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印象最深的内容(三个河南人的九一八)
九一八印象最深的内容(三个河南人的九一八)九旬“抗战老兵”: 我们不能像他们一样没有人性 他是抗战老兵、是“花冈暴动”组织者、是“中国民间对日索赔第一案”的首席原告。 当日本今年遭受大地震时,他义卖书法作品为日本灾区募捐。 对于那些不理解的声音,97岁高龄的耿谆说:“要把日本军国主义和普通的日本老百姓区别开来。” “九·一八”事变80周年到来前夕,记者来到老人在许昌襄城县的家中。 记住这样的日子,是对今天的敦促 今年6月病了一场后,耿谆老人已经很少提笔写字了。 但他每天还会让家人搀扶着,到以前写字的书案前坐一坐。偶尔也会让儿子耿硕宇从书柜上拿出一本唐诗、宋词或者《古文观止》,为他读上一段。 虽然只读过几年私塾,但读书、写字却成了耿谆持续一生的爱好,即使后来历经战火烽烟和重重磨难,也从未改变。 9月14日上午,记者冒雨来到襄城县干休所,见到了这位传奇老人。 一袭黑色唐装,胡须皆白、慈眉善目,举手投足间,老人流露
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警钟长鸣不忘国耻,发愤图强共襄复兴。9月18日,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政府在沈阳首次共同举行鸣警撞钟仪式,纪念“九·一八”事变爆发80周年。这一天,从松花江畔到长白山脚,从黄河之滨到香江两岸,全国有100座城市拉响防空警报,共同纪念“九·一八”。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更加不能忘却那段历史。纪念,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警醒未来。
三位与抗战历史有着特殊渊源的河南人,他们出生在不同的年代,有着各自不同的经历,面对“九·一八”,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思考。而他们个人的思考,也许能给更多人以启示。
人物档案
马继志,抗日名将杨靖宇(本名马尚德)的三个孙子之一。他的父亲马从云是马尚德唯一的儿子。马从云的妻子方绣云今年87岁,她和马继志等三子两女,如今都生活在郑州。图为马继志展示家中珍藏的杨靖宇将军像。 本报记者 方舟 摄
“50后”抗日名将嫡孙:
做好自己的本分,但不会忘记历史
到今年,52岁的马继志已经整整干了30年的货运列车“司机”。
提起“九·一八”事变纪念日,老马说:“经常都是在列车上过的。也没啥特别的(纪念)形式,开好车,不给俺爷爷丢脸,就是最好的纪念吧。”
他的爷爷,是抗日名将杨靖宇。
和爷爷一样,他为保卫祖国流过血
拿出用了十几年的饭盒,掏出在列车上吃剩下的一把干挂面,郑州铁路局郑州机务段机车乘务员马继志整理着自己的行囊。
“九·一八”前夕,在郑州南阳新村小区一套70平方米老式住房内,记者见到了刚刚交完班回到家的马继志。
皮肤黝黑、笑声爽朗,一身天蓝色铁路制服的马继志,看起来挺拔干练。他告诉记者,见过他们兄弟姐妹几人的抗联老战士都说,他跟爷爷长得最像。确山竹沟的革命烈士陵园,就是参照马继志的模样,为杨靖宇将军制作的塑像。
杨靖宇这位从河南确山走出的抗日英雄,本名马尚德。在革命工作中曾先后化名张贯一、杨靖宇,1929年由党中央派遣到东北工作。“九·一八”事变后,杨靖宇将军率领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在艰苦环境中与侵华日军血战8年。1940年2月23日,杨靖宇孤身被围,战至最后,壮烈殉国。
马尚德在河南老家留下了一对儿女:儿子马从云和女儿马锦云。新中国成立后,马从云成为郑州铁路局的一名普通职工,1964年在因公出差的途中病逝。
马继志是马从云的二儿子。1977年,从小听着爷爷事迹长大的马继志报名参军。在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马继志负伤不下火线,荣立三等功。1981年退伍后,他也成为一名铁路工人。
30年如一日,不给能爷爷丢脸
马继志的工作是机车乘务员,老百姓习惯地把他们叫做“火车司机”。从司炉、副司机,干到司机,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再换成现在的电力机车,30年来,马继志周而复始地往返于郑州到安阳的货运区段之间。
