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菲勒家族富过六代的原因(洛克菲勒家族百年不衰的传承秘籍)
洛克菲勒家族富过六代的原因(洛克菲勒家族百年不衰的传承秘籍)曾担任了长达近13年家族族长的洛克菲勒家族的最年长者洛克菲勒家族(Rockefeller Family)洛克菲勒家族,第二排坐在妈妈手臂上的小孩就是戴维·洛克菲勒 | 图 Rockefeller Archive Center但就在20日晚
据英国路透社报道,北京时间2017年3月20日晚(当地时间20日早晨),全球最年长的亿万富豪戴维-洛克菲勒在美国纽约州Pocantico Hills的家中逝世,享年101岁。
中国有句老话儿:富不过三代
然而,美国有个传奇富翁家族就彻底颠覆了这句话
因为人家一富就富到了第六代——
洛克菲勒家族(Rockefeller Family)
洛克菲勒家族,第二排坐在妈妈手臂上的小孩就是戴维·洛克菲勒 | 图 Rockefeller Archive Center
但就在20日晚
洛克菲勒家族的最年长者
曾担任了长达近13年家族族长的
戴维·洛克菲勒(David Rockefeller)
被证实在纽约州的家中离世,享年101岁
他是美国的第一位亿万富翁
也是目前世界上最长寿的亿万富翁
戴维·洛克菲勒生于1915年,他的祖父是创立标准石油公司的美国石油巨头约翰·洛克菲勒。戴维·洛克菲勒曾是大通曼哈顿银行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控制大通曼哈顿银行十多年。
《纽约时报》称,尽管洛克菲勒家族在大通曼哈顿银行的股份从未超过5%,但该银行长期以来还是被称作“洛克菲勒银行”,戴维·洛克菲勒的影响力可见一斑。1973年,戴维·洛克菲勒曾到中国访问,并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
洛克菲勒家族是美国最显赫的家族之一,根据福布斯美国最富有家族排行榜,该家族健在的成员有200人左右,拥有的净资产总计约110亿美元。除了巨额财富外,洛克菲勒家族也因为慈善事业为世人所知。约翰·洛克菲勒一生捐出巨额资产用于慈善事业,他的后代也延续这一做法,家族旗下的洛克菲勒基金会长期关注农业、医疗卫生等领域。
除了巨额财富外,洛克菲勒家族也因为慈善事业为世人所知。约翰·洛克菲勒一生捐出巨额资产用于慈善事业,他的后代也延续这一做法,家族旗下的洛克菲勒基金会长期关注农业、医疗卫生等领域。
戴维·洛克菲勒本人也是一名慈善家。据彭博社报道,2006年至2008年间,他先后向洛克菲勒兄弟基金和自己的母校哈佛大学提供大笔捐赠,总额超过3亿美元。路透社则援引发言人赛陶的话,称戴维·洛克菲勒一生中向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洛克菲勒大学捐赠了近20亿美元。
德新社2015年的报道,《福布斯》杂志估算戴维·洛克菲勒的身家为32亿美元,位居全球富豪榜第603位。尽管“腰缠万贯”,戴维·洛克菲勒并不看重自己的财富。他先前接受《福布斯》杂志采访时说:
“我的人生非常精彩……我相信,物质很大程度上可以让一个人过得快乐。
不过,如果你没有好友和重要的亲人,生活会非常空虚和难过,那时物质的东西也不重要了。”
戴维·洛克菲勒自2004年7月以来一直担任洛克菲勒家族族长。虽然他本人长寿,但近年来却接连目送自己的兄弟姐妹离世。2014年6月,他65岁的儿子理查德·洛克菲勒驾驶一架小型飞机时坠机身亡。
传承六代从未引发争产
