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无私奉献守护了一座城(他们用忠诚守卫)
他们的无私奉献守护了一座城(他们用忠诚守卫)住羊圈、喝雪水。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上勤时,面对如此恶劣的气候环境,官兵们没有一个因为苦累调回内地。1996年10月,武警第二机动总队某支队在波密县组建成立,千余名官兵忠诚对党宣誓,誓言用生命守护好这条民族线、经济线、国防线。从此,川藏线竹东段700多公里海拔最高、灾害最多、养护难度最大、条件最差的道路养护保通任务,就落到了支队头上。从祖国的版图上可见,川藏线和新藏线犹如两条巨龙蜿蜒盘旋在群山之中。1950年,为了解放西藏,十八军受命一面进军一面修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才打开西藏通往外界的“大门”。由于建成之初通行条件较差,加之自然灾害频发,一年里,通车时间远远不足半年。图为武警第二机动总队某支队官兵对道路积雪进行清理
因路而生,与路相伴。他们用青春热血筑就通往“世界屋脊”的康庄大道,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
图为武警第二机动总队某支队官兵对失事车辆实施救援
他们是武警第二机动总队某支队,是全军唯一一支以道路养护保通为任务的部队,上勤20多年来,川藏线和新藏线由土路变成油路,带动沿线群众致富奔小康,助推西藏稳定繁荣发展。一代代官兵忠诚护路,赢得了边疆各族人民拥护爱戴。
当好传人护好路
从祖国的版图上可见,川藏线和新藏线犹如两条巨龙蜿蜒盘旋在群山之中。
1950年,为了解放西藏,十八军受命一面进军一面修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才打开西藏通往外界的“大门”。由于建成之初通行条件较差,加之自然灾害频发,一年里,通车时间远远不足半年。
图为武警第二机动总队某支队官兵对道路积雪进行清理
1996年10月,武警第二机动总队某支队在波密县组建成立,千余名官兵忠诚对党宣誓,誓言用生命守护好这条民族线、经济线、国防线。从此,川藏线竹东段700多公里海拔最高、灾害最多、养护难度最大、条件最差的道路养护保通任务,就落到了支队头上。
住羊圈、喝雪水。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上勤时,面对如此恶劣的气候环境,官兵们没有一个因为苦累调回内地。
当年十八军在物资极度困乏条件下,用生命开辟了这条道路……支队官兵上勤后,他们时时学习十八军历史,处处继承“老西藏精神”,引导官兵争做十八军传人,接过他们的接力棒,把路养好、把路护宽。
图为武警第二机动总队某支队官兵对养管路段灾情进行侦查
为保障这条“生命线”畅通,支队官兵在雪域之巅叫响了“海拔高斗志更高,缺氧气不缺志气”战斗口号。从此,官兵的根就扎在了这片雪域高原。
传承基因建好队
在2600多公里战线上,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每逢重大节日,以及老兵退伍和新兵入伍,都会组织他们到驻地红色教育场所进行学习,引导他们学习历史,筑牢理想信念。
“这座桥墩是一座丰碑,它见证了怒江大桥的历史变迁……”担负怒江沟路段养护保通任务的支队某中队组织新入伍官兵到这里参观,让他们在耳濡目染的熏陶下,接受红色教育的洗礼。
“这三座达坂,昔日无不让过往司乘人员谈路色变,如今被当地群众比喻为‘高速公路’……”在新藏线新疆境内段,曾经,库地达坂、麻扎达坂、黑卡子达坂犹如吃人的老虎一样盘踞在这里,过往车辆经过心惊胆战,山体塌方、路基垮塌、路面沉陷等灾害多发频发,当地群众晚上绝不走夜路。2016年,支队官兵受令接管这段路,担负起养护保通任务,经过官兵连续多年努力,如今道路通行条件日益改善,当地老百姓称之为武警官兵带来的“高速公路”。
图为武警第二机动总队某支队官兵对任务区域结冰道路进行清理
上勤20多年来,官兵们始终坚持听党话、跟党走,虽然身在边疆,但祖国永远在他们心中。一代代官兵艰苦创业,善于抢大险、救大灾,勇于在2600公里战线上啃“硬骨头”,用实际行动践行永远做党和人民忠诚卫士的铮铮誓言。
典型引领育新人
支队上勤川藏线20多年,一茬茬官兵坚持艰苦奋斗,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成绩,先后涌现出4名“忠诚卫士”为代表的一大批先进典型。
白刚,是支队机械操作手,也是部队上勤川藏线20多年诞生的第一个五级警士。18年前,他从陕西一个偏远农村入伍,在怒江沟一干就是16年,他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融入进了川藏线怒江沟,把平安送给了远行的过往司乘人员。
说起白刚的成长经历,离不开典型的引领。他所在的中队,曾多次被上级表彰为“基层建设标兵中队”,是兄弟单位争先学习的榜样,时任指导员刘红春荣获“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荣誉。
学习榜样,才能成为榜样。在这样的中队,每名官兵都身怀“绝技”,只要肯学习,都能在岗位上有所作为。为向榜样看齐,白刚勤奋工作,白天跟随战友在道路上养护施工,晚上挑灯学习机械知识,还自费购买了工程机械书籍,做了多本学习笔记。
因对机械的着迷,白刚上等兵时被所在单位选派参加支队机械操作手培训,从此便与他心中的“战车”——救援装备结下了缘。
图为武警第二机动总队某支队官兵对重要桥梁进行检修
开好手中的“战车”,护好脚下的路是白刚的信念。怒江沟又称“吃人沟”,因地势险要,有时自然灾害侵袭犹如“猛虎”下山顷刻间让路化为乌有。然而,只要发生灾害,即便再凶险,怒江沟都会有白刚的身影。为尽快恢复道路通行,他竭尽所能顽强战斗,一次次成功打通道路,赢得了无数过往司乘人员的赞扬,不负人民子弟兵为人民的铿锵誓言。
“这条路的灾害集中在什么时间和什么位置,他心里装着一本明白账,比谁都清楚……”中队长谢小龙介绍,白刚作为部队建设的中坚力量、技术尖兵,是典型引领成长成才的典型代表。
如今,白刚培养的50多名技术骨干,分布各单位重要战位履职,肩负起抢险救援急难险重使命任务。
图为武警第二机动总队某支队官兵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
据支队领导介绍,为拓宽官兵成长成才渠道,支队采取了“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培养了一大批岗位技术尖兵,有效为部队全面建设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中国西藏网 通讯员/陆文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