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生活足以改变我们的一生(童年当我们讨论童年时)
童年生活足以改变我们的一生(童年当我们讨论童年时)每一个人物,作者并没有以成功、一生的成就为标准选取,而是把焦点放在这些形形色色的“人”本身的童年故事。这本书很独特的设计,就是对每个人物故事都采用两页,左边是童年故事占大篇幅,长大或成名的故事占小段落,右边是克劳德·旁帝为此画的插图。不管是哪一种隐喻,都能解释童年是人的所有原动力,是人形成之根本,童年是“树根”终究会长成参天“大树”,童年是脚下的“沃土”终有一天铺成通天“大路”,童年和人生密不可分“水之分合,脉络可沿”。儿童文学作家冰心在散文集《我的童年》中写道:“提到童年,总使人有些向往,不论童年生活是快乐,是悲哀,人们总觉得都是生命中最深刻的一段;有许多印象,许多习惯,深固的刻划在他的人格及气质上,而影响他的一生。”
01、童年是根,成年是树- 封面插画的隐喻
第一次拿到《童年》这本书被封面深深吸引,遥远蓝色天空下,绿草茵茵,一个穿着红色衣服的孩子背影,面朝一棵参天大树,似乎陷入深深的思考。
这幅插图出自法国著名儿童作家和插图画家克劳德·旁帝之手,他曾获得法国童书界最高荣誉奖项“魔法师特殊成就奖”。
这本《童年》是克劳德·旁帝和妻子法国的儿童文学巨匠玛丽·克劳德夫妇联手完成的,《童年》用56个孩子的童年轶事,照出每个人心底最真实的自己,照亮的是孩子,治愈的是大人。
封面插画中,最深邃的孩子脚下那些无法明确的“路”,亦或是“脉络”,亦或是“树根”,一条条四面散开,又似乎都汇聚通往树梢。
不管是哪一种隐喻,都能解释童年是人的所有原动力,是人形成之根本,童年是“树根”终究会长成参天“大树”,童年是脚下的“沃土”终有一天铺成通天“大路”,童年和人生密不可分“水之分合,脉络可沿”。
儿童文学作家冰心在散文集《我的童年》中写道:
“提到童年,总使人有些向往,不论童年生活是快乐,是悲哀,人们总觉得都是生命中最深刻的一段;有许多印象,许多习惯,深固的刻划在他的人格及气质上,而影响他的一生。”
- 外聚焦叙事,写出真实的生活样本
这本书很独特的设计,就是对每个人物故事都采用两页,左边是童年故事占大篇幅,长大或成名的故事占小段落,右边是克劳德·旁帝为此画的插图。
每一个人物,作者并没有以成功、一生的成就为标准选取,而是把焦点放在这些形形色色的“人”本身的童年故事。
而最独特的是写作方法采用了外聚焦叙事手法,不加以任何辅助的描绘和分析和评判,只是单纯的记录一个个童年,犹如树叶的脉络,清晰可见,却并不知道交错复杂的寓意。
每个人的童年都是独一无二的,且难以归纳描述。而正是这样独特的叙事方式,展现的似乎是写给儿童的书,又似乎是可以唤醒成人童年记忆的书,又像是一本成人和孩子并肩而坐一起读的书。
每个人都有童年的体验,那时的心理感受记忆会成为一种经验记忆刻入内心,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的记忆回归和再次体验可以实现情感体验的需要。再回头看曾经的自己,曾经的童年,童年没有消失,只是在岁月变化后,展开了新的认知,而一幅恰到好处的插画引起“心的救济”精神层面疗愈。
02、56个童年故事:那些影响儿童精神世界的微妙关系这本《童年》用儿童语言叙事,讲述了56个孩子的童年故事,配以长大后所成为的人物介绍,有伟人、神人、智者、普通人。他们有苏菲.罗斯托普钦、夏尔.戴高乐、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孔子、海伦凯勒、玛丽.居里,还有圣诞老人、伽内什、赫拉克勒斯、摩西这样的神话人物,以及不为人知的普通老百姓… …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儿童心理发展和成年有一定相似处,都可以归结为自我认知和自我引导这两个问题。但不同的是,成人有一定的自我引导能力,而儿童还不够成熟,成人和环境对儿童的引导至关重要。
1、父母更像童年里的“树根”,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一生的成长
苏菲在4岁时和母亲散步时,看到路边的草莓不禁逗留玩耍,母亲越走越远,苏菲在后被一只饿狼盯上,幸好家里的三只狗赶过来吓跑了恶狼。母亲这才发现丢在后面的苏菲,非常生气,为了惩罚她的散漫母亲把她的头按进小溪冷水中。回家后母亲奖励了三条狗,却惩罚了苏菲。
苏菲19岁嫁给了法国伯爵,57岁开始写作,她把自己的童年写进了《苏菲的烦恼》,她就是著名塞居尔伯爵夫人,法国儿童文学的开创者,她的写作生涯成为祖母后才开始为孙辈创作故事,灵感大都来源于自己的童年。
她相信,具有真实感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可以帮助孩子培养美好的品德,因而被誉为“孩子们的巴尔扎克”。
事实上,无论我们成年后多么感慨未能完满的童年带给我们的困扰,依然恋恋不舍童年的底色是深沉的爱,那些爱依然最能带给我们泪流满面的感动和力量。
成年后的苏菲用虚拟幻想时空帮助着孩子学会在幻想世界里进行现实生活的退行,也可能用童年视角的方式影响着一代代孩子世界观、价值观。
2、老师像“童年”里的魔法师,开启全新的世界
