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临终遗言说什么(探析刘备遗言的真伪)
刘备临终遗言说什么(探析刘备遗言的真伪)再来说说《三国志集注》,这本书是近人卢弼仿王先谦《汉书补注》的写作体例,博采众书,精加校释,误者正之,缺者补之,核正地理,诠释名物,卢弼先生生于清光绪二年(1876),幼习举业,后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学贯中西,积数十年之功力,始成此书。《三国志集解》是目前《三国志》注释本集大成之作,书中许多的观点值得思考。《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得非常简略: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为郃所破。《资治通鉴》七十一记载:谡违亮节度,举措烦扰,舍水上山,不下据成。张绝其汲道,击,大破之,士卒离散。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马谡违反诸葛亮的调度,舍去城防,在山上据守,被张郃断绝水源,造成蜀汉军混乱,最终大败而归。看起来马谡败于张郃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马谡没有听从诸葛亮的调度搞好城防,实际上,诸葛亮北伐的失败不是偶然的。《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引用了晋代袁淮对诸葛亮街亭之败的评价,我
读了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出版的系列套书“大家小书”中金性尧先生的《三国谈心录》,其中有一篇文章是专门说诸葛亮斩杀马谡的故事,非常有意思。
《三国志。马谡传》中记载,良弟谡,字常幼,以荆州从事随先住入蜀,除绵竹成都令、越隽太守。才气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重。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以谡谓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从这段话的意思中可以看出来,刘备一定是看出来诸葛亮非常欣赏马谡,但刘备认为马谡不怎么靠谱,言过其实,所以,临终前交代诸葛亮马谡不可大用,但诸葛亮不以为然。公元225年,诸葛亮为了平定南中蛮族的叛乱,出兵平乱。出发前问马谡有什么好的策略,《三国志。马谡传》裴松之引襄阳注记载马谡对诸葛亮说:“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而。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亮纳其策,赦孟获以服南方。故终亮之世,南方不敢复反。诸葛亮采用了马谡的计谋,最终“七擒孟获”,平定了蜀地大后方,由此可以看出,马谡确实也不是泛泛之辈,虽然诸葛亮“七擒孟获”,但历史学家认为不可信,此是后话不提。
历史学家对刘备的遗言“马谡不可大用”这句话历来都有争议 《三国志注解》引朱瑞云的注解“刘备病危时,于托孤之外,不闻品一人,何以于马谡如此注意?诸葛亮一生谨慎,如果刘备有这样的话,诸葛亮肯定会详加审查,何至于亮不以为然?”朱邦衡云“当日托孤,事势危迫,宿将如子龙,时望如陈震、董和,不闻一及,马谡名位卑微,亦未显过失,先主何以预为叮铃?朱邦衡之辩甚是。由此得出结论,刘备给诸葛亮叮铃的话是马谡被斩以后附会上去的。朱瑞云认为刘备临终托孤时,没有给刘备交代任何一个人,为什么单单交代还没有进入上层集团的小人物马谡?况且,诸葛亮一生谨慎,如果刘备说了那样的话,诸葛亮不可能不以为然?另外一个评论家朱邦衡说得更直接,他认为刘备临终时,时间紧迫,蜀汉上层集团重要的人物如赵云、陈震等人,刘备都没有提及,而马谡人微言轻,也没有犯过什么错误,刘备凭什么认为马谡言过其实?如此看来,刘备的遗言似乎是为了以后诸葛亮北伐失败埋下伏笔,话句话说就是给诸葛亮北伐失败找一个堂而皇之的借口,《三国志注解》的作者卢粥认为朱邦衡所言甚是,并由此得出结论,刘备给诸葛亮叮铃的话是马谡被诸葛亮斩杀以后附会上去的。至于为什么附会,原因只有一个,减轻诸葛亮北伐失败的罪责。
说到这里,还得说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事情的大概经过是这样的,蜀汉建兴六年(魏明帝太和二年,公元228年)春,诸葛亮开始了蜀汉的第一次北伐,以赵云、邓芝疑军吸引曹真主力,诸葛亮亲率大军出祁山进入陇西。此后诸葛亮派马谡据守街亭断绝陇道,但马谡军为张郃所破,陇道被打通,诸葛亮不得不退军,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以失败告终。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得非常简略: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为郃所破。《资治通鉴》七十一记载:谡违亮节度,举措烦扰,舍水上山,不下据成。张绝其汲道,击,大破之,士卒离散。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马谡违反诸葛亮的调度,舍去城防,在山上据守,被张郃断绝水源,造成蜀汉军混乱,最终大败而归。看起来马谡败于张郃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马谡没有听从诸葛亮的调度搞好城防,实际上,诸葛亮北伐的失败不是偶然的。
《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引用了晋代袁淮对诸葛亮街亭之败的评价,我们或许可以窥探其中奥秘,袁淮曰“诸葛亮始出陇右,南安、天水、安定三郡人反应之,若亮速进,则三郡非中国之有也,而亮徐行不进;既而官兵上陇,三郡复,亮无尺寸之功,失此机,何也?袁子曰:蜀兵轻锐,良将少,亮始出,未知中国强弱,是以疑而尝之;且大会者不求近功,所以不进也。曰:何以知其疑也?袁子曰:初出迟重,屯营重复,后转降未进兵欲战,亮勇而能斗,三郡反而不速应,此其疑徵也。亮之在街亭也,前军大破,亮屯去数里,不救;官兵相接,又徐行,此其勇也。”他认为,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兵贵神速,曹魏三郡还没有反应过来就投降了诸葛亮,假如诸葛亮兵贵神速,南安、天水、安定已经不属于曹魏了,但诸葛亮进军缓慢,曹魏集团出兵又占领了三郡,以至于诸葛亮北伐没有尺寸之功,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诸葛亮知道蜀汉弱小,第一次北伐只是试探对方,况且,智者并不追求眼前的利益,所以,诸葛亮没有乘势进军占领三郡。马谡被张郃包围,形势非常危急,蜀汉军离前锋部队其实并不远,蜀汉军队虽然勇敢,诸葛亮却没有救援,皆是诸葛亮用兵太谨慎的缘故。如此说来,即便是马谡没有守住街亭,如果诸葛亮果断派兵救援,蜀汉还有复盘的机会,但历史没有假如。陈寿在他的《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评价诸葛亮: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陈寿认为诸葛亮精于政治,但行军打仗对谨小慎微的诸葛亮来说不是他的强项。
诸葛亮对蜀汉集团鞠躬尽瘁,近于完人,为了体现诸葛亮高大全的形象,所以,北伐失败必须有人来承担责任,斩杀马谡,一箭双雕,一是体现了刘备识人的独到,二是成全维护了诸葛亮的名声。历史学家吕思勉就说“知古人叙事,多不堪密,欲求一事之真,非相互学校勘不可也。”我认为《三国志集注》中记载刘备的遗言是后人附会的非常有道理。
再来说说《三国志集注》,这本书是近人卢弼仿王先谦《汉书补注》的写作体例,博采众书,精加校释,误者正之,缺者补之,核正地理,诠释名物,卢弼先生生于清光绪二年(1876),幼习举业,后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学贯中西,积数十年之功力,始成此书。《三国志集解》是目前《三国志》注释本集大成之作,书中许多的观点值得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