标准石油公司、大通银行、洛克菲勒基金会、洛克菲勒中心、芝加哥大学、洛克菲勒大学、现代艺术博物馆、以及在“9·11”中倒塌的世贸大楼……翻开美国史,洛克菲勒家族无处不在。
据荆楚网报道,1911年,依据休曼反垄断法案,标准石油被分拆,但洛克菲勒家族仍是美国最富有的家族,且经历六代人,从未引发任何争产风波。
家族创始人约翰·洛克菲勒深知财富可以造就人,也可以毁灭人,他时刻给子女灌输勤俭节约的价值观,孩子没长大前,他没带他们去过办公室和炼油厂,以防孩子知道自己身在豪门。退休后,约翰热衷施舍财富,和钢铁大王卡内基开创了美国富豪捐出财产做慈善的先例。
约翰去世后,儿子小约翰继承了大量的财富,也因此承受了巨大的压力。1913年,一场激烈的劳资冲突使洛克菲勒家族在纽约的宅院受到袭击,这彻底改变了洛克菲勒家族传承财产的态度:
一方面,小约翰选择了以信托的形式,将财富传承给后代;
另一方面,他将家族财富拿出来彻底从事慈善事业,他一生捐出了5亿美元,这个数字超过了他一半的身家。
刚刚去世的第三代族长戴维·洛克菲勒被估算身家32亿美元,他也承诺过,会将自己过半财产捐赠给慈善事业。
据悉,洛克菲勒家族的信托本金自动传给受益人的子女,委托人把资产注入信托之后,即在法律上完全失去该资产的所有权以及控制权。受益人在30岁之前只能获得分红收益,不能动用本金,30岁之后可以动用本金,但要信托委员会同意。
这种机制使遗产始终是一个整体,家族企业既不会因为分家而变小或终止,也不会因为代代传递而被逐渐分割成若干个部分,可以发挥规模优势,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此外,约翰还打破家族企业的“子承父业”弊病,退休时并未让儿子接班,而是让基层员工出身的阿奇博尔德接任。
此后的洛克菲勒家族后代,只有能者才可以参与企业管理,凭自己实力担任一定的职务。这也就是为什么到了第三代,洛克菲勒家族仍能人才辈出,他们成为了美国副总统、大慈善家、风险投资业开创者、摩根大通银行董事长。
曾捐建中国最好的医院
有“石油大亨”之称的洛克菲勒家族与中国的投资合作最早是在1863年,那一年,家族第一代、年仅24岁的约翰·洛克菲勒将他的第一桶煤油卖到了中国。
但洛克菲勒家族和中国的连接点,最著名的却是北京协和医学院。这也是洛克菲勒基金会在海外单项拨款数目最大、时间延续最长的慈善援助项目。
▲图片来源:北京协和医院官网
据时代周报此前报道,1914年,专注慈善的洛克菲勒基金会刚成立不久,便派出了中国考察团。对社会状况、教育、卫生、医学校、医院进行了细致的考察。三次考察的结果让洛克菲勒基金会下定决心,在中国的首都北京创办一所集教学、临床、科研于一体的高标准医学院——这就是后来的协和医学院。
1921年学校建成开学,约翰·洛克菲勒的儿子小洛克菲勒从美国乘坐轮船,历经一个多月的海上航行,赶到中国出席开学典礼。
此后,协和医学院培养出林巧稚、吴阶平、诸福堂等一批顶尖名医,在中国建立起了培养现代医学人才的体系。而这些中国现代医学精英,一人往往可开办一所甚至多所医院或学校,为日后中国现代医学发展打下了基础。
协和医学院成立之初,中国没有一所综合性大学能够达到协和期望的医预系水平。为此,洛克菲勒基金会斥资捐助13所综合性大学,以提高其教学水平,过程整整持续八年。这其中最大的资助对象是当时中国的世界级一流大学——燕京大学。
70多年后,1998年,小洛克菲勒的孙女佩姬·杜拉尼(PeggyDulany)第一次来到中国,就走进了位于东单的协和医学院。
除了捐建医院,洛克菲勒家族还与中国商业合作紧密。
