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环讲解(读解指环)
指环讲解(读解指环)
1876年,《尼伯龙根的指环》在拜罗伊特音乐节上全本上演,整个欧洲为之沸腾。这部取材自北欧神话和中世纪日耳曼英雄史诗的乐剧由《莱茵的黄金》《女武神》《齐格弗里德》和《诸神的黄昏》组成,总长度约16个小时,分四个晚上进行演出,其剧情复杂、人物繁多、内涵深刻,堪称瓦格纳的巅峰巨作。一个多世纪以来,围绕《尼伯龙根的指环》的争论从未停歇,产生了种种不同的解读。罗杰·斯克鲁顿的《真理之戒:瓦格纳〈尼伯龙根的指环〉中的智慧》一书以近400页的篇幅,从背景、音乐、剧情、人物等角度详细诠释了《尼伯龙根的指环》,带我们进入瓦格纳的戏剧世界。
瓦格纳一生充满坎坷,他开始创作《尼伯龙根的指环》时正值1848年,这年革命运动席卷欧洲,瓦格纳参与其中,此后被迫长期流亡。瓦格纳受到这一时期德国哲学的影响,研究过黑格尔、费希特、费尔巴哈以及马克思等人的作品,并被他们的思想所吸引。结束流亡后,瓦格纳又经历了普奥战争、普法战争等,见证了德意志的统一。这些对瓦格纳的创作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前后20多年的写作过程中,瓦格纳吸收和摒弃了许多思想,在创作之初,瓦格纳脑中充斥着费尔巴哈式的观念,他设想讲述的是人类从宗教和幻想的束缚中解脱的故事,但在漫长的创作过程中,瓦格纳逐渐意识到自己其实是在讲述人性的故事。到1874年,这部作品才最终完成。也正因为如此,《指环》的文本是个大杂烩,充满了种种自相矛盾的思想。其内涵隐晦,因此受到萧伯纳、多宁顿等人种种不同解读。而在罗杰•斯克鲁顿看来,这部剧集中关注的是脱离自然秩序的自由个体,以及由人类的责任植入事物核心的谜题。这就是瓦格纳对人类生死存亡关头构思的架构。瓦格纳曾在分析《指环》的书信中提到:“我们必须学会死亡,这就是按照这个字最完整的意思去死亡。”在这部剧的结尾,布伦希尔德和齐格弗里德的死就让我们看到爱的力量能够拯救世界。最终,人类凭自身意志成为自己命运的创造者,打破了永恒秩序。
《指环》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哲学主题,凝结了瓦格纳最后的人生思考。书中对沃坦、布伦希尔德等人物及其象征作了大量分析,带我们进行思考。不仅如此,《指环》的音乐文本也充分体现了瓦格纳的才思,音乐与唱词完美结合,创造了音乐史上空前的成功,其中《莱茵的黄金》前奏曲、《诸神的黄昏》等澎湃雄壮的韵律,令人叹服,多年前我在现场聆听演奏时就真切感受到了瓦格纳用音符创造的这个神奇的世界。而《女武神的骑行》等选段更是凭着影视剧的推广为人所熟知。书中第四章带领我们赏析《指环》的音乐,介绍了其中不同的主导动机。正是这些精彩的乐曲伴随我们见识了瓦尔哈拉的壮丽、布伦希尔德的骑行、齐格弗里德屠龙、齐格弗里德之死等经典场景,其壮丽恢弘令人难忘。
时间已经证明了《指环》是难以超越的伟大艺术作品,其至今仍然吸引着乐评家和狂热的观众。作为一部精彩的导读,本书为人们理解《指环》提供了专业的视角,让我们理解背后蕴含的文化元素,了解其中的哲学观点,有助于我们欣赏这部鸿篇巨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