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梅山乡贤最新消息(南安梅山人李光前)
南安梅山乡贤最新消息(南安梅山人李光前)从这座红砖大厝的原貌,依稀能够看到其曾经的风采。19世纪末期,这里曾住着十几户李氏族亲。李光前的祖上家境殷实,早早就居住在此。但到其父李国候(字国专)这一代时,因生意经营不善,家道中落,全家人到后来只能挤在一间10平方米的房间里。幼年李光前,正是在贫寒的家境里成长起来的。走进这座闽南大厝,大厅往左是一间不起眼的小屋。屋内只有一床一桌一椅一衣柜,摆设简朴,再也放不下其他。1893年,李光前就是在这间屋子里出生,并在这里生活了10年。可以说,对故乡的感情,正是在这10年间培养起来的。记者目击【故居】红砖大厝曾住十几户人家李光前一家挤在十平米房间梅山竞丰村石马埔,有一座极具闽南特色的红砖大厝。低矮的屋檐下,有一方小小的水井,狭窄的回廊连着几间小屋。谁能想到,这座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闽南大厝,就是李光前先生的故居。1月30日下午,在李光前研究会会长李凤琳的带领下,记者探访了光前故居。
李光前:从“放牛娃”到“世界橡胶大王”
李光前故居
2月9日讯(南安商报记者 叶婵娟 朱晨辉 文/图)从一个乡间放牛娃,到一个商业帝国掌舵者,没有人能说清这中间的距离到底有多远,但他做到了。一文不名踏进南洋,最终打造起庞大的橡胶、黄梨王国,并一跃成为金融巨子。他,就是南安梅山人李光前。
李光前的一生商界充满传奇色彩。没有人知道他到底拥有多少资产,更没有人会想到,他这样成功的华侨,晚年却会被检查出“营养不良”。在他身上到底有多少传奇故事,本期的“走进南安历史名人”系列报道,我们带读者走进李光前的一生。
记者目击
【故居】红砖大厝曾住十几户人家李光前一家挤在十平米房间
梅山竞丰村石马埔,有一座极具闽南特色的红砖大厝。低矮的屋檐下,有一方小小的水井,狭窄的回廊连着几间小屋。谁能想到,这座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闽南大厝,就是李光前先生的故居。1月30日下午,在李光前研究会会长李凤琳的带领下,记者探访了光前故居。
走进这座闽南大厝,大厅往左是一间不起眼的小屋。屋内只有一床一桌一椅一衣柜,摆设简朴,再也放不下其他。1893年,李光前就是在这间屋子里出生,并在这里生活了10年。可以说,对故乡的感情,正是在这10年间培养起来的。
从这座红砖大厝的原貌,依稀能够看到其曾经的风采。19世纪末期,这里曾住着十几户李氏族亲。李光前的祖上家境殷实,早早就居住在此。但到其父李国候(字国专)这一代时,因生意经营不善,家道中落,全家人到后来只能挤在一间10平方米的房间里。幼年李光前,正是在贫寒的家境里成长起来的。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竞丰村人,李凤琳从小就知道李光前的传奇故事。李凤琳告诉记者,虽然经济困难,但李光前的父亲仍节衣缩食,供孩子读书。每天,李光前从私塾放学归来后替人放牛,增补家用,后来他在新加坡当小学教员时,就睡在教室里,同学问他怎么不怕蚊子,他笑说:“我从小是被蚊子养大的。”
贫寒的家境,让李光前早早就深知生活的艰难,也磨炼了他身处逆境而奋发求生的意志。在度过10年家贫求学的童年时光后,1903年,李光前随父亲从梅山出走,到新加坡谋求生计,下南洋经商的传奇一生就此开始。
此后,尽管他经历了世界经济大萧条时创业的艰辛,并在事业有成时接连遭受两次战争的冲击……但所有的困顿,都没有击垮李光前。他从公司小职员开始,逐渐在商界崭露头角,并先后创办了自己的公司,成为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家喻户晓的橡胶与黄梨大王。
光前学村
