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之观照力和无为力(弟子规解读序养德促学成就幸福人生)
弟子规之观照力和无为力(弟子规解读序养德促学成就幸福人生)养德促学实际上是一个落实德才兼备的过程。德和才就像人的两条腿,只有德才兼备了,你的一生才能行稳致远。如何做到德才兼备,落实到行动上就是“养德促学”。品鉴中国文化你得从事、理和心三个层面鉴赏。千百年的历史沧桑,具体的事相在不断的演变,这太正常了,但其中折射的理和圣贤的存心才是中国文化的根。就比如《弟子规》中“冬则温,夏则凊”,“亲有疾,药先尝”这些事放在过去很正常、也可行,放在现在则不合时宜了。但其中所蕴含的父慈子孝、父子有亲的理没变,子女对父母的孝敬存心没有变。现在父母生病了我们当然不必“药先尝”,但我们应该为父母把药准备好,交代父母按时正确的服药,用心观察父母病情的变化,和医生进行耐心的沟通,让父母的病情得到好的治疗,早日康复。这才是“冬则温,夏则凊”,“亲有疾,药先尝”的理和存心,现在你还能说它是糟粕?第二、要抓住德之本,德之本在哪里?孔老夫子在《孝经》有一段非常重要的开示,“夫孝,德
说到幸福的人生,大多数人恐怕都要和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联系在一起,然而中国古人却推崇“五福临门”。五福是指:“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这里康是指身体健康,无病无灾,宁则是指心理健康,雍容豁达。
细细品味这五福里面也有一层因果关系,长寿、富贵、康宁、善终是幸福人生的果,那么好德就是幸福人生的因。所以幸福的人生应该从好德、养德着手。这和《大学》里面的金句“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异曲同工。
养德要先立德,最早为我们系统立德的是孔老夫子,《论语·学而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夫子在这里为我们做人做事立了七条准则:“孝、悌、谨、信、爱众、亲任、学文”。对于这七条,我们要把握两个要点就不会无所适从了。
第一,一德立,德德立。你一德立起来了,其他德也就自然而然立起来了。就像《论语》中“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比如一个知书达礼之人,肯定不是不仁不义之人,而是有智有信之人。
第二、要抓住德之本,德之本在哪里?孔老夫子在《孝经》有一段非常重要的开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清代著名文学品评家王永彬在《围炉夜话》中也说“百善孝为先” 。“孝”乃是所有德行的根本,一切教育要从教孝、行孝开始。不从立孝道入手,一个人的德行是长养不起来的,所以养德要首重养孝道。
《论语》为我们立德,《弟子规》则重在教我们养德。《弟子规》360句,1080字,就干了一件事,把抽象的德“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生活化了。教导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用《弟子规》来规范我们的言行举止,达到养德修身的目的。
《弟子规》成文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时间了,我也看到有人说,《弟子规》是伪国学,甚至斥责为封建糟粕。说这话的人未必就是成心糟蹋中国文化,但一定是不懂如何鉴赏中国文化,不知道中国文化的精华在哪里。如果仅从就事论事的角度看中国文化,就很容易把中国文化归为糟粕。
品鉴中国文化你得从事、理和心三个层面鉴赏。千百年的历史沧桑,具体的事相在不断的演变,这太正常了,但其中折射的理和圣贤的存心才是中国文化的根。就比如《弟子规》中“冬则温,夏则凊”,“亲有疾,药先尝”这些事放在过去很正常、也可行,放在现在则不合时宜了。但其中所蕴含的父慈子孝、父子有亲的理没变,子女对父母的孝敬存心没有变。现在父母生病了我们当然不必“药先尝”,但我们应该为父母把药准备好,交代父母按时正确的服药,用心观察父母病情的变化,和医生进行耐心的沟通,让父母的病情得到好的治疗,早日康复。这才是“冬则温,夏则凊”,“亲有疾,药先尝”的理和存心,现在你还能说它是糟粕?
养德促学实际上是一个落实德才兼备的过程。德和才就像人的两条腿,只有德才兼备了,你的一生才能行稳致远。如何做到德才兼备,落实到行动上就是“养德促学”。
如果从德和才两个维度来丈量一个人,人大致可以分为四类:有德有才、有德无才、无德有才、无德无才。人人都希望做一个有德有才、德才兼备的自己,然而德不是生来就有的,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真金白银能换来的。要有德唯有先养德,德,养则有,不养则无。中华文化浩如烟海,养德之论林林总总,但读《弟子规》、行弟子规,时时处处用《弟子规》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不失为一种养德的好方法。哪一天你把《弟子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了,你就由无德变有德,由小德变大德了。
养德促学有两层意思:首先德是才之基,没有德支撑的才是空中楼阁之才,正所谓根基不牢,地动山摇。其次德能够促进成才,德是成才的发动机,德是一个人成才的内生动力。纵观古今从伏羲、文王、孔子到“两弹一星”的众元勋,哪一个名垂青史、才高八斗之人不是道德高洁之士。促学不是靠金钱、也不是靠名誉地位,靠的是自己的德行,促学要从养德开始,养德促学。一个道德品质有污点的人决然不能站在学问的制高点。反观今日的父母和学子,大家都在为分数而拼搏,又有谁为自己和孩子没有范仲淹的格局而忧虑过。
古之圣贤伏羲、文王、孔子
虽然说一德养,德德养,但养德还是要注意次第的。《弟子规》开篇“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里有“首”有“次”,排了一个序,实则告诉我们养德促学有一个正确次第。都说现在的孩子不好教、不听话、不懂礼貌、不孝敬父母,看看现在的教育你大概也明白了。把养德和促学分开了,重促学,轻养德甚至不养德。结果是自己人生一团糟,孩子的人生也是一地鸡毛,父子冲突、夫妻反目、兄弟内讧、君臣不和、朋友成仇还迷而不觉。问题在哪里?德没有养起来,所谓的学问、才艺都不是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