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田黄石鉴别方法懂八点就够(田黄石的鉴赏--台北故宫的初读)

田黄石鉴别方法懂八点就够(田黄石的鉴赏--台北故宫的初读)有人说台北故宫博物馆里面的《七读》并不是田黄,而是芙蓉石代替的。大家不妨可以去考证一下,是内部的纹路不对,还是那一点不符合田黄的六德?台北故宫博物馆的《七读》有田黄石的藏家认为,收藏田黄应该是“重质而不重色”的,我很认同这个观点,尤其是田黄石特有的油润感。田黄从颜色上分类,可以分为不同色系,鸡油黄,枇杷黄,熟栗黄等等,而且田黄石不一定就是黄色的,还有红田,白田,甚至黑田;从产地区域划分,又可以划分为上板,中板,下板。从品质上来划分,又有田黄冻石,非冻石等等。但田黄质量的好坏,优劣,上中下品,不能单纯看颜色来分别,石头的六德,红筋格,内部纹路,整体雕工,年代,篆刻者等等,都应该是判断田黄印石要参考的因素!台北故宫博物馆的《九赌》再看看《九读》,在颜色和透感来讲,个人认为《九读》就远远比不上《初读》。因此,我们在判断手上的石头究竟是不是田黄,是否精品,不能单纯看石头的大小,是否有红筋红格来判断

在之前发表的文章或者微头条里面,有些藏友质疑,我没有见过真的田黄石,所以,把手头上的皂石和工艺品都算上了,满足一下自己的虚荣感。也有网友的观点,哪可能有那么多的真田黄在你手上呢?

田黄石鉴别方法懂八点就够(田黄石的鉴赏--台北故宫的初读)(1)

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初读》

以上图片是故宫博物馆的田黄石印章《初读》。我个人认为雕刻的两只瑞兽已经是达到了田黄冻石的级别,毫无疑问是田黄石中的极品,加上是皇家所藏,身价倍增,用价值连城来形容也不为过,如果拿出来拍卖,绝对远超越“一两田黄十两金”。

田黄石鉴别方法懂八点就够(田黄石的鉴赏--台北故宫的初读)(2)

《初读》在不同灯光下的体现

有田黄石的藏家认为,收藏田黄应该是“重质而不重色”的,我很认同这个观点,尤其是田黄石特有的油润感。田黄从颜色上分类,可以分为不同色系,鸡油黄,枇杷黄,熟栗黄等等,而且田黄石不一定就是黄色的,还有红田,白田,甚至黑田;从产地区域划分,又可以划分为上板,中板,下板。从品质上来划分,又有田黄冻石,非冻石等等。但田黄质量的好坏,优劣,上中下品,不能单纯看颜色来分别,石头的六德,红筋格,内部纹路,整体雕工,年代,篆刻者等等,都应该是判断田黄印石要参考的因素!

田黄石鉴别方法懂八点就够(田黄石的鉴赏--台北故宫的初读)(3)

台北故宫博物馆的《九赌》

再看看《九读》,在颜色和透感来讲,个人认为《九读》就远远比不上《初读》。因此,我们在判断手上的石头究竟是不是田黄,是否精品,不能单纯看石头的大小,是否有红筋红格来判断。我始终认为,在判断田黄的时候,可以遵循田黄之六德:《印石辨》中提出“温、润、细、结、凝、腻”如果你手上的石头,摸上去油润细腻,有冒油的感觉,而且能随气温变化而冷暖变换,握在手上,触之如细润的婴儿皮肤,那么就算不被认可为田黄石,那也绝对是一块好石头。

田黄石鉴别方法懂八点就够(田黄石的鉴赏--台北故宫的初读)(4)

台北故宫博物馆的《七读》

有人说台北故宫博物馆里面的《七读》并不是田黄,而是芙蓉石代替的。大家不妨可以去考证一下,是内部的纹路不对,还是那一点不符合田黄的六德?

田黄石的兴起发展,是有历史跌宕的,最开始的田黄石,只是为了一个老农用来平衡担挑而用之,到了乾隆时期才被炒作追捧,因此也是在乾隆世代之后被过度开采。我们可以多参考史料,多参考不同的田黄收藏书籍,开卷有益。

田黄石并非如传闻中那么稀少,因为数量多了,就不值钱了,舆论上,数量越少,田黄石的价值就越高。因为物以稀为贵是收藏界不变的定律。正如有个网友也留言说:不被流通的田黄石不算田黄石。这句话是有道理的,但准确来讲,应该是不被流通的田黄石体现不了其经济价值。也有网友认为田黄石也讲求传承,有拍卖记录的田黄石,有收藏家传承的田黄石才会被认可,这一点我也不否认,就像一个踩着单车的女士,就算她挂的是LV包包,也会被认为是假货一样,而坐在保时捷里面的女士,就算她用的是一个冒牌的包包,也会被认为是限量版名牌,道理是一样的。但很多人也因此而忽略了“民藏”。

就好像现在网络上也流传着钻石也是因为营销的需要,以“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的口号而打高它的身价,真正的钻石存量也够全人类人手一克拉了。喜欢就好,如果你喜欢,自己把玩着,研究着,作为收藏爱好者的一种探究,不亦乐乎。

田黄石鉴别方法懂八点就够(田黄石的鉴赏--台北故宫的初读)(5)

西唐印章

田黄石鉴别方法懂八点就够(田黄石的鉴赏--台北故宫的初读)(6)

石如印章

田黄石鉴别方法懂八点就够(田黄石的鉴赏--台北故宫的初读)(7)

曼生印章

如果最后一个曼生的印章,对如此清晰的萝卜纹都视而不见,那我认为你将错过很多有价值的藏品了。别轻易地下判断这些印石连“地摊货”都不如,有些地摊货还真的是精品呢。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