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司马昭篡魏什么时候(两晋司马昭伐蜀)

司马昭篡魏什么时候(两晋司马昭伐蜀)这时,常年与蜀汉作战的老将邓艾认为蜀汉未有内乱,不可强攻,在钟会已经都督关中的情况下坚持己见,屡次发出了反对意见。司马昭为消除异议,不得不任命亲信师纂为邓艾的司马,极力劝解邓艾,邓艾这才放弃原来的想法,表示支持讨伐蜀汉。司马昭按耐不住自己心中的想法,对群臣分析内外形势,说道:“自定寿春已来,息役六年,治兵缮甲,以拟二虏。今吴地广大而下湿,攻之用功差难,不如先定巴蜀,三年之后,因顺流之势,水陆并进,此灭虢取虞之势也。计蜀战士九万,居守成都及备他境不下四万,然则余众不过五万。今绊姜维于沓中,使不得东顾,直指骆谷,出其空虚之地以袭汉中,以刘禅之暗,而边城外破,士女内震,其亡可知也。”群臣见司马昭主意已定,便不再反对讨伐蜀汉。司马昭随后任命钟会为镇西将军,都督关中,为讨伐蜀汉做各项准备。景元三年(262年),蜀汉姜维进攻陇右郡,在侯和被邓艾击败,姜维没有再回成都,而是屯兵沓中。司马昭闻讯,沉寂多年

甘露五年(260年),司马昭强迫魏帝曹髦封自己为晋公,加九锡,其篡位之心毕露。魏帝曹髦不甘心成为亡国之君,亲自带兵讨伐司马昭,反被司马昭的党羽成济杀害。事后,司马昭族灭成济,以杜悠悠之口。

司马家族以研究经史起家,自然知道曹髦之死意味着什么。春秋时期,晋国权臣赵盾的族人赵穿杀死晋灵公,太史董狐不畏强权,直笔道:“赵盾弑其君。”如若董狐还活着,他一定不会像陈寿那样简单写道:“高贵乡公卒,年二十。”而是直笔道:“司马昭弑其君”。

曹髦之死使司马昭背负上了弑君的恶名,弑君在儒家观念里是十恶不赦之大罪,该当诛灭三族。司马昭如今于德有亏,想要成为天子、取代曹氏是不可能的了。魏帝曹奂即位后,分别在景元元年(260年)、景元二年(261年)、景元四年(263年)三次封司马昭为晋公,加九锡,司马昭都坚持辞之,其态度之谦恭可谓是前所未有。

赎罪

曹髦之死使司马昭平定诸葛诞叛乱的功业烟消云散,于是,司马昭不得不重新建立更大的功业,以抵消弑君的罪过,建立篡位的条件。

景元三年(262年),蜀汉姜维进攻陇右郡,在侯和被邓艾击败,姜维没有再回成都,而是屯兵沓中。司马昭闻讯,沉寂多年的心忽然躁动起来。根据多年的情报来看蜀汉内政,自蜀汉丞相诸葛亮死后,能臣日渐凋零,将相日渐不和,宦官日渐干政,政治日趋腐败,姜维不敢再回成都,正是蜀汉所有矛盾公开化的表现。如果此时发兵讨灭蜀汉,建立不世之功,正是最好的时机。

然而,司马昭心中却有很大的顾虑。蜀汉立国已有四十多年,在此之前,曹真在太和四年(230年)、曹爽在正始五年(244年)两次大举讨伐蜀汉,皆失利而归,蜀汉易守难攻的地理形势可见一斑。是否抓住姜维屯兵沓中,既远离汉中,又远离成都,孤军在外的机会讨伐蜀汉,司马昭曾和幕僚们多次讨论过,结果,幕僚们鉴于曹真和曹爽的两次失败,对讨灭蜀汉没有信心,因此对司马昭的想法多持异议,其中,只有钟会支持司马昭的想法。

司马昭篡魏什么时候(两晋司马昭伐蜀)(1)