2003年9月,洛克菲勒家族第六代成员尼古拉斯·洛克菲勒第一次访问北京的时候,就表达了自己对中国市场浓厚的兴趣,他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适合投资的国家”。第五代成员史蒂文·洛克菲勒二世更是表示,中国的投资环境很让他满意,会把北京作为其第二故乡。
就目前而言,洛克菲勒家族在中国的主要投资都放在了房地产开发。此外,他们对在中国投资主题公园、无线通信及媒体等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千金散尽,浮华易老,唯精神和历史能长久流传。
洛克菲勒家族:百年不衰的独门传承秘籍
洛克菲勒家族用六条家训告诉世人,财富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而为什么有的家族能够传承百年,有的却富不过三代,是因为他们过于追求财富带来的控制欲以及藏匿于背后的信任危机,这让很多家族在财富继承、资源管理等方面出现利益危机。
洛克菲勒家族伟大之处更在于其财富通过慈善所体现的社会价值。而洛克菲勒家族慈善之所以能传承至今,一百多年经久不衰,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家族有一套自己的文化传承方式。
家族长辈们通过代代相传的、严格的财富与慈善教育以及对孩子的磨练与考验,让孩子从小形成良好的财富观念、独立意识与坚强意志。
老洛克菲勒留下的记账传统在今天已演变成了一个丰富的资料管理宝库,成为保存与延续家族历史与精神的载体。
家训 1:没有权利当穷人
作为家中长子,约翰·D·洛克菲勒 16岁时挑起养家的担子。但在他少年的发财梦中,金钱不仅可以让自己变得更有力量,让家人过上富足无忧、有尊严的生活,还能让生命、爱情、亲情更加厚重和更有价值。因此,他主张在方法正当的前提下,人人都该努力挣钱。
他写信教育儿子小洛克菲勒“我应该是富翁,我没有权利当穷人”,鼓励他追求财富。他告诫小洛克菲勒,苦行僧的生活不可取,“财富是神的赐予,我们只能去信任并接受他,而不能置之不理”,但不能在有违上帝的情况下赚钱,必须抵挡财富的诱惑,才能获得创富的成功。
家训 2:财富来源于勤奋
财富要靠个人的勤奋获得是洛克菲勒家族的信条,也是家族教育的核心。
洛克菲勒家族素有让孩子通过给家里“打工”来赚取零花钱的传统。约翰·D·洛克菲勒的父亲威廉·洛克菲勒虽然对家庭不够负责,但他对洛克菲勒的金钱教育却相当严格。威廉从不白给约翰零花钱,而是要他做家庭的雇工、靠劳动挣取,如干农活、挤牛奶。
约翰·D·洛克菲勒有一个专门的记账本,每天干完活,把自己的工作量化后,按每小时0.37美元计算入账,然后与父亲结算。约翰·D·洛克菲勒继承父亲的财富教育传统,让小洛克菲勒从小就要靠自己的劳动积累和管理财富,在家里打工赚取零花钱,并教给他分类记账的方法。
小洛克菲勒将这套家族的财富教育传统彻底地传承了下去,规定孩子们必须用劳动挣钱。背柴火、锄地、拔草、擦皮鞋甚至打苍蝇捉老鼠都能得到不等的报酬。小洛克菲勒在洛克菲勒三世14岁时,为他制定了14条零花钱协议。这一协议后来成为家族每代人的准则,且所有人必须定期接受检查,否则,谁也别想得到一分钱的费用。
家训 3:节俭
节俭是洛克菲勒家族创造财富神话的重要基石。
家族节俭的因子来源于约翰·D·洛克菲勒的母亲阿莱扎这位勤俭持家的女性。在母亲的熏陶下,洛克菲勒从小养成节约的良好习惯。从不向母亲索要零花钱的他,在12岁的时却攒了24.7美元的“私房钱”,这笔钱在当时相当于一个五口之家半月的生活开支。阿莱扎还交给了洛克菲勒另一个节俭的秘诀:该花的一分不能少,不该花的每一分都要让它待在能产生效益的地方。在母亲的引导下,洛克菲勒将这笔钱中的8.2美元从市场上购买了小鸡仔喂养,最后赚回12美元。
