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原始巢居的位置(住在树上的那些人)

原始巢居的位置(住在树上的那些人)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由原始的狩猎、采摘野果生活方式逐渐演进到农耕时代,这时巢居显然已经不再适合,人类已经能建造更好的居住房屋,也不必再为躲避野兽担心,人类彻底从树上发展到了地面居住。巢居的原始形态可推测为在单株大树上架巢——在分枝开阔的叉间铺设枝干茎叶,构成居住面;其上,用枝干相交构成蔽雨的棚架。它确实像个大鸟巢的样子,即古文献称做“橧巢”的原型。从橧巢到干阑,经过了如下发展序列:独木橧巢(在一棵树上构巢)→多木橧巢(例如在相邻的四棵树上架屋)→干阑式建筑(由桩、柱构成架空基座的“宫”型建筑)。我们今天还能看见的吊脚楼其实就是干阑式建筑。原始建筑的制造,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一个重要成就。中国大地上原始人最初是直接住在树上或自然岩洞的,随着原始人的进化,他们基于住在树上和自然岩洞的生活经验,使用粗制石斧采伐枝干,借助树木构筑一个简陋的窝棚;或摹拟自然在

你住在楼房,他们住在树上,没错,他们的房屋如同鸟巢,建造在树上,所以我称他们为鸟人。世界很大,无奇不有,现今还存有鸟人族。

原始巢居的位置(住在树上的那些人)(1)

在树上的屋子

在南太平洋西部的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一小块领土上,依旧是石器时代,生活在那里的人们过着最原始的生活,他们甚至不知除此之外还有别的人类。直到1974年一位荷兰传教士的到来,这些与世隔绝的人们才知道他们不是地球上唯一的人类。它们组成了一个名为科罗威的部落,人数多达30000人。他们的房屋建在西米棕榈树上,通常距离地面6到25米,依靠西米棕榈树干做成的梯子爬上爬下,这个部落的人也被称为“树屋人”。

为什么会有树屋出现和存在?那要从人类的进化史讲起。

原始建筑的制造,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一个重要成就。中国大地上原始人最初是直接住在树上或自然岩洞的,随着原始人的进化,他们基于住在树上和自然岩洞的生活经验,使用粗制石斧采伐枝干,借助树木构筑一个简陋的窝棚;或摹拟自然在黄土断崖上用木棍、石器掏挖一个人工横穴,产生了最原始的人为的居住形式——巢居和穴居。因此,可以说“巢”和“穴”是建筑发生的两个主要渊源。

古文献中也有相关记载,如韩非《五蠹》:“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辟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墨子·辞过》:“子墨子曰: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礼记·礼运》:“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

长江流域“巢居”主要的发源地,由于这一带河流、沼泽密布,地下水位很高,一般不可能采用挖洞的办法来解决居住问题。处于这样的地理条件下,主要凭借树木构筑窝棚,这种居住方式既可避免猛兽的侵害,也可以脱离潮湿的地面,实质上它是远古猿人“住在树上”的直系发展。而黄河流域早期也曾出现过巢居,但随着人类繁衍的迁徙,由逐水草而居向内陆迁徙,由南往北迁徙,北方的黄土地质结构更适用穴居方式,所以在黄河流域穴居逐渐成为了主要方式。

巢居的原始形态可推测为在单株大树上架巢——在分枝开阔的叉间铺设枝干茎叶,构成居住面;其上,用枝干相交构成蔽雨的棚架。它确实像个大鸟巢的样子,即古文献称做“橧巢”的原型。从橧巢到干阑,经过了如下发展序列:独木橧巢(在一棵树上构巢)→多木橧巢(例如在相邻的四棵树上架屋)→干阑式建筑(由桩、柱构成架空基座的“宫”型建筑)。我们今天还能看见的吊脚楼其实就是干阑式建筑。

原始巢居的位置(住在树上的那些人)(2)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由原始的狩猎、采摘野果生活方式逐渐演进到农耕时代,这时巢居显然已经不再适合,人类已经能建造更好的居住房屋,也不必再为躲避野兽担心,人类彻底从树上发展到了地面居住。

所以巢居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个时代的产物,他的出现与生产力和自然环境相关,低下的生产力无法建造足够坚固的居所抵御野兽,自然环境的丛林密布水网交错使得居住树上成为更合适的方式。

让我们回到巴布亚新几内亚,这里仍然存在着住在树上的名族,因为他们还在石器时代,因为他们在孤立的小岛上与外界基本隔绝,无法继续进化,所以他们还保留着巢居的方式。很幸运我们还能亲眼见证历史。

科罗威人的树屋通常建立在一棵树上,地基要多棵树木进行支持,首先挑选一棵强壮的榕树,用于充当树屋中央的支柱,而后砍掉树的顶部。树屋的底部结构由树枝构成,墙壁和屋顶覆盖着西谷椰子树叶,最后用藤条捆绑加固。树屋的优点在于可以不被虫蚂走兽袭击,同时还可以避免被讨厌的邻居叨扰。树屋距地面的高度通常在6到12米,最高可达35米。从远处看去就像是一个浮在空中的房屋。

原始巢居的位置(住在树上的那些人)(3)

树上屋

树屋可以容纳十几个人,其地板非常坚固,除非是严重的冲击,否则树屋是不会坍塌的。这才是真材实料的绿色环保建筑,只不过建造起来就比较费劲了。

原始巢居的位置(住在树上的那些人)(4)

树屋的底部悬挂一根带有槽口的树干,这个便是上屋用的梯子。攀爬时会产生摇晃,以此提醒着有人到访。再也不用防盗笼了,小偷来了自动报警,原来原始的东西也很高科技哦。

原始巢居的位置(住在树上的那些人)(5)

树梯

科罗威人是采集者部落,人数不多,靠着不可破的传统家庭纽带维系部落的生存。他们分享着一切资源,勤劳努力才能够在这个残酷的大自然中生存下来。

原始巢居的位置(住在树上的那些人)(6)

其实在中国也还存有巢居的历史活化石。在云南西双版纳,有一群特殊的人生活在原始森林,他们不属于我国56个民族中的任何一个民族,他们自称克木人。克木人只有2000多人,常年生活在树上,至今仍处于母系社会。

克木人生活的地区,主要集中在西双版纳与老挝接壤地区的原始森林,有一部分就是几百年前从老挝、越南迁入的。克木人属于“直过民族”,也就是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现代社会的少数民族。

原始巢居的位置(住在树上的那些人)(7)

克木人树屋

今天的克木人仍然保持着很多原始生活习俗。他们喜欢在树上活动,在树上搭建树屋而住。克木人处于母系氏社会后期,婚礼在女方家举行,男方婚后会搬到女方家居住。

随着现代文明的不断渗透,克木人的生活方式也开始发生变化,如有些人从树上下来在地面居住,有些人家里装上电话用上了手机。不过,由于语言障碍,他们还是基本生活在当地,靠种地为生。

同样,随着与外界文明的交流发展,科罗威人也将逐渐不再是“树屋人”,巢居很快就会彻底从这个星球上消失。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