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30多家权威媒体齐聚一堂(这两天30余家媒体聚焦)

30多家权威媒体齐聚一堂(这两天30余家媒体聚焦)中国新闻社,更加关注能源互联网形态下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对浙江的现实意义。在《建设高弹性电网 构建省级能源互联网》的新闻报道中,记者指出,浙江作为能源净输入省份,是典型的省级受端电网,外来电占比超35%。今夏,浙江全社会最高用电负荷达9628万千瓦,已超过部分发达国家用电规模,即将进入“亿千瓦时代”。同时,浙江用电存在峰谷差大,且尖峰时间短的特点,电源侧、电网侧需“追随”最高负荷,以刚性投入提高最大供电能力。高弹性电网是一种更聪明的解决方案——唤醒负荷侧资源,把尖峰时刻用电需求“挪”到“低谷”时段,拉平负荷曲线,提高电网利用效率。文章提到,国网浙江电力已经建成了577万千瓦削峰负荷、322万千瓦填谷负荷的“负荷资源池”,折算成经济价值,相当于少建一座五百万千瓦级的大型电站,节省投资180亿元以上。科技日报以专业视角,指出发展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的紧迫性:以电为中心、以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应用和电动

9月26日,由中国能源研究会主办、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协办的以“建设能源互联网 为美丽中国赋能”为主题的能源互联网形态下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高端研讨会在杭州成功举办。

30多家权威媒体齐聚一堂(这两天30余家媒体聚焦)(1)

人民日报、新华通讯社、经济日报、科技日报、中国新闻社、中国能源报、中电传媒集团、英大传媒集团、浙江日报、浙江卫视、浙江之声、浙江在线、钱江晚报、都市快报等30余家媒体聚焦研讨会。

短短两天时间,来自中央、电力行业和省市各级媒体的记者共计刊发报道140余篇,转载200多次,对研讨会的召开给予高度的关注,超过1600万读者感受到浙江探索能源互联新形态的律动,感受到电网在赋能美丽中国中发出的强劲脉搏。

作为全国第一大报,人民日报在其新媒体平台刊文,从能源领域面临的问题、浙江省情出发,阐释要同步实现“既要保障能源安全、又要推动低碳发展、还要降低用能成本”等能源高质量发展的“三重目标”,必须从全局、长远的高度提供系统整体的同步解决方案。报道特别指出,国网浙江电力把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建设作为构建区域能源互联网的核心载体,开启了向能源互联网演进的新征程,并初步描绘了一个省级能源互联网的未来形态愿景:通过清洁供给提供宜居生态,高效用能满足美好生活,合作共赢实现美丽蓝图,全力服务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助推浙江清洁能源示范省创建,打造与“重要窗口”相适应的能源互联网浙江样板,“让不可能成为可能”

作为我国国家通讯社,新华社以《浙江率先建设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为题作了报道,首先指出社会用电负荷高、峰谷差值大、清洁能源与外来电调峰难,以及当前电力系统在规划、设计、运行、用电等多个环节存在以冗余保障电网安全的现实问题。然后报道了为解决这一痛点,激活处于沉睡状态的电力资源,浙江省率先建设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全力推动能源安全新战略和能源互联网建设在电网企业落地实践。记者以电力负荷需求侧响应为例浅显介绍了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的应用场景和巨大作用。

报道指出,到2030年,浙江将率先建成具有中国特色国际领先的能源互联网,支撑浙江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达50%,电能占终端用能比例率先超过45%,单位GDP能耗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经济日报记者在报道中向读者详细解释了浙江建设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的深刻背景和成熟条件,指出依靠规模扩张来满足电力需求增长的模式不可持续,浙江拥有率先构建国际领先的区域能源互联网具有现实基础。进而介绍了建设能源互联网形态下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的作用:充分发挥电网在连接电力供需、促进多能转换、构建现代能源体系中的枢纽作用,发挥其引领力、辐射力、带动力,打造能源互联新形态,构建能源互联网生态圈。

