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亚夫扎根农村(心里永远装着农民)
赵亚夫扎根农村(心里永远装着农民)在采访过程中,赵亚夫还不时对农户进行指导,不浪费一点时间。“我刚开始到戴庄的时候,大家都不相信我,我跟他们讲有机桃一斤能卖到三块钱,有村民说桃子一块钱能买三斤,还种什么有机桃,当时没人愿意种。为了能让农民信任我,我们当时自己承包种了100多亩有机桃,后来桃子挂果,有村民就跟我说,我们种的桃子是不是用糖施的肥,很甜。”赵亚夫笑着说,后来就有人相信他了,种的有机桃也卖了好价钱,然后村民们就彻底信服了,纷纷来向他讨教如何种有机桃。让农民对新技术新品种从不相信到相信,从不愿意搞到愿意搞,赵亚夫说,这需要用产品来说话。中国梦,是中国人民的梦。对于赵亚夫来说,茅山老区数十万农民共奔小康是他时时萦绕于心的梦想,他把农民的梦当作自己的梦,把农民当亲人,把农民奔小康、实现现代化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从原本的一名开手扶拖拉机的农民,到现在的村农机服务站站长,任广明身份的转变,完全得益于赵亚夫的帮助。“我从200
◎ 孙晨飞
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村发展模式,是“时代楷模”“三农人物”赵亚夫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他本着“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销,实现农民富”的追求,带领一帮农业科技人员,扎根这个茅山革命老区贫困村10多年,成功探索出贫困村脱贫致富之路。十年前,中国文明网推出“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赵亚夫于2011年8月当选“中国好人”。值此中国文明网开展十周年回顾系列活动之际,我来到戴庄村,走近赵老,去感受这位已近耄耋之年的老人一心为农的朴实情怀。
立夏的戴庄,山色青翠,景色宜人。上午9点多,到达戴庄村时,赵亚夫早已下到田头,站在田埂上指导农技人员插秧注意事项,并与戴庄村农机服务站站长任广明进行交流。
看着眼前的这200余亩秧田,原本每年6月中旬才开始插秧,可今年还不到5月中旬就已经开始插秧。原来,这是赵亚夫今年开始尝试种植的双季“越光”有机水稻,从原本一年种一季水稻,今年开始种两季。如果种植成功,不仅亩产能提高,大米口感也会更好,待试验成功后,将会在戴庄全村推广种植。
从原本的一名开手扶拖拉机的农民,到现在的村农机服务站站长,任广明身份的转变,完全得益于赵亚夫的帮助。“我从2009年开始跟着赵主任学习农技知识,一直学到现在,是他把我培养成为一名专业的农技人员。”任广明说,没有赵老就没有他的今天,没有赵老戴庄的农民就不会脱贫致富,他是大家的大恩人。
当年,最先吃“螃蟹”跟着赵亚夫种有机桃的村民杜忠志,尝到了甜头,他把在外地开货车的儿子杜富海喊回来跟着自己一起干。多年来,在赵亚夫的帮助下,杜富海一家年均收入达到40万元,圆了小康梦。杜富海告诉记者,是赵亚夫改变了他的人生。在以前,他觉得农民比别人矮一截低一等,而现在他觉得农民是一个光荣而高尚的职业,他现在在跟别人介绍自己是农民的时候,心里很有底气也很自豪。
这些年,赵亚夫在戴庄推广种植有机水稻、有机果、有机茶、有机菜,目前戴庄村种植有机生态农业达4500余亩,占全村土地总面积的65%。村民的人均纯收入也从2008年的8500元,到2017年的2.5万元。
中国梦,是中国人民的梦。对于赵亚夫来说,茅山老区数十万农民共奔小康是他时时萦绕于心的梦想,他把农民的梦当作自己的梦,把农民当亲人,把农民奔小康、实现现代化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
在采访过程中,赵亚夫还不时对农户进行指导,不浪费一点时间。“我刚开始到戴庄的时候,大家都不相信我,我跟他们讲有机桃一斤能卖到三块钱,有村民说桃子一块钱能买三斤,还种什么有机桃,当时没人愿意种。为了能让农民信任我,我们当时自己承包种了100多亩有机桃,后来桃子挂果,有村民就跟我说,我们种的桃子是不是用糖施的肥,很甜。”赵亚夫笑着说,后来就有人相信他了,种的有机桃也卖了好价钱,然后村民们就彻底信服了,纷纷来向他讨教如何种有机桃。让农民对新技术新品种从不相信到相信,从不愿意搞到愿意搞,赵亚夫说,这需要用产品来说话。
赵亚夫表示,经过多年的实践,现在的戴庄农民,在发展高效农业方面,思想观念与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变,纷纷从传统农民转变成了现代化农民。只要有人好好带带他们,教教他们,他们都可以都变成优秀的农民,能挑起现代农业的担子,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职业农民的作用。
始终把“为农民服务一辈子”作为自己毕生追求的赵亚夫,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一个共产党员的信仰和一个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担当。临别前,他告诉记者,农民需要什么,他就学什么、传什么、干什么,他会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为农民服务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