老洛克菲勒一生生活节俭,同样也如此要求子女。洛克菲勒的妻子劳拉带着孩子们住在远离繁华纽约的村庄,尽管出生大富之家,洛克菲勒的孩子们从小生活并不富有。小洛克菲勒在8岁前还穿姐姐们换下的裙子,10岁前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个“有钱人”。老洛克菲勒到小洛克菲勒公司查账时,发现一笔巨额的交际支出,他质问小洛克菲勒,并教育他“做浪费金钱奢侈豪华的愚人之举则极不可取。如果过于浪费地使用,还是会被人视为傻瓜,谁也不想跟这种人继续做买卖。”
家训 4:亲父子明算账
洛克菲勒家族在这方面一向如此,子女向父母借贷都需要有清晰的计算,以此培养孩子的商业素养。
16岁时,约翰·D·洛克菲勒因父亲不再资助其上学而担当起养家重担,他决定上商业培训学校学习记账,于是写信向父亲借了40美元培训费,并附上借款合同。两个星期以后,他收到了父亲寄来的40美元以及贷款合同。在约翰工作三年后与克拉克合开公司时,父亲表示可以借给他1000美元,但必须付10%的利息,当时银行利息才不到7%。而后来洛克菲勒借钱给自己女儿和儿子的时候,也收取6%的利息。
家训 5:富人职责是授人以渔
洛克菲勒家族慈善传统与慈善教育同样可以追溯到老洛克菲勒的母亲阿莱扎。阿莱扎是一位虔诚的浸会教徒,常常教育她的孩子按基督教义行事。她一生捐出了自己10%的收入资助教会及与教会相关的活动,还要求自己的孩子也这么做。毫不夸张地说,洛克菲勒家族的慈善基因来源于这位伟大母亲的教诲与感染。
老洛克菲勒提倡创富,但他深信富人只是财富的托管者。巨大的财富意味着巨大的责任。他认为只有投身公益事业、造福社会才能使富人的财富实现真正的价值。他写信告诫小洛克菲勒,必须小心处理所拥有的一切,在任何时候都不该肆意花钱,并正确地运用财富造福众人。这样,财富才能成为幸福之源。
慈善是富人的责任,但在约翰·D·洛克菲勒看来,这种责任不是直接资助金钱,授人以鱼,而是授人以渔。因为,“给人带来伤害的最便捷的途径就是钱”。
为此,老洛克菲勒给儿子写信,以讲故事的方式告诉小洛克菲勒,资助金钱的慈善方式会使一个穷人丧失自我能力、丧失尊严,最终成为懒汉,而富人就是制造懒汉的始作俑者。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富人应该通过帮助穷人提高谋生能力、向其提供成长的工具来造福大众。
家训 6:家族传承的责任
从老洛克菲勒开始,家族本身的传承一直深受重视。家族的延续是培养对待财富的态度、勤奋、节约的品质的最终目标之一。
老洛克菲勒知道富裕家庭孩子受到的诱惑比普通人家孩子更多,富人家庭的财富败起来也更快。在他看来,无论是家族的创业者还是家族守业者,要想拥有巨大财富且保持其总量不缩水,都必须拥有高度的责任感。
洛克菲勒前两代都有意识地培养后代们这种责任感。青春期的尼尔森和劳伦斯每天出入于上层社会的宴会社交活动,这让老小洛克菲勒都很生气。一次,二人宿醉未归被老洛克菲勒抓住现行,惹得老洛克菲勒十分生气,取消了二人连续7个星期的零花钱,最后只能通过为爷爷工作来赚取。两人在劳动中从相互埋怨和推卸责任一步步走到了通力合作,最终在爷爷的教育下意识到了自己所承载的家族使命和自己肩上的担子,成为了合格的财富管理者与传承者。
老洛克菲勒的妻子劳拉向小洛克菲勒灌输了大部分宗教知识,培养他正直无私的强烈道德感,并告诉他要肩负掌管家族巨额财富的重任。这些理念后来被小洛克菲勒整理出来,成为了著名的洛克菲勒家族十大信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