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葛优最经典的片段(冯小刚缘何完美演绎北京老炮)
冯小刚葛优最经典的片段(冯小刚缘何完美演绎北京老炮)1991年的王朔已经是广受欢迎的小说家和编剧,冯小刚才刚从美术人员自告奋勇转职编剧。《编辑部的故事》制作单位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搬家的过程中,莫名其妙搞丢了已经写好的剧本。这个乌龙事件给了冯小刚展露头角的机会,让他能跟王朔一起凭记忆重写《编辑部的故事》剧本。还是菜鸟的冯小刚因为这次编剧工作获得了非常大的关注,原因是他将王朔文字中特殊幽默掌握得非常到位。三人之间长达二十几年的合作关系,起源自一部改变中国影视工业的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而这个起点完全是个擦枪走火的意外。这些人不仅年龄相仿,家世出身也几乎一样。他们都是北京机关大院长大的干部子弟。姜文导演的《阳光灿烂的日子》(王朔编剧)以及让冯小刚当上金马影帝的《老炮儿》中,都见得着随军来到北京的大院子弟跟北京人之间的爱恨情仇。这个出身不仅使这些人拥有相近的影响力,也共享一种专属大院子弟的文化情怀:一种带有优越感的锐利尖酸。姜文和葛优这种北京酸民的
王朔
冯小刚、王朔与葛优三人,靠着一种奇特的尖酸幽默一起征服(有时候是各自征服)中国电影的观众。这种幽默其实跟他们的出身息息相关。
他们曾被媒体戏称中国影视行业的「第一男子天团」,以他们为首的北京老炮们几乎等于中国影视产业从拓荒到野蛮生长的整个历程。他们是韩三平(《建国大业》)、郑晓龙(《甄嬛传》)、冯小刚(《唐山大地震》)、王朔(《阳光灿烂的日子》)、姜文(《让子弹飞》)、葛优(《非诚勿扰》)、陈道明(《康熙王朝》)等人。
姜文、陈凯歌、冯小刚
这些人不仅年龄相仿,家世出身也几乎一样。他们都是北京机关大院长大的干部子弟。姜文导演的《阳光灿烂的日子》(王朔编剧)以及让冯小刚当上金马影帝的《老炮儿》中,都见得着随军来到北京的大院子弟跟北京人之间的爱恨情仇。这个出身不仅使这些人拥有相近的影响力,也共享一种专属大院子弟的文化情怀:一种带有优越感的锐利尖酸。
姜文和葛优
这种北京酸民的幽默神奇地统治中国影视业二十多年,冯小刚、王朔与葛优正是其中翘楚,堪称「第一男子天团」中的「老炮天团」。
三人之间长达二十几年的合作关系,起源自一部改变中国影视工业的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而这个起点完全是个擦枪走火的意外。
1991年的王朔已经是广受欢迎的小说家和编剧,冯小刚才刚从美术人员自告奋勇转职编剧。《编辑部的故事》制作单位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搬家的过程中,莫名其妙搞丢了已经写好的剧本。这个乌龙事件给了冯小刚展露头角的机会,让他能跟王朔一起凭记忆重写《编辑部的故事》剧本。还是菜鸟的冯小刚因为这次编剧工作获得了非常大的关注,原因是他将王朔文字中特殊幽默掌握得非常到位。
葛优、冯小刚、王朔、赵宝刚
接着第一男子天团就差葛优了。
「写《编辑部的故事》之初,李冬宝的人选在我脑子里就只有一个人——葛优。」冯小刚后来回忆道。本来菜鸟编剧交本之后就管不着其他事情,可是生怕导演找了帅哥小生来演这个角色会坏了整齣戏,冯小刚乾脆就主动向当时电视艺术中心主任郑晓龙(后来拍了《甄嬛传》)推荐葛优。然后性急的冯小刚就硬拉着老大哥王朔去拜访葛优。
「他穿一件咖啡色的风衣,戴一顶帽子,人看上去很瘦,所以显得风衣特别肥大,走起路来叮叮当当。」冯小刚说:「葛优和《顽主》(王朔小说改编的电影)里的神色类似,也不是很热情,但显得很谨慎,你笑他也不笑,一副莫衷一是的样子。」原来葛优已经答应了另外一部戏里头的配角,他不想得罪朋友,显得很为难。
葛优、冯小刚
「反正都是得罪朋友,那你就权衡利弊吧!」分析了老半天的冯小刚只好跟葛优说:「主意你自己拿,我们等你的信。」最后,葛优还是衝着冯小刚那句「我们的剧本就是照着你写的」,决定带枪投靠。
1992年的《编辑部的故事》促成了冯小刚、王朔和葛优的合体。往后二十多年或者三缺一或者三人同时合体,陆陆续续创造了《甲方乙方》、《一声叹息》、《大腕》、《手机》、《非诚勿扰》、《非诚勿扰2》、《私人订制》等多部电影。迈入耳顺之年的三位老炮,迄今仍靠着他们尖酸又生活化的幽默稳坐中国电影界最具影响力的第一男子天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