【光前学村】一生捐建百所学校 11所选址家乡梅山
省道308梅山镇芙蓉村路段,一座宏伟的牌坊大门十分醒目,这是梅山镇的地标,每一个到过梅山镇的人都会在此驻足。牌坊正中间的“光前学村”四个大字,是梅山人心中的骄傲。就是在这里,光前先生倾其所有,建立起了光前学村,振兴家乡的教育,带动了经济的腾飞。李凤琳带着记者走进学村,感受当年光前先生回国大兴教育的点点滴滴。
走进光前学村,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华灯璀璨的商业街展现在眼前,国光高级中学、国光初级中学、福建省南安工业学校、国专中心小学和国专幼儿园等名校分布在学村里。学村规模宏大,师生近万人,成为往来游客争相观赏的文化旅游景点。
坐落在光前学村的国专中心小学,是李光前在家乡梅山兴办的第一所学校。站在校门口就可以看到右侧的塑胶跑道大操场,孩子们在热情洋溢地奔跑嬉戏。走进校园,一路美景尽收眼底,简洁大方的教学楼是孩子们学习的乐园,教学楼前的小花圃更是充满生机。
走进这所穿越了77年岁月的老校,我们触摸到了李光前心系家乡的情结。“其实,早在1928年,旅居新加坡的李光前就有个心愿——回乡办学。”李凤琳说,光前先生心系家乡,早在1926年,他就从海外寄钱回来,希望能在家乡办起新式学堂,但因时机不对未能办成。从那以后,李光前先生一直记挂这件事,并终于在1938年办了第一所学校。
继国专小学后,李光前陆续投资建立国光中学以及其他学校、图书馆、美术馆,并把这个教育建筑群落命名为“国专学村”,后更名为“光前学村”。
1965年,李光前回到了阔别半个世纪的家乡。他先到父亲墓前祭拜,后便随着乡亲回到自己的祖厝,忆起童年的艰辛。他嘱咐后人,要勤俭节约。虽身染疾病,但他仍坚持要去视察国专小学、国光中学、国专医院等,鼓励教师要好好教书育人。
“李光前及他的后人对梅山的教育事业贡献极大,受惠者不知凡几。”李凤琳说,据不完全统计,从李氏基金会成立至今,李光前捐款达17405.93万元,捐建的学校多达上百所。其中,13所学校就办在自己的家乡南安,其出生地梅山镇占了11所。
光前医院
【光前医院】见证农村医疗发展掀起侨办医院热潮
风光秀丽的杨梅山下,碧波粼粼的芙蓉溪畔,坐落着一所侨捐公办医院——泉州市光前医院。这所现代化医院,前身是1951年成立的南安市私立国专医院,是李光前捐资助推家乡医疗事业发展的最重要成果之一。
走进光前南街,“泉州市光前医院”几个大字就映入眼帘。医院内,环境清幽,秩序井然。各个科室内,医护人员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奔走。60多年过去,光前医院已发展为卫生肿瘤防治领域上的重点医疗单位。
据介绍,儿时的李光前,曾亲身感受了芙蓉村地处偏僻,缺少医药的痛苦。当时,乡亲们若生病,就要用轿子抬到离家30公里远的泉州去医治。因此,在家乡办完学校后,李光前深感家乡对医疗设备的需要,便决定注资兴建医院。
泉州市光前医院最开始时,只是设在国光中学里的医疗室。1951年,其扩建正式成立医院“南安市私立国专医院”,当时医务人员仅17人。1999年,医院迁址改名为“泉州市光前医院”。建院64年来,光前医院日益壮大,在编员工421人。
“李光前先生生前十分重视家乡医疗机构的发展,后人发扬光前先生的精神,将光前医院发展与扩大,为每一名病患服务,让芙蓉村的村民可以享受到最好的照顾。”李凤琳说。
“光前医院是李光前在梅山办的第一家医院,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南安的第一家新型医院,南安由此掀起了一股华侨出资创办医院的热潮。”李凤琳介绍,继李光前之后,诗山华侨于1958年创办了南侨医院。随后,华侨办医院不断出现,先后有码头医院、金淘群众医院、丰州医院、英都医院、官桥医院、水头医院、石井医院等。1959年,福建省侨务办公室还把南安光前医院和南侨医院列为全省著名的侨办医院。