科技日报以专业视角,指出发展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的紧迫性:以电为中心、以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应用和电动汽车等新型用电设施广泛发展为标志的新一轮能源革命蓬勃兴起。传统电网在向能源互联网演进中,面临源荷缺乏互动、安全依赖冗余、平衡能力缩水、提效手段匮乏等问题,需要对大规模电力供应、大规模清洁能源具备足够的承载能力,具备源网荷储多元高互动能力,以及进一步的强抗扰和自愈能力和高效运行能力。文章还指出,国网浙江电力初步完成了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的概念设计和框架体系构建,制定了弹性指数、效能指数、互联指数三大维度指数构成的高弹性电网发展指标体系。形成了“四梁八柱”支撑体系,即围绕源网荷储四个电力系统核心环节,通过灵活规划网架坚强、电网引导多能互联、安全承载耐受抗扰等八个方面,推进“多元融合”具体落地。

中国新闻社,更加关注能源互联网形态下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对浙江的现实意义。在《建设高弹性电网 构建省级能源互联网》的新闻报道中,记者指出,浙江作为能源净输入省份,是典型的省级受端电网,外来电占比超35%。今夏,浙江全社会最高用电负荷达9628万千瓦,已超过部分发达国家用电规模,即将进入“亿千瓦时代”。同时,浙江用电存在峰谷差大,且尖峰时间短的特点,电源侧、电网侧需“追随”最高负荷,以刚性投入提高最大供电能力。高弹性电网是一种更聪明的解决方案——唤醒负荷侧资源,把尖峰时刻用电需求“挪”到“低谷”时段,拉平负荷曲线,提高电网利用效率。文章提到,国网浙江电力已经建成了577万千瓦削峰负荷、322万千瓦填谷负荷的“负荷资源池”,折算成经济价值,相当于少建一座五百万千瓦级的大型电站,节省投资180亿元以上。

作为能源电力行业权威媒体,中国电力报对此次高端研讨会格外关注,派出多路记者对大会进行全媒体报道,采访了多位院士专家学者,解读能源互联网形态下的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为什么能、浙江发展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为什么行;通过新华社现场云和央视频等权威新媒体对大会进行全球网络视频直播,并进行多维转播,观看量突破260万人次;配发《能源互联新时代 “浙江答案”有话说》等时事评论。在研讨会召开前后的两天时间,共计刊发100余篇快讯、专稿,引起全国能源电力行业高度关注。

浙江省内各大主流媒体也对本次高端研讨会给予了高度关注。

浙江日报的报道提到,国家电网公司宣布在浙江率先建设国际领先的区域能源互联网,通过清洁供给提供宜居生态,高效用能满足美好生活,合作共赢实现美丽蓝图,全力服务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助推浙江清洁能源示范省创建,打造与“重要窗口”相适应的能源互联网浙江样板。

浙江卫视新闻联播播出《我省率先建设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指出,浙江将率先建设的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具备调节能力强、综合能效优等优势,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的概念设计和框架体系构建已经完成。预计到2030年,浙江将建成国际领先的能源互联网。

天目新闻则对本次高端研讨会进行了全程视频直播,并配发通讯报道《国网浙江电力:以高弹性电网建设能源互联网“示范窗口”》

浙江之声《国家电网在浙江先行打造能源互联网“示范窗口”》为题对未来进行了展望:2023年,浙江电网弹性指数将实现国际领先,能效指数及互联指数达到国际先进,可以支撑4000万千瓦外来电受入,确保4700万千瓦非化石能源全消纳,用户平均停电时间小于3.6小时,移峰填谷能力达到千万千瓦级别,推动浙江电能终端能源消费占比达到40%。

此次高端研讨会和国网浙江电力的工作引发众多媒体高频关注,说明中国能源面临的普遍问题亟待解决,也显示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作为开启中国能源发展的一把钥匙,正在推开浙江先行探索能源互联新形态之门。

沿着高弹性电网的路径发展,我们都是其中一“元”,你我正在融合,未来必定可期。可以预见,中国百姓将用上更加安全可靠、清洁绿色、省心省钱的电能。

End

供稿:宣传部│张子凡

责编:邓通

校对:陈邓勤 朱霁丹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