司马昭的影视剧形象

司马昭按耐不住自己心中的想法,对群臣分析内外形势,说道:“自定寿春已来,息役六年,治兵缮甲,以拟二虏。今吴地广大而下湿,攻之用功差难,不如先定巴蜀,三年之后,因顺流之势,水陆并进,此灭虢取虞之势也。计蜀战士九万,居守成都及备他境不下四万,然则余众不过五万。今绊姜维于沓中,使不得东顾,直指骆谷,出其空虚之地以袭汉中,以刘禅之暗,而边城外破,士女内震,其亡可知也。”群臣见司马昭主意已定,便不再反对讨伐蜀汉。司马昭随后任命钟会为镇西将军,都督关中,为讨伐蜀汉做各项准备。

这时,常年与蜀汉作战的老将邓艾认为蜀汉未有内乱,不可强攻,在钟会已经都督关中的情况下坚持己见,屡次发出了反对意见。司马昭为消除异议,不得不任命亲信师纂为邓艾的司马,极力劝解邓艾,邓艾这才放弃原来的想法,表示支持讨伐蜀汉。

眼见魏国在关中的动静越来越大,姜维越来越担心魏国会进攻蜀汉,姜维于是请求刘禅在阳安关口、阴平桥头等险要关隘增派驻兵,防患于未然。刘禅听信宦官黄皓之言,认为魏国不会进攻蜀汉,自然没派一兵一卒。

伐蜀

景元四年(263年)春,魏帝曹奂正式下诏讨伐蜀汉(当然是司马昭的主意),魏军这次讨伐蜀汉,不再只从传统的东线进兵,而是东、中、西三路并进。西线主将是邓艾,邓艾领兵三万多,从狄道进攻甘松、沓中,以正面牵制姜维;中线主将是诸葛绪,诸葛绪也领兵三万多,从祁山进攻武街桥头,以断绝姜维归路;东线主将是钟会,钟会领兵十余万,从斜谷、骆谷、子午谷三道出兵,同时进攻汉中;另外,卫瓘以镇西军司的身份监督邓艾、钟会。

八月,魏国准备半年后,正式出兵讨伐蜀汉。这是自魏国建立以来,发动的最大规模的战争,这次战争志在灭亡蜀汉,为此,司马昭在洛阳举行了隆重的誓师大会。在将士们的一片欢呼声中,将军邓敦不合时宜地出言劝阻司马昭不要讨伐蜀汉,司马昭勃然大怒,按军法斩杀邓敦,用邓敦的首级祭旗,然后使出全身力气,发出命令:“诸军出发!望诸军凯旋!”

司马昭篡魏什么时候(两晋司马昭伐蜀)(2)

刘禅见魏国动真格了,这才赶紧命令廖化到沓中支援姜维;张翼、董厥等到阳安关支援汉中;汉中的守军退保到汉、乐二城。张翼、董厥等抵达阴平后,听说诸葛绪要进兵建威,于是在阴平停留月余,以便支援建威。

在张翼、董厥等停留阴平期间,钟会对汉中发起了进攻。钟会派李辅围住由蜀将王含防守的乐城,又派荀恺围住由蜀将蒋斌防守的汉城,自己带兵进攻阳安关口。阳安关口的守将是傅佥和蒋舒,傅佥主张坚守,蒋舒主张出战,在蒋舒的坚持下,傅佥最终同意了蒋舒的意见。

然而,傅佥万万没有想到,蒋舒领兵出城并不是为了击退魏军,而是为了投降魏军。蒋舒本为武兴督,但不称职,刘禅于是免去蒋舒的职务,让蒋舒助傅佥守阳安关口。蒋舒为此事怀恨在心,带兵出城后便投降魏军,引导魏将胡烈袭击关城,傅佥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寡不敌众,格斗而死。

钟会闻讯,长驱而前,占领阳安关口,得到库藏积谷,趁胜大举南下,目标直指成都。当钟会到剑阁后,却发现姜维已经在此把守,挡住了自己的去路。钟会看到姜维的身影后,不禁疑惑万分:邓艾和诸葛绪是干什么吃的?六万大军难道都是废物?他们居然连姜维都拦不住!

