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参观朱自清纪念馆讲解(走进朱自清纪念园)

参观朱自清纪念馆讲解(走进朱自清纪念园)雕像左右两侧是装饰性影壁,左右呼应形成圆形广场。朱自清先生诞辰120周年的那个清明节,先生的嫡孙朱小涛到平明寻根祭祖。朱小涛站在雕像前激动地屏住呼吸,深深三鞠躬,动情地说:“我的爷爷就是从这里出发的!”这尊雕像朱自清先生身着棉袍,略显微胖。不少前来参观的人说,这与真实瘦弱的朱自清先生不太相符。其实,我不这么认为。一是因为身着棉衣,容易显得臃肿,二是雕塑家饱含对朱自清先生的爱戴,祈祷先生能吃饱穿暖、身体健康,所以在雕塑的时候让先生稍微“胖”了一些——这种情感可能是很多前来瞻仰的人们没有想到的。清华大学“水木年华”荷花池旁消瘦的朱自清形象是身着单衣,与此处的雕像在意境上有一些区别。△秋实亭沿着校园中心路继续向北,60公分高的“朱自清纪念园”石碑进入视野,这个花园又叫清华园,是学校里纪念朱自清的主要园林景观。园子大约有1500平方米,一尊约4米高、花岗岩的朱自清先生半身雕像,面东背西立于园子中心


参观朱自清纪念馆讲解(走进朱自清纪念园)(1)

说起对朱自清的印象,最早是初中的语文课本上的散文《春》,使这位现代文学史上的散文家走进了我的记忆。那时,语文老师告诉我们,作者是江苏省东海县人。当时大概是年纪小的缘故吧,对这个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只觉得很好奇语文书里竟然有我们县里人写的文章。后来,我做了语文教师,每当教学到《春》《背影》的时候,都会特别说一句——朱自清是我们东海县人。我的那些学生们如我当年一样,都会惊奇地叫一声。

对朱自清的印象加深始于2015年秋天,那年,我来到平明中学工作,听说镇上的中小学生都知道那位写《背影》的作家和他们一样,出生在这个土地肥沃的鱼米之乡——平明镇。于是,我开始深入研究起这位著名的“老乡”。

平明中学的大门门头上刻着“自清为范、自强报国”八个大字把朱自清的名字嵌入其中有两层含义:一层是要全体师生都能保持良好品性,清白做人。第二层意思是以朱自清为楷模,自强报国。

校园里有两个凉亭,一个“秋实亭”,一个“自清亭”,都与朱自清名字有关——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号秋实。“秋实亭”位于中心路西侧第二个花园里,亭子周围全是青竹,每到春夏,竹林浓密,生意盎然,“秋实亭”被竹林拥抱着,犹如一位俊朗的书生立于其间。

参观朱自清纪念馆讲解(走进朱自清纪念园)(2)

△秋实亭

沿着校园中心路继续向北,60公分高的“朱自清纪念园”石碑进入视野,这个花园又叫清华园,是学校里纪念朱自清的主要园林景观。园子大约有1500平方米,一尊约4米高、花岗岩的朱自清先生半身雕像,面东背西立于园子中心。

参观朱自清纪念馆讲解(走进朱自清纪念园)(3)

△朱自清雕像

这尊雕像朱自清先生身着棉袍,略显微胖。不少前来参观的人说,这与真实瘦弱的朱自清先生不太相符。其实,我不这么认为。一是因为身着棉衣,容易显得臃肿,二是雕塑家饱含对朱自清先生的爱戴,祈祷先生能吃饱穿暖、身体健康,所以在雕塑的时候让先生稍微“胖”了一些——这种情感可能是很多前来瞻仰的人们没有想到的。清华大学“水木年华”荷花池旁消瘦的朱自清形象是身着单衣,与此处的雕像在意境上有一些区别。

雕像左右两侧是装饰性影壁,左右呼应形成圆形广场。朱自清先生诞辰120周年的那个清明节,先生的嫡孙朱小涛到平明寻根祭祖。朱小涛站在雕像前激动地屏住呼吸,深深三鞠躬,动情地说:“我的爷爷就是从这里出发的!”

参观朱自清纪念馆讲解(走进朱自清纪念园)(4)

△朱自清纪念园的一角

雕像南侧的长廊上满是紫藤,每到春夏之交,紫藤花开,芳香四溢,如一群穿着紫色碎花衣裙的少女,还会使人想起《荷塘月色》里描述的“亭亭的舞女的裙”。秋冬之时,紫藤果熟透干燥,噼啪炸开,清脆悦耳。万籁俱寂的时候,坐在长廊的石凳上,平心静气,屏住呼吸,聆听这天籁之声,回想起春夏时节的美丽,看到眼前的落地枯萎,令人感目伤怀。

参观朱自清纪念馆讲解(走进朱自清纪念园)(5)

△自清亭

雕像后面的水池作为荷花池形成一个“荷塘月色”的意境,有亭翼然立于池水之上,水泥板桥连接相通,就是上文说的“自清亭”,亭子被池边五六棵高大的垂柳拱首护卫着。柳枝飘荡在水面上,如浣纱女秀发过水,又如她们窈窕身姿的长裙,池水辉映着蓝天如一面铜镜……

