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穆斯林的葬礼(穆斯林的葬礼穆斯林的婚礼)
讲述穆斯林的葬礼(穆斯林的葬礼穆斯林的婚礼)这十台嫁妆,是断不可少的,如果女方家境富裕,还可以加上炉屏三色和大座钟,便是十二台。喜期来临,十台嫁妆浩浩荡荡出门。头一台,是二开门带抽屉的硬木首饰(官木箱),箱上搁着拜匣;第二抬一件帽镜,一支禅瓶,两只帽筒;第三台四个宗罐;第四抬两个盆景;第五台鱼缸、果盘;第六台,两个镜支;第七,第八台是两只皮箱,盛着新娘的陪嫁衣物,箱子上搁着对匣子和礼盒;第九台,又是一只小皮箱;第十台,是新娘沐浴用的木盆、汤瓶,以及大铜锅、小铜锅、大铜壶小铜壶。“团书回来了吗?订的是几儿呀?”“回了,x月x日。”这个日子就是大婚的日期。“大订”之后,男方就要依据婚期,早早的定轿子、定厨子,并且把新娘的服饰送过去,计有棉、夹旗袍、棉袄棉裤、夹袄夹裤……共八件,分作两包,用红绸裹好,外面再包上蓝印花布的包袱,至此,订婚就算全部完成,只待举行婚礼了。
《穆斯林的葬礼》:梁亦清的葬礼
玉王之穆斯林的婚礼按照回回的习俗,男婚女嫁,先要请“古瓦西”(媒人)去保亲,往返几个回合,双方都觉得满意,给了媒人酬谢,才能准备订婚。
订婚的仪式通常不是一次可以完成的。初次“放小灯”,在清真寺或者清真饭店或者“古瓦西”家里举行。男的父亲、兄预先定下一桌饭菜,备了用串珠编织成的聘礼,前去行聘。女方的父、兄带着一只精巧的玻璃方盒,里面放着“经字堵阿”和刻着待嫁女子的经名的心形银饰。双方父、兄见面之后“拿手”,互换礼物,然后聚餐,“小订”就算完成了。
过个一年半再放“大订”,“大订”比起“小订”,就要破费得多了。男方要送女方一对镯子、四只戒指、一副耳坠儿、一块手表、一对镯花儿,装在玻璃盒子里,连同“团书”(喜柬),由“古瓦西”送到女方,“团书”上写了两个日子,供女方择其一。“古瓦西”讨了女方的口信儿,再回男方通知。
“团书回来了吗?订的是几儿呀?”
“回了,x月x日。”这个日子就是大婚的日期。
“大订”之后,男方就要依据婚期,早早的定轿子、定厨子,并且把新娘的服饰送过去,计有棉、夹旗袍、棉袄棉裤、夹袄夹裤……共八件,分作两包,用红绸裹好,外面再包上蓝印花布的包袱,至此,订婚就算全部完成,只待举行婚礼了。
喜期来临,十台嫁妆浩浩荡荡出门。头一台,是二开门带抽屉的硬木首饰(官木箱),箱上搁着拜匣;第二抬一件帽镜,一支禅瓶,两只帽筒;第三台四个宗罐;第四抬两个盆景;第五台鱼缸、果盘;第六台,两个镜支;第七,第八台是两只皮箱,盛着新娘的陪嫁衣物,箱子上搁着对匣子和礼盒;第九台,又是一只小皮箱;第十台,是新娘沐浴用的木盆、汤瓶,以及大铜锅、小铜锅、大铜壶小铜壶。
这十台嫁妆,是断不可少的,如果女方家境富裕,还可以加上炉屏三色和大座钟,便是十二台。
有的穷家嫁女,凑不够十台,又无钱打发抬夫每人两块大洋,便廉价雇几个人头顶着嫁妆送过去称为“窝脖儿”,那是相当现眼的事儿,谁家谁家四个“窝脖儿”就聘了姑娘了,往往要留下几十年的话吧。
再说男方。迎亲当日,男方要备上一块方子肉、两根卷果、两只鸡都插着“高头花儿”;五碗水菜、四盘鲜果、四盘干果、四盘点心、四盘蒸食、一对鱼,装在礼盒里,分做两抬,称为“回菜”,给女方送去。一挨花轿出门,这“回菜”就回来了,女方的亲友大吃一顿。
新娘上轿,婆婆要来亲自迎娶。娘家妈也要亲自把女儿送上门去,随着去的还有娘家亲友,又是浩浩荡荡,并且把葬礼上绝不许用的旗、锣、伞、扇、乐队也从汉人那里照搬过来,吹吹打打好不热闹!
花轿进了婆家的门,早已有请好了的“齐洁人”或者有婆婆迎上前去。挑开轿帘儿,给新娘添胭粉,然后迎入新房,却不像汉人那样“拜天地”。
这时,宗教仪式的婚礼才真正开始。
八仙桌上,摆好毕业笔砚,由双方请来的两位阿訇写“意扎布”(书)。婚书上写着双方家长的姓名,新郎、新娘的姓名。以及八项条款,一这是婚书;二真主订良缘;三双方家长赞同;四夫妇双方情愿;五有聘礼;六有征婚人二人;七有亲友祝贺;八求真主赐他们美满。
阿訇写毕向新人祝贺,这时新娘含羞念“达旦”(愿嫁),新郎念“盖毕图尔”(愿娶),婚礼达到了高潮,来宾们洪声四起,手舞足蹈,抓起桌上的喜果向新郎、新娘撒去,祝愿他们甜甜蜜蜜、白头偕老!
第二天,星期五,穆斯林的“主麻”(聚礼)日,梁君璧和韩子奇双双来到清真寺,请阿訇为他们写“意扎布”,在肃穆的清真教殿堂,当着聚礼的朵斯提,阿訇为他们兼任了“古瓦西”和证婚人,向他们道“姆巴拉克”(恭喜)。
“达旦。”璧儿说。
“盖毕尔图。”韩子奇说。
#初秋创作正当时 图文并茂赢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