司马昭篡魏什么时候(两晋司马昭伐蜀)(3)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话说邓艾出兵蜀汉后,派军队进攻沓中,姜维没有据城坚守,而是迅速撤离,救援汉中。姜维听说诸葛绪已经占据武街桥头后,使用声东击西之法,从孔函谷北上,做出截断诸葛绪退路的姿态,诸葛绪见状,慌忙从武街桥头后退三十里,姜维见目的已经达到,赶忙冲出武街桥头,摆脱魏军的围追堵截,顺利后退到阴平。当诸葛绪明白姜维真正的意图后,也连忙回军武街桥头,但姜维早在一天前就离开了。

姜维抵达阴平后,得知阳安关口已经失守,只好又退兵白水。在白水,姜维遇到了廖化、张翼、董厥等,诸将合兵一处,退守剑阁,以阻挡钟会的前进。剑阁是汉中通往成都的必经之道,是个易守难攻的险关,四百多年后,李白在《蜀道难》中形象地描绘剑阁曰:“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足见剑阁即使在交通水平已经显著提升的唐朝也难以通行,更不用说三国时代了。

自钟会攻破阳安关口后,一路行军皆十分顺利,他本想凭借优势兵力,直接进兵成都,抢夺头功,却不料在剑阁被姜维等阻拦,钟会无奈,只好在剑阁和姜维展开对峙,以期尽快攻破剑阁,进兵成都。

话说姜维接连放弃沓中、阴平等地后,邓艾进兵也十分顺利。邓艾抵达阴平后,邀请诸葛绪一起从江油进兵成都,诸葛绪却没有同意。诸葛绪认为自己的任务已经结束,便径自领兵南下,途经白水,和钟会会师了。不过,诸葛绪一定想不到,钟会并没有接纳他,而是上表弹劾他畏敌不前,把诸葛绪以罪犯的身份押解回京,并夺走了诸葛绪麾下的三万多士兵。

司马昭篡魏什么时候(两晋司马昭伐蜀)(4)

此时的钟会兵多将广,却不能攻破剑阁,就连粮食也快耗尽,于是,钟会想到了撤兵。出兵前,钟会主张讨灭蜀汉,而今,他却萌生了退意,与之相对,邓艾在出兵前反对讨灭蜀汉,而今却坚持进兵,以趁胜攻克成都。邓艾凭借自己多年的战争经验,想出了一个十分冒险的计划,那就是绕开剑阁,从阴平山道直接进兵涪县,直捣成都。

邓艾说干就干,带着士兵们翻越群山峻岭,他把士兵变成工程兵,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实在没路就玩极限运动——邓艾自己裹着毯子滚下山崖,士兵们则抓着树丛爬下山崖。邓艾用这种非人的方式在无人之地行军七百多里,克服种种苦难后,最终成功抵达江油,蜀将马邈大吃一惊,不战而降。

江油以南是成都平原,再无险阻。邓艾顺势进兵,在涪县击败了诸葛瞻率领的蜀军。诸葛瞻是诸葛亮的儿子,却没有父亲那样的军事才能,他抵达涪县后,本来有机会占据险要的关隘阻止邓艾的前进,但是他没有不采纳黄崇的建议,白白放弃了这个机会。

诸葛瞻战败后退守绵竹,在绵竹,魏军和蜀军展开了一场激战。邓艾派儿子邓忠和司马师纂进攻诸葛瞻,诸葛瞻顽强抵抗,迫使邓忠和师纂后退,邓艾勃然大怒,命令邓忠和师纂再次出战诸葛瞻,魏军置之死地而后生,最终大败蜀军,斩杀诸葛瞻和诸葛尚父子。