雕像北侧那一片十余棵榕树组成的榕树林是纪念园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初夏的早晨,远远望去,一大片榕花白底红穗如一片粉色的云在园子里流动,浓郁的香气飘满整个校园,给人一种苏北小江南的错觉:以为是到了南方某个小镇的园子里。或许,这也是契合了朱自清自称“我是扬州人”的意念:朱自清先生4岁随父母离开东海平明,少年时代在江都邵伯镇度过,成人后娶妻生子皆在扬州,特别是他的发妻武钟谦女士与夭折的六儿都葬在扬州,扬州成了他魂牵梦绕之地,或许这些,让先生觉得扬州才是他的根之所在吧。榕树,又称合欢树,小小院子里一片片洁白的榕花,或许是对先生爱妻爱子之情最好的纪念。每逢课间或者放学休息的时候,学生们就三五成群在这里小憩,玩耍皮闹,他们不懂自清先生《给亡妇》“曾经沧海难为水”的刻骨铭心,不怪他们也罢。

站在飘满花香的花园小径上,我想:这样的园子,水池轩榭,亭台长廊,高树低花,都相映成趣,一定会激起朱自清的缠绵情思,百余年前,他要是漫步在垂柳下,一定会写出许多清新秀丽的文字: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参观朱自清纪念馆讲解(走进朱自清纪念园)(6)

△朱自清故居的门前

朱自清雕像身后的最西面,有一排红瓦白墙的平房,是学校的校史馆和“自清馆”。与平房连接在一起的,还有一处青砖黑瓦仿民国风格独立的庭院——朱自清故居。“吱-嘎”一声,你慢慢推开斑驳陆离的板门,一股敦厚的古朴气息就扑面而来:院子里青色地砖小路上略有青苔,好像在告诉来客,这里早已人去楼空,好久再无人入住;院子里辘轳上的井绳多年未用,是不是还保留着朱自清随父母离开东海时的样子?堂屋里书桌上的启蒙读物已经落满灰尘,1901年初,母亲不就是在这书桌旁,给小自华讲那些远去的故事吗?

历史,永远尘封在1901年的那一天:妈妈牵着小自华的手,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蔷薇河畔温暖的家……一百余年后的今天,沧海桑田,太阳依旧在苏北大地上起落轮回,但朱自清的背影已经随风飘去,留给后人永远的怀念和无限的追思……

凡是来到这里瞻仰朱自清的人们常有一个疑问:原籍浙江绍兴的朱自清家族怎么会到东海平明安家的呢?

朱自清的高祖本不姓朱,姓余,名叫余月笙。余月笙在扬州做官时因醉酒不慎坠楼身亡,夫人跳楼殉夫。其子余子擎被绍兴同乡朱氏收养,改姓朱。朱子擎娶了苏北涟水(连云港市灌南县花园庄)首富乔氏女为妻,因与家族不合,从扬州搬到苏北居住,生子取名朱则余,朱则余就是朱自清的祖父,名字意为不忘本姓余。朱则余有子朱鸿钧,就是朱自清的父亲。朱则余经人搭桥结识了海州名士、溥仪的启蒙老师、太子少傅朱璐。在朱璐举荐下,朱则余出任海州承审官。朱璐家族是当时海州大姓家族,为图庇护及办差方便,朱则余一家搬到了朱璐家族居住地——东海县平明镇,居住在海州西门外的蔷薇河畔,大致位置是今天平明镇埠上村东北。其子朱鸿均与周绮桐成婚,1898年11月22日,朱自清出生。1901年,朱自清随父母一起前往扬州(江都邵伯)定居。祖父朱则余仍然住在东海为官,从职位退养之后也赴扬州居住。

朱自清家族历经磨难,从绍兴、扬州辗转千里,终于在东海落脚,一住就是十余年。今天,我们站在这模拟朱自清儿时生活场景的苏北民居里的时候,眼里看到的,铺着青砖的小路,满是尘灰的水井辘轳,青竹、假山,还有飘满枯叶的石桌石凳。那一幕幕,是一个挣扎、破落、奋斗的士大夫家族史,如过眼烟云一样令人唏嘘,而从这里走出去的朱自清以清秀隽永、细腻秀丽的文笔,成为中国文学天空里一颗璀璨的星星,给他的家族光耀门庭!

更让人振奋的是,“自清馆”内的朱自清生活图片展、朱自清教育思想展及著作、研究书稿,每年都迎来数以千计的中小学生瞻仰、学习。图片上朱自清虽然身躯瘦弱,却让后人看到一个形象高大而有骨气的中国人,“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参观朱自清纪念馆讲解(走进朱自清纪念园)(7)

△朱小涛在“自清馆” 里为学生们朗诵《背影》

在将要离开园子的时候,“自清馆”内墙上的几句诗赫然跃入我的眼帘:“从此我不再仰眼看青天,不再低头看白水,只谨慎着我双双的脚步;我要一步步踏在泥土上,打上深深的脚印!

这些,或许是必须到朱自清纪念园进行一次深呼吸最重要的理由吧

(摘自腾讯新闻,作者:苗蔚林)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