海伦·凯勒2岁的时候就因高烧失去了视觉和听觉,造成了在幼小成长中自闭,经常自残、脾气暴躁、很多人认为这是个疯孩子。
6岁时,父母为她请了一个家庭教师安妮,同样视力不好的老师给海伦制定了严苛的规定,拉着海伦的手盲写再去抚摸物品。之后海伦打开了新的世界,她拉着安妮老师的手,想去抚摸这个世界,认识这个世界。6个月后,她学会了600个单词,10岁,开始了盲文阅读、写作,还要求学口语表达。
她最终去了剑桥学习,并成为第一个获得学位并赢得导师们一致好评的女性残疾人。她以作家、讲座人的身份,为争取穷人、妇女的权利以及和平而奋斗,人们对她充满了敬意。
当我们成年后回忆曾经最重要的老师,大多数的人描述并非那些技能专业,仅仅传道授惑者,而是那些温柔善良,关注孩子内心,开启了全新世界的老师。她们弥补了家庭教育中缺失的一部分,她们用自己独特的技能用爱传递世界的另一种解读。
好的老师是“魔法师”,让童年小小的我们,看到让世界多彩。
3、社会环境像“童年”里的镜子,吸引的必将是真实的自己
安徒生出生在丹麦贫穷的小村庄里,他的母亲酗酒姥姥疯癫,但他喜欢读书、热爱戏剧。直到有天村庄里来了一个演出的剧团。13岁的安徒生看到了生命的希望之光,毛遂自荐跟随剧团到处演出。17年的游荡和自学终于获得了一份过往奖学金,开始重新上学。
使得安徒生成名的是他创作的156个童话故事,而很少有人知道他的童话中再现的都是自己童年的悲惨、恐惧和希望。
所有人的童年就像一面镜子,镜子里的形象来源自周围的环境,越来越具象化我们对自己的认知,长大后我们更趋于内心最感兴趣的群里,在融入社会化过程中,我们越来越认同镜子中的自己。
当我们谈起童年,已是成年之人带着淡淡的缅怀之情幽幽的回忆。当我们的孩子正在经历童年,我们却经常忘记手指间溜走的其实是孩子的童年。
童年是每个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保存的那一段段的回忆, 童年也是梦想生根发芽的沃土。 不论你是否记得自己的童年梦想, 即使岁月一直往前,而留在最柔软的地方的永远是童年的回忆。
①人生没有“密码”,童年不分“好与坏”
我们在读《童年》时,会发现很多非同寻常的联系。例如苏菲的母亲对她如此严厉不公平,用常规眼光来看,苏菲生活在不幸的童年里,应该从此一生拥有古怪的性格。然而苏菲不仅成功的是八个孩子的母亲,而且当了祖母依然为孩子们所写“成长教养课本”。
她用童年缺少的母爱去温暖自己的家人,一生致力于书写无数个孩子们童年造梦机。我们能说她的童年“幸福或不幸福”,但我们无法定义童年的“好与坏”。每个人的童年都是独一无二的记忆,是形成长大的“我们”的细胞无法割舍。
心理学大师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认为:“儿童对事物的主观认知决定了儿童的发展。”“决定行动方向的是观点而不是客观事实。”
也就是,儿童的某些特征反映了外界环境的作用,外在环境有可能使得孩子产生自卑、软弱和不确定感,这些感觉反过来会对儿童的整个心理产生影响。孩子希望摆脱这些消极感受,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并获得平等和受到重视。
这就是成长,在努力证明自己的过程中,会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和帮助,对未来的从事或者向往的生活描绘了美好的愿景。
当然,作为父母尽可能应当给予孩子最大的“爱”的陪伴,责罚和惩罚只是一种行为规范的改进方法,不能作为主要的亲子关系状态,给孩子们留下难以磨灭的心理烙印。人生没有密码,有的人谈起童年眉飞色舞,有的人谈起童年茫然无语,但这就是每个人独特的成长故事。
② 守护童年梦想,关注人性本然
在这本书中创意之处就在于着重笔墨去写成功的人的童年,而很多故事提到了童年的梦想,譬如苏菲·姬曼在18世纪女子不能读书学习时,从小热爱数学偷偷自学,潜心研究数学最终成为了数学家。爱因斯坦在5岁时喜欢上了父亲送给他的罗盘,12岁爱上几何,最终成为了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
还有一些普通人,他们的童年都有热爱之物,植物、攀岩、甚至是解决问题,这些梦想看起来杂乱无章,但是,在那些纯真的孩子的心里,这些东西才是最真实,最不rrrrr受外界影响的渴望。而对这些梦想的追寻就是追随真心。
只有极端缺乏想象力的人才会把“财富”当作自己的梦想童年梦想。研究结果告诉我们追寻你真正的梦想反而比追逐财富可能得到更多财富。
李开复对于同学兰迪·波许演讲《真正实现你的童年》说:令人惊讶也令人羡慕的是,兰迪这些儿时的梦想后来竟然大部分都实现了。其实,这些看似荒诞不羁的梦想反映了他潜意识中隐藏的人生理想,也折射出他特有的思维方式与个性特点。
作为父母最该做的,就是给一个心中有梦想的孩子,创造了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鼓励尝试和创新,帮助建立自信心。
童年是人生的根本,童年的记忆越来越模糊,但却成为人生命的根系,贯穿着生命之树,而且会通过树干的滋润和吸收养分而会养到树根,使得熠熠生辉焕发更强的生命力。
作者介绍:荣荣
关注女性,赋能家庭。欢迎关注~@荣荣家庭关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