诸葛瞻战死前,心中充满悔恨,对儿子诸葛尚说道:“父子荷国重恩,不早斩黄皓,使败国殄民,用生何为!”回首往事,就在一年前,诸葛瞻还附和黄皓削弱姜维的军权,而今,姜维无怨无悔,孤军奋战,与魏军斗智斗勇,在剑阁挡住了钟会的去路。如果没有姜维的努力,魏军或许早已兵临成都了。

当诸葛瞻战死的消息传到成都后,蜀汉朝廷大惊,刘禅和群臣不知所措,有的提议投奔东吴,有的提议避难南中,光禄大夫谯周则提议投降魏军。最终,群臣经过讨论,集体同意了谯周的建议,刘禅无可奈何,只好派人投降邓艾。

刘禅的儿子北地王刘谌知道父亲的决定后,怒气冲冲地(几近训斥地)说道:“若理穷力屈,祸败将及,便当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同死社稷,以见先帝可也,奈何降乎!”刘禅知道大势已去,任儿子怎么反对,他不会,也不能改变了。刘谌来到祖父汉昭烈帝刘备的庙堂,痛哭一番后,先杀妻子,而后自杀,带着亡国之痛离开了人世,做了蜀汉政权的殉葬者。

不久,邓艾来到成都,接受刘禅的投降,让刘禅行骠骑将军事,又让师纂领益州刺史,陇西太守牵弘等领蜀中诸郡。邓艾本想杀掉奸诈的黄皓,黄皓贿赂邓艾左右,方得幸免于难。

司马昭篡魏什么时候(两晋司马昭伐蜀)(5)

姜维等得到诸葛瞻战败的消息后,不知刘禅的去向,于是放弃剑阁,率领军队东行,进入巴西郡。姜维等行至郪县后,接到了刘禅命令他们投降钟会的敕书,姜维等无可奈何,只好投降钟会。姜维等麾下的蜀军尚有实力和魏军作战,他们满心怀恨,拔刀砍向石头,以发泄心中的怒气。

与此同时,依然在汉中坚守乐城的王含和坚守汉城的蒋斌,以及蜀汉各地还在战斗中的将士们,也接到了刘禅命令他们投降魏军的敕书。至此,蜀汉境内再无抵抗魏军的力量,享国四十二年的蜀汉正式宣告灭亡。

蜀汉灭亡前夕,魏帝曹奂第四次封司马昭为晋公,加九锡。司马昭这次没有再拒绝,他欣然接受,第二次成为了晋公。

历史没有如果,然而对蜀汉的灭亡,我还是忍不住要做出假设和推理。如果魏帝曹髦像魏帝曹奂那样懦弱,甘当傀儡,司马昭或许早已篡位,晋国早已诞生。那么,司马昭就不用再急着建立功业,蜀汉刘禅依然能安居帝位,他还会宠信宦官黄皓,继续打压姜维,姜维的前途将一片惨淡,最终成为一个空有抱负,却无处施展的将领。

司马昭篡魏什么时候(两晋司马昭伐蜀)(6)

姜维的影视剧形象

回到真实的历史中,曹髦用自己的死中断了司马昭篡位的进程,姜维用自己的才能几乎中断了司马昭伐蜀的进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曹髦和姜维是司马昭事业上最危险的敌人,曹髦已死,姜维还活着,他不甘心失败,决定抓住一切可用的机会扭转时局。

【两晋史,连载中】

「两晋」司马懿夺权为何能成功?曹爽触犯众怒是根本原因

「两晋」王凌谋叛,司马懿巧用计谋,不动兵戈平息内乱

「两晋」司马师执政,司马家族危机重重,他是如何化险为夷的?

「两晋」淮南两叛,曹爽残党们最后的反抗(上)

「两晋」诸葛诞叛乱,司马昭东征,魏国历史上耗时最长的内战

「番外」地图上的三国史:诸葛亮五伐中原,屡败屡战,永逝五丈原

「番外」姜维:大汉王朝最后一个继承诸葛亮遗愿,矢志克复中原的忠义之士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