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听就是春天的感觉(这是春天的声音)
一听就是春天的感觉(这是春天的声音)他不仅是一名作曲家、小提琴演奏家,还是一位神父。意大利作曲家维瓦尔第(Antonio Lucio Vivaldi)是最早用音乐表达四季的,《四季协奏曲》就是他的代表作。年华让那些经典的乐章代代流传,历久弥新的音符与节奏里,绽放着无数永不枯萎的春。我们不妨开始聆听这些古典音乐里的春之图景,畅想那柔软的春风、晶莹的春雨、斑斓的春花、摇曳的春草,耐心期待着尽情拥抱春天的那一刻。【《四季协奏曲》之《春》】
庚子年的春天似乎来得比以往都要晚一些。
春光成了窗外遥不可及的明媚温暖,房间里却仍是冬。
好在音乐里的春天并不会因为孤独和寒冷而消逝,那些温暖明媚的音乐,已经将春暖花开的温暖图景带到了我们耳边。
在古典音乐中,不乏对于春的谱写与演奏。
年华让那些经典的乐章代代流传,历久弥新的音符与节奏里,绽放着无数永不枯萎的春。
我们不妨开始聆听这些古典音乐里的春之图景,畅想那柔软的春风、晶莹的春雨、斑斓的春花、摇曳的春草,耐心期待着尽情拥抱春天的那一刻。
【《四季协奏曲》之《春》】
意大利作曲家维瓦尔第(Antonio Lucio Vivaldi)是最早用音乐表达四季的,《四季协奏曲》就是他的代表作。
他不仅是一名作曲家、小提琴演奏家,还是一位神父。
维瓦尔第出生在威尼斯,因为父亲是名小提琴手,他得以在音乐的熏陶下成长。十八岁,他正式成为了一名神职人员,因为一头的红发,也被人称作「红发神父」。
△电影《维瓦尔第》
出色的音乐才能让这位神父声名远播。甚至有人远道而来,只为在威尼斯听他的演奏。
在任神职期间,他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创作速度极快,其中协奏曲就有近500首。
《四季协奏曲》之《春》节奏明快,曲调舒缓,仿佛少女穿着棉质的连衣裙,戴着淡黄色的草帽,在草地上奔跑。
【《春之歌》】
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Jakob Ludwig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被誉为浪漫主义杰出的「抒情风景画大师」。
在他的音符里,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有如天生一对的伴侣,缠绵悱恻,不分彼此。
门德尔松作品中钢琴独奏的《无词歌》大多是一些精雕细琢的温柔小品音乐。
他前前后后大约创作了十五年的时间,一共创作了约四十八首《无词歌》,曲风缱绻、妩媚。
而《春之歌》就是「无词歌」里最著名的一首。虽然本是钢琴独奏曲,但经常被改编成各种各样的音乐形式,广为流传。
它是春天的流水,流过万物苏醒的山涧,每一块石子都是它的器乐,每一只鸟儿掠过都是它在眨眼睛。
【《春之声圆舞曲》】
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Johann Strauss Jr.)又被称为「小约翰·施特劳斯」或「约翰·施特劳斯二世」。
他的父亲同样是一位知名音乐家,甚至在维也纳创造了属于自己的音乐王国,世人将小约翰·斯特劳斯的父亲称为「圆舞曲之父」。
父亲原本希望他成为一名银行家,但小约翰·施特劳斯对音乐的爱与才华,令他仍是走上了这条音乐传奇之路。
后来,小约翰·施特劳斯的名声与成就更胜于他的父亲,最知名的作品莫过于鼎鼎大名的《蓝色多瑙河》。
年近六旬时,小约翰·施特劳斯写下这首不朽名作《春之声圆舞曲》。
这支音乐的曲调大开大合,似乎道出了宇宙的磅礴与时间的奥秘,将春天生命破土而出的情形谱写得恢弘壮丽。
【《花之圆舞曲》】
音乐家柴可夫斯基(Пётр Ильич Чайковский)是俄罗斯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也是古典音乐浪漫主义时期重要人物,以及19世纪世界最重要的音乐家之一。
柴科夫斯基生活在沙皇专制制度腐朽没落的时代里。他既哀民生之多艰,又主张维护沙皇制度,因此他的音乐作品,大多来源于对现实生活和社会的感受与思考,有着丰富的冲突与情感。
柴可夫斯基在交响曲、歌剧、芭蕾舞剧、协奏曲、音乐会序曲、室内乐以及声乐浪漫曲等等方面均有伟大的成就。
他写了三部举世闻名的芭蕾舞剧音乐:《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
这首《花之圆舞曲》就是《胡桃夹子》里的一篇曲目,也是柴可夫斯基众多圆舞曲中最突出的一首,他最为著名的代表作之一。
在柴可夫斯基复杂的音乐情感里,这首歌的意境显得清澈单纯。
它仿佛还带着些微早春料峭的寒意,转眼之间又是繁花似锦。在万物缤纷的幻梦世界里,一个高高荡起的秋千也有着在风中自由徜徉的愿望。
【《春》】
阿根廷作曲家皮亚佐拉(Astor Pantaleón Piazzolla)在阿根廷被誉为「探戈之父」,他在古典音乐的优美旋律中,兑入激情奔放的探戈舞曲。
