自己受伤,而是铁门怎么也弄不开。

老兵隐姓埋名晚年捡废品(老兵隐姓埋名42年)(11)

幸好,经过多次尝试,车门终于发出了无力的吱呀声,露出了一个大口子,足以让燃油桶从中通过。刘祚坤立刻爬上去,用力地挪动着里面的燃油桶。一个个刷上黑漆的燃油桶,像是下饺子一样,咕噜噜地从车厢往外滚出去。

其中有几个汽油桶偏离了方向,砸在了刘祚坤的身体上,将他撞得头晕眼花。不过,刘祚坤的心里却很高兴。他擦了擦嘴角的血迹,看着远处分散的燃油桶,觉得自己就是光荣牺牲也值了。

事后,经过统计,刘祚坤共搬出了85桶航空燃油,为保护战斗物资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了表彰刘祚坤的卓越功绩,中朝双方都授予了他“一等功臣”的荣誉称号。

老兵隐姓埋名晚年捡废品(老兵隐姓埋名42年)(12)

战争结束后,刘祚坤并没有躺在功劳簿上,而是选择复员回家,继续做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在这期间,他从未向别人提过自己获得的荣誉,真正做到了淡泊名利。

直到四十多年后,孙子参军被拒,他才亮明了身份,希望孙子跟自己一样投身军伍,继续报效国家。

正是有千千万万个像刘祚坤这样无私奉献的人,才换来了今日祖国的繁华与强盛。我们要牢记老兵做出的贡献,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炎黄子孙的骄傲。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