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临清最有名的胡同游(临清胡同游更道胡同更道街)

临清最有名的胡同游(临清胡同游更道胡同更道街)来源:聊城日报更夫巡更、打更的工具有梆子、铜锣、风灯等。巡更时,有时一人巡更,也有时两人巡更,往往一声梆子一声锣。整个夜里要打五次更(jing),每隔一个时辰敲打一次,一晚分五更。打头更(值戌时,即晚上7点至9点)时,一慢一快:声音如“梆!——梆!”打二更(值亥时,即晚上9点至11点)时,连打两次,声音如“梆!梆!”打三更(值子时,即晚上11点至次日凌晨1点)时,要一慢两快,声音如“梆!——梆!梆!”打四更(值寅时,即凌晨1点至凌晨3点)时,要一慢三快,声音如“梆——梆!梆!梆!”打五更(值卯时,即凌晨3点至凌晨5点)时,一慢四快,声音如:“梆——梆!梆!梆!梆!”五更是最后一更,过了五更,夜光隐退,曙光渐升,雄鸡高唱,百鸟争鸣。临清时调传承人王晓燕介绍,“临清时调”是民间流行的一种说唱音乐曲种,迄今已有二百年的发展历史。因文词质朴易懂、曲牌多种多样、音乐结构单一、演出简单生动等特点,临清

本报记者 陈金路

“梆!——梆!”“天干物燥,小心火烛……”几百年来,更梆声成了临清城区更道胡同和更道街居民熟悉的“小夜曲”。傍晚时分,他们还时常能听到“九腔十八调”的临清时调,让人如痴如醉。

临清最有名的胡同游(临清胡同游更道胡同更道街)(1)

临清时调常闻于更道中

临清更道胡同和更道街相距不远,均为南北走向。更道胡同南连察院街,北通马市街,长200余米,形成于明代,因更夫打更而得名。因为胡同南邻察院街上有察院行台,胡同北邻有北河工部行署衙门、军队粮仓“水次兑军仓”等行政机构。因此,这里成了巡夜打更的走道。更道街北与驴市街、毛袄巷、后香巷相连,南与前香巷、碎皮市胡同相接,长150余米,位于现在的临清市粮食局东外墙。更道街西侧为兵备道所在地,东侧为临清砖城西城门广积门。

“正是两条胡同与行政机构相邻,才有更夫在两条胡同内打更巡夜。也因如此,傍晚民间艺人时常在胡同口、窄巷中支摊说书唱戏。”临清胡同游发起人刘英顺说,1920年前后,临清有个开茶馆的时调票友陈玉山,在大寺西街董家大院开了个落子馆,邀请时调玩友进行职业演出,他们也时常到更道街和更道胡同演唱,方便附近军政机构的官员、兵卒听唱。

临清时调传承人王晓燕介绍,“临清时调”是民间流行的一种说唱音乐曲种,迄今已有二百年的发展历史。因文词质朴易懂、曲牌多种多样、音乐结构单一、演出简单生动等特点,临清时调一度流传甚广,可以说村村都有民歌手,人人都能唱上几句,至今在临清民间仍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张卫平、王爱云、曹万祥等是临清时调的主要传唱者。

临清最有名的胡同游(临清胡同游更道胡同更道街)(2)

临清时调表演(资料图)

两条更道内 夜梦听更梆

“老年间由官方或者村庄出钱供养专门的打更人,名为更夫。”刘英顺介绍,更夫的主要职责是报时,还有提醒防盗防火,因此喊得最多的是“天干物燥,小心火烛”“关好门窗,谨防盗贼”。

更夫巡更、打更的工具有梆子、铜锣、风灯等。巡更时,有时一人巡更,也有时两人巡更,往往一声梆子一声锣。整个夜里要打五次更(jing),每隔一个时辰敲打一次,一晚分五更。打头更(值戌时,即晚上7点至9点)时,一慢一快:声音如“梆!——梆!”打二更(值亥时,即晚上9点至11点)时,连打两次,声音如“梆!梆!”打三更(值子时,即晚上11点至次日凌晨1点)时,要一慢两快,声音如“梆!——梆!梆!”打四更(值寅时,即凌晨1点至凌晨3点)时,要一慢三快,声音如“梆——梆!梆!梆!”打五更(值卯时,即凌晨3点至凌晨5点)时,一慢四快,声音如:“梆——梆!梆!梆!梆!”五更是最后一更,过了五更,夜光隐退,曙光渐升,雄鸡高唱,百鸟争鸣。

来源:聊城日报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