作曲家亚当斯曾经这样评价皮亚佐拉:「他艺术中的残忍、迷幻、感性、以及发自内心的诚实,给人们带来了强烈的震撼。他的生命中奔放的活力、宽广的情怀,对人性的直视,在经济与政治的重压下表现出的幽默等,都给了人们全新的感受。而皮亚佐拉的音乐如同一把双刃剑,在带来迷幻与兴奋的同时,又引起人们真切的悔恨。」
皮亚佐拉创作了诸多著名的探戈音乐,例如《自由探戈》《伟大的探戈》《再见诺尼诺》《天使组曲》等等。
这首《春》来自于皮亚佐拉的《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四季》。它一共包括了四首独立的音乐,即为:《春》《夏》《秋》《冬》。
布宜诺斯艾利斯也被称作「南美巴黎」 ,它是阿根廷的首都和最大城市。
四季中,最初只有《夏》一首音乐,并非描写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季节,而是展现当地与外地城市的不同之处,有着拉丁美洲的独特风采,《春》是其中最后完成的作品。
这是来自南美的暖春,这个热爱舞蹈地方,连春天也穿戴着热情的披风。风琴短促的跳跃声,夹带着钢琴的和弦与小提琴悠扬的音色,共同组成生机勃勃的春意。
【《杜鹃圆舞曲》】
挪威作曲家约纳森(Johan Emanuel Jonasson)的作品中,《杜鹃圆舞曲》最负盛名。
这是一首以挪威民间舞曲为基底的圆舞曲,据说最初是约纳森在斯德哥尔摩「金杜鹃电影院」为无声影片放映作钢琴配音时即兴而作。
这首歌衍生出多种乐器演奏版本,在简单欢快的音乐里,可以听见不一而同的乐器,都在惟妙惟肖地模仿杜鹃鸟鸣的声音。
【《春天奏鸣曲》】
世界上最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也留下了关于春的乐章。
《春天奏鸣曲》是贝多芬音乐生涯早期的作品,大约在1801年左右写成,当时贝多芬大约31岁。
这是一个包含了四个乐章的组曲,写满了贝多芬的生活热情。
不过,组曲的名字并非贝多芬所取,因为乐曲洋溢着自由、乐观与活力,甜美如风和日丽的春光,而被人们称之为「春天奏鸣曲」。
在《春天奏鸣曲》里,钢琴与小提琴一唱一和,有如势均力敌、比肩天涯的两个人,有一种温柔的激荡。
或许这样的生命热情,可以用贝多芬那句告白来解答:「我真想拥抱这个世界。」
【《在春天》】
奥地利音乐家舒伯特(Franz Schubert)被评价为「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
他将音乐与诗歌结合在一起,谱写的乐曲多为诗人而作,诸如歌德、席勒、海涅……
《在春天》的歌词就是德国诗人舒尔策的作品:「我安静地坐在山坡上,天空是那样明朗,微风在翠谷中飘落,在那最早的春光里,啊,我曾是多么幸福……」
因此,这不仅仅是一首音符组成的曲调,更是一种由发自内心的诗朗诵,朗诵着关于春天的希冀与依恋。
而这春天又像是肆意生长、蔓延的爱情,覆盖着一触即醒的梦境。
【《春》】
奥地利作曲家海顿(Franz Joseph Haydn)与贝多芬、莫扎特合称「维也纳古典乐派三巨头」,他也是三人中最长寿的一个,被人赞誉为「交响乐之父」。
父亲的职业是修马车,母亲是个厨师,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的海顿却依然显露出超乎常人的音乐天赋。
然而不幸的是,16岁开始,海顿的嗓音便不再甜美,因此他只能放弃他的歌唱事业。
海顿一生创作的交响乐不下百首,还创造了弦乐四重奏的曲式。他有很多声乐作品,晚年创作了《创世纪》和《四季》两部神剧。
《春》即为神剧《四季》中的一首。
虽然不再有年轻时自然迸发的激情,但《四季》里的《春》有着更为深沉的热爱与热情,展现出别样的波澜壮阔。
音乐里坚韧的美感超越了时间的桎梏,毕竟春天也从不会随时间而褪色。
【《春潮》】
挪威音乐家辛丁(Christian August Sinding)在古典音乐家中不算声名显赫,不过这首《春潮》(Rustle of Spring)却流传甚广,同时也被翻译为「春之歌」「春之絮语」「春之沙沙声」「春天的呢喃」,是他最受欢迎的一首音乐。
最初,1888年时,《春潮》还是一首钢琴独奏曲,后来在传播的时候,被改编为三重奏、长笛独奏乃至于军乐队、管弦乐等等多彩多样的表现形式。
在发行这首音乐的时候,辛丁因购买乐谱书,与出版社有些未结清的欠账。
当辛丁正筹款准备平账时,意外收到了出版社寄回的欠条和感谢信。
出版社说,因为《春潮》颇受欢迎,出版社收益颇丰,因此书款就当已抹清。
就像上面这些翻译一样,《春潮》是一首优雅、轻柔、绵密的乐曲,如同一阵吹软人心的春风,吹响枝头的新绿,吹动山涧的泉流,唤醒清晨的雀鸟,倾述恋人的絮语。
春天何其美丽,它像一首永恒吟诵的诗,在年复一年的期待中破土而出,驱赶所有的阴霾。
它是温柔的,也是勇敢的,而所有期待春天的心,都栽种着即将苏醒的种子。
因为见过春天,所以内心深处在所有阴霾的时刻,都会相信——
没有一个夜晚不会迎来黎明,
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