李光前
人物简介
李光前(公元1893-1967年)原,名李玉昆字,光前。南安市梅山镇竞丰村人他被誉为“橡胶和黄梨大王”,是全球十大华人富商之一。先后被马来西亚吉兰丹州及柔佛州的苏丹封为拿督马,来西亚最高元首赐封“丹斯里”勋衔。
时空透视
“橡胶大王”
童年时陈嘉庚对李光前有借被子温暖之恩,少年时李光前对陈嘉庚有借伞之情。他被陈嘉庚带进橡胶王国,似乎冥冥中注定。
1916年,陈嘉庚的谦益公司急需一位精通英文的职员来拓展橡胶业务。陈嘉庚赏识李光前的才华和办事能力,就礼聘他到谦益公司。李光前从一个业务员做起,不久就被提拔为经理。他尽职尽责,得到重用,并于1920年成为陈嘉庚的乘龙快婿。在谦益公司任职11年,他尽心协助陈嘉庚管理拓展业务。几年间,谦益公司效益剧增。
1927年,李光前想开始建立自己的事业。彼时,有个英国商人准备回国,想把马来西亚麻坡的1000英亩胶园以10万元价格出售,李光前调查之后决定购买。
得知此事,陈嘉庚训斥了李光前,他认为这笔投资很有风险。敢打敢拼的李光前却认为,政府有意在这附近开公路,只要公路一开,车来人往,到时胶园价格将会倍增。最终,他筹钱把胶园买了下来,并取名“芙蓉园”。
没过多久,李光前的预言变成了现实。政府在此胶园附近修建公路,胶园价格暴涨了2~3倍。1928年,这片胶园被李光前以大约40万元高价售出。短短一年内,李光前净赚了30万元左右。他用胆识和谋略赚到了第一桶金,并用这笔钱,在麻坡创办了自己的第一家企业——南益橡胶公司。
公司开业第3年,世界经济大萧条。但李光前凭借在谦益公司时与工商界建立的良好关系,奋力支撑,始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屹立不倒。
1931年,李光前看准各国经济开始复苏的机会,扩大资金,将公司改为南益橡胶有限公司,并出任董事长。他一面不断扩大经营渠道,发展对外贸易;一面又不失时机地开展多种经营,除经营橡胶制造、种植、运送胶片和胶液外。几年后,企业又扩展到泰国和印尼。到上世纪30年代末,他已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家喻户晓的橡胶大王了。
“黄梨大王”
早在18世纪起,成批的泉州人移居马六甲和槟城等地,他们胼手胝足、披荆斩棘,开辟成片的田庄、种植园和锡矿场。19世纪中后期,在马来西亚的泉籍华侨多靠种植甘蜜、甘蔗、椰子树、木薯、胡椒、烟草等经济作物和蔬菜为主。
在开发、建设侨居地的过程中,部分泉籍华侨通过长期积累和勤奋经营,使企业得到发展,使当地经济趋向繁荣。李光前正是这期间的佼佼者。在橡胶业务日渐腾飞之际,南益机构也在逐步壮大,李光前进一步抓住机遇而扩展其他行业的投资,包括大量种植黄梨和开办加工厂制造罐装出口。
彼时,南益橡胶公司也才创办没多久,李光前让工人们在橡胶树下种植黄梨(菠萝),开星马(星马指新加坡及马来西亚)“一地两种”之先河。在世界经济危机期间,由于他经营得当,安然度过危机。这之后,他又创办凤梨罐头厂,产品销往世界各地,使他在星马“橡胶大王”的基础上,又添了“黄梨大王”的美称。
“金融娇子”
投资银行业,是李光前人生另一个重要转折点。
早在1923年还未离开谦益公司时,李光前就已涉足银行业。当时,陈嘉庚将华商银行的100股股票出售给李光前。4个月后 持有100股的李光前,在该行股东大会中被选举为董事;1926年,李光前再购买华商银行100股股票,1928年卖出100股又从陈嘉庚手中买进175股。到1928年,李光前已拥有华商银行275股股票,俨然是一位银行家了。
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金融业岌岌可危。在多家银行倒闭的情况下,李光前提议华商银行与华侨银行、汇丰银行合并为“华侨银行”。合并后的华侨银行是新加坡4家华资创办的银行中最大的一家,李光前任该银行董事会副主席,后又接任主席。