这个区段是全国铁路客车最密集的区段之一,平均每5分钟就要过一趟客车。由于要给客车“让路”,马继志这样的货车司机只能“见缝插针”地行车,短短的185公里,一趟跑下来少则十几个小时,多则30个小时。“2008年冬天那一次,因为下大雪,整整跑了36个小时。”马继志说。
每个班上下来,前后需要3天时间。休息时间不到24小时。中秋节岳父过生日,他在车上;母亲过生日,他在车上;春节万家团圆,他还在车上。
“现在条件好多了,在车上可以用微波炉热饭吃。以前把干馍往锅炉边一放,烤得黑乎乎的,直接就往嘴里填。”马继志乐呵呵地说,一副很知足的样子。
30年来,马继志从来没有用抗日英雄杨靖宇孙子的身份向组织要求过照顾。靠着埋头苦干,他赢得了一大摞属于自己的荣誉:郑州铁路局优秀共产党员、段优秀共产党员、段安全先进生产者、安全生产功臣……
马继志说,他也曾有几次机会可以调到更轻松的岗位,但因为担心别人说他是沾了爷爷的光,所以主动放弃了。
每年的7月7日、9月18日,马继志经常都是在列车上度过的,但这些日子他都能清楚地记得,“我也是上过战场的人,这些日子不会忘。”
尽管很多时候不能专门去祭奠爷爷和那些抗日英烈,但马继志说:“每个普通人只要都做好自己的本分,国家就会更强大,就不辜负老一辈的希望。而我开好安全车,不给爷爷丢脸,就是最好的纪念吧。”
人物档案
耿谆,1914年11月16日出生于河南襄城县。参加过抗击日寇的中条山战役、沂口战役。1944年5月在洛阳保卫战中,时任连长的耿谆腹部等多处受伤,被日军俘虏。1945年的“花冈暴动”和50年后的“民间对日索赔第一案”,耿谆被誉为“和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斗争时间最长的人”。 本报记者 方舟 摄
九旬“抗战老兵”:
我们不能像他们一样没有人性
他是抗战老兵、是“花冈暴动”组织者、是“中国民间对日索赔第一案”的首席原告。
当日本今年遭受大地震时,他义卖书法作品为日本灾区募捐。
对于那些不理解的声音,97岁高龄的耿谆说:“要把日本军国主义和普通的日本老百姓区别开来。”
“九·一八”事变80周年到来前夕,记者来到老人在许昌襄城县的家中。
记住这样的日子,是对今天的敦促
今年6月病了一场后,耿谆老人已经很少提笔写字了。
但他每天还会让家人搀扶着,到以前写字的书案前坐一坐。偶尔也会让儿子耿硕宇从书柜上拿出一本唐诗、宋词或者《古文观止》,为他读上一段。
虽然只读过几年私塾,但读书、写字却成了耿谆持续一生的爱好,即使后来历经战火烽烟和重重磨难,也从未改变。
9月14日上午,记者冒雨来到襄城县干休所,见到了这位传奇老人。
一袭黑色唐装,胡须皆白、慈眉善目,举手投足间,老人流露出的儒雅、慈祥之气,让人很难跟他当年坚毅、顽强的形象联系在一起。
只有当记者提到“九·一八”时,老人才神情一肃,“这是"国耻日",这样的日子不能忘啊!”老人说话很轻很慢,但语调却很坚定,“记住这样的日子,是对今天的敦促。”
在近一个世纪的人生风雨中,耿谆一直在与日本军国主义进行斗争。
1944年,在洛阳保卫战中,耿谆受伤被俘;随后,他和1000多名中国战俘、平民被强掳至日本花冈町,为日本企业鹿岛组充当劳工;因不堪压迫和凌辱,1945年6月身为劳工大队长的耿谆,领导了震惊世界的“花冈暴动”;暴动失败后,耿谆自杀未成,被捕入狱,并被判处死刑,后因日本战败而死里逃生。
1995年,他和十一位劳工幸存者对鹿岛组展开了被称为中国“民间对日索赔第一案”的诉讼;2000年诉讼以和解告终,当得知对方根本没有满足“谢罪、建纪念馆和赔偿”三项要求时,耿谆拒绝签字,并拒绝领取所谓的“捐出金”……
老人说,对比以前的落后、挨打,再看看今天祖国的强大和百姓的富裕,他感到由衷地高兴。
不能放松警惕,也要区别对待
问及为日本地震灾区义卖书法作品引起的争议,老人淡然一笑,“地震是天灾,只要是人类的一员,都会关心。”
那是今年3月,中国云南盈江和日本东部先后发生地震。老人看到新闻后十分揪心。在与日本军国主义的长期斗争中,他也跟一些爱好和平的日本民众结下了不解之缘。
于是,老人不顾身体虚弱,连续书写了10多幅书法作品,委托朋友在北京参加了对日本灾区和云南灾区的义卖活动,并让朋友将所得款项捐给两国的灾区。还有一位热心的朋友把老人的作品带到日本地震灾区进行展示。事后,一些网友表示不理解:耿谆这样的抗日老英雄,怎么会给日本人募捐?