凭着敏锐的眼光和多年的商战经验,李光前在金融界如鱼得水。在他的主持下,华侨银行得到空前的发展。该行先后在新加坡设立了20多家分行,并在东京、大阪、马来西亚、香港、上海等地也设有分行,成为东南亚地区最重要的金融机构之一。到二战时,李光前已成为海内外著名的华人实业家和金融家。
发展到现在,华侨银行已经是新加坡当地银行业的龙头,在当地设有25家分行,在马来西亚设有30家分行,在全世界共有60家分行。
新加坡大学首任校长
1961年11月27日,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各报都以显著版面报道了这么一则消息:“新加坡胶业巨子拿督李光前博士被聘任为新加坡大学首任校长。”
1962年6月12日,李光前在隆重的典礼中正式就职。作为一个华人,李光前出任当地高等学府校长,这不仅仅是一份荣誉,更是新加坡文化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在就职典礼上,他说:“吾人对国家贡献莫大于教育青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乐也。”
从1962年担任首任校长到1965年因病辞职,李光前先生在新加坡大学前后共任职4年。4年来,他兢兢业业办好学校,获得全校师生和社会人士的一致好评。
“管理大学对他来说是轻而易举的事,他能够在同他一起工作者中选用最好的人才,而他丰富的社会经验是我们智慧的宝库,以备我们在必要时去取用。”新加坡大学教授林国安对李光前担任校长作出高度评价。
李光前先生一生关注教育事业,他在辞去新加坡大学校长职务后,还向大学当局建议设立医学研究所,并由李氏基金捐助新加坡坡币100万元,对新马地区的教育事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对话
竞丰村村支部书记李文新:“光前精神”推动家乡教育慈善事业发展
南安商报:您如何评价李光前先生对家乡的贡献和影响?
李文新:光前先生的名字,在梅山甚至整个南安可以说家喻户晓,老幼皆知。他爱国爱乡,兴教办学,兴医惠民,修桥造路,济世益民,是位大教育家,慈善家,一代儒商,侨界楷模。
南安商报:对李光前先生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家乡通过何种方式保护?有何举措?
李文新:为了铭记光前先生的丰功伟绩,家乡人民在芙蓉基金会的支持下,于1997年投入300多万元对光前故居进行翻修。李光前纪念馆,也被南安市人民政府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3年,家乡还在光前故居门口建植物园和光前广场。每个学年,光前学村里的学校都会组织入学新生前来参观;每年清明节,芙蓉四村、学村师生代表都会来光前先生的铜像前祭拜。
南安商报:对于如何打造光前文化品牌发展文化战略,您认为有何新思路、新举措?
李文新:为弘扬光前精神,传播光前文化,我们以芙蓉四村、光前学村为成员单位,在2014年4月28日成立“南安市李光前文化研究会”。
研究会成立以来,我们在《梅山乡讯》等刊物上宣传光前精神,在四村老人学校及学村中、小学宣讲光前故事,弘扬光前精神活动,并在学村小学里开展征文、演讲比赛等活动。
南安商报:李光前先生是伟大的教育家和慈善家,他的精神对于后人有哪些影响?
李文新:光前先生对家乡教育和医疗的奉献,深深地感染和启迪了后辈。远的不说,从国光中学毕业的学生,就在各地成立了国光校友会以及各种形式的感恩基金会,香港校友会特建立“芙蓉网”,向海内外传播光前精神,他们都在以不同方式,关心、支持母校和家乡。
感谢南安市李光前文化研究会对本次采访的支持与帮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