“到了今天,我们也不能放松对日本反华势力的警惕。但是日本也有很多热爱和平的老百姓,要把他们和日本的军国主义分子区别开来。”
耿谆老人回忆说,当年发动“花冈暴动”前,为了不伤害两位同情中国劳工的日本监工,他们冒着消息泄露的风险,把暴动推迟了三天。暴动开始后,他又对劳工们“约法三章”,不准伤害手无寸铁的日本普通民众。老人说,“日本侵略者没有人性,我们不能像他们一样,这是咱中国人的道德。”
人物档案
李磊,汉族,土生土长的洛阳人。为什么起“失败的匈奴”这个怪异的网名,他这样解释:一是因为觉得自己很失败,二是因为很喜欢强悍的精神。“愿用自己不懈的努力促使越来越多的人铭记抗战历史,关注抗战老兵,我觉得很值!”
图为李磊(左)为抗战老兵孙殿修送去纪念章。(图为受访者提供)
“70后”热心网友:
我一直关注活着的“历史”
在网络世界里,他是寻访、救助抗战老兵的“爱心使者”,追寻、传播抗战历史的“激情演说家”,甚至也会被称为著名“愤青”;
在现实生活中,他长年靠打零工为生,35岁仍孑然一身。
他叫李磊,洛阳人,网名“失败的匈奴”。“九·一八”事变80周年到来前夕,记者采访了这位忙碌的网络“名人”。
关注抗战,关注活着的抗日勇士
连日的雨水,让李磊不得不取消了户外活动的计划。
“有点可惜,去年"九·一八"还在洛浦公园搞了放船灯祭奠英烈的活动,今年的80周年纪念活动,只能在网上进行了。”短暂的懊恼之后,李磊很快又热情满满地投入到了网上抗战历史知识“有奖竞答”的准备中,“奖品是一些纪念衫。谁不用"百度"答对的最多,就把奖品给谁。”
帮一位驻马店抗战老兵重返台儿庄,陪一位荥阳老兵去中条山祭拜战友,帮几位巩义老兵寻找战友……忙完“九·一八”的活动,李磊的日程早已经排满了,他要做一系列主题为“完成最后心愿”的活动。“这些老兵最年轻的也80多岁了,我们会尽全力帮他们实现最后的心愿。”
这些还不是李磊的主要“工作”。“互助老兵网”的版主,组织志愿者寻访抗战老兵,在网上为困难老兵募捐,才是李磊的“主业”。
“2004年以来,我已经到全国各地寻访、探望过一百多名抗战老兵。每年还固定两次去给老兵们送慰问金。”
这个为抗战老兵们忙前忙后的网友“失败的匈奴”,是在2004年“诞生”的。之前李磊也喜欢上网,主要是看一些三国、武侠、评书等轻松的、“演义性”的内容。
2004年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事件,让李磊转而关注“史料性”的内容,特别是抗战史。
“关注活着的抗日勇士,是对那段历史最大的尊重。”2004年李磊开始了关爱抗战老兵的行动,并很快成为活跃分子。
不言放弃,期待更多人关注老兵
从此,李磊的生活完全变了。2005年之前,李磊在一家公司做了9年电工。之后他就再没有找过固定的工作,长年做跟电工有关的零工。时间自由,是最主要的原因。
“9月初,刚把一个这些年来干得最长的零工辞了。”李磊说,这个工作之所以能坚持了近两年,主要是因为上夜班,“这样白天可以有时间。”但最近李磊被调到白班,他索性又把工作辞了。
每年出去寻访老兵,其间的花费少则两三千元,多则五六千元。遇上生活困难的老兵,除了送去网上募集的慰问金,李磊还会忍不住自己再拿出几百元给老人。
“这些年几乎没给家里交过钱,但是家人都没反对过。父亲在世时,还提醒我,看老兵不能空着手去。”提起家人的支持,特别是去年去世的父亲,李磊说,自己亏欠他们很多。
即使如此,李磊也从没有想过放弃。他只是希望有更多网友能参与进来,分担一些他的压力。
“其实,老兵们最希望获得社会的认可。”李磊说,他去看过几个河南的老兵,给他们送钱时,他们死活不要,说只要有人来看看他们,就很高兴啦。
“我们经常说,要不忘历史,而抗战老兵就是"活着"的历史。希望全社会更加关注抗战老兵,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毕竟老兵们的时间不多了。”李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