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闹花灯歌曲(闹花灯)
正月十五闹花灯歌曲(闹花灯) 如今的闹花灯放烟花就热闹多了,这晚,莲花村闹花灯的宴席结束后,一大箱一大箱的烟花焰火搬到现场,一束束烟花如金菊怒放、牡丹盛开升上天空,一道道焰火似孔雀开屏、天女散花化作花雨。那烟花就似我们今天的生活——五彩缤纷,那焰火就像我们今天的日子——红红火火。
文/李大春
正月里来闹新春,乡下赶庙会,城里闹花灯。这是连城正月民俗活动的真实写照。正月过了初十,四乡八里就开始赶庙会了,舞龙灯、游大龙、走古事、游大粽等五彩缤纷的民俗活动在庙会中拉开了序幕。而城里人的闹花灯活动也紧锣密鼓的展开,不过,所谓的闹花灯就是聚会喝酒交流情感、观赏烟花。
正月十八,我作为梓叔,应莲花村李姓宗亲的邀请,参加了莲花村的闹花灯活动。莲花村,旧名牛屎塘,解放后由于此名不雅,但该村的荷塘里却开满莲花,故更改为莲花村。如今的莲花村已名副其实,莲花般的美丽,洋房小楼比比皆是,荷塘里的莲花露出了尖尖小角,含苞待放,就连曾经破败的李姓宗祠,如今也焕然一新,红砖碧瓦,两层小楼。那晚,我一到莲花李姓宗祠,只见社区的民乐乐队队员一袭喜庆的红色唐装,吹奏着欢快的迎宾曲,有女歌手唱起《看见你们格外亲》。宴会厅前摆了一桌,桌上铺着红纸,客人们写上金额并交上同样的数额,虽然份子随意,但也体现出天下没有免费晚餐的理念。进了厅堂,见的都是宗亲梓叔,大家握手作揖,互祝新春。宴会开始,上的都是当地的风味菜肴,宴席到了中途,有人用箩筐挑着蛋来,一桌一桌的分发,每人一包,一包十二个。紧接着,一拔又一拔的人都挑着蛋来,依次分发,一会,放在我们桌面上的喜蛋堆成了小山。发蛋人却个个喜气洋洋,乐此不彼,脸上堆满着笑容道:感谢如今的二孩政策,我们又添丁进粮了。宴会自始至终充满着喜庆祥和的气氛。
小时候,我曾跟着父亲去参加过一次闹花灯。那天晚上,父亲一手提着一壶老酒,一手托着母亲炒好的一盘菜来的闹花灯集中地,只见其他来参加闹花灯的人都是提来一酒一菜,人们相邀坐好,十人一桌,一桌刚好十盘菜,菜不丰盛,却也别出心裁,莲藕炒黑木耳称为“荷塘月色”,芹菜炒辣椒叫“勤劳勇敢”,笋丝用黄花菜扎成捆叫“刘海砍樵”,马铃薯炒肉片称“马上就好”,而我最喜欢的是那盘“和尚带帽”,就是慈菇炒猪大肠,慈菇的头上套上一节猪大肠入嘴,油而不腻。席间,人们还兴奋地划起拳了,划拳的帽头“全福寿”由于带有封资修的色彩,改为“庆丰收”,听他们“庆丰收呀六六大顺”“庆丰收呀四季平安”划得不亦乐乎,我也听得有滋有味。自然,品酒也是闹花灯中的一大乐趣,每人带来的酒轮流品尝,当品尝到父亲带的那壶老酒时,大家赞不绝口,称赞为“乌龙过江”,因为那酒色似茶又洛带黑色,甘醇顺口。父亲听了赞誉,脸上堆满笑容谦逊道:那只是内人酿的水酒,过奖、过奖了。但父亲却偷偷地对我说:今年我们家的酒能酿制成乌龙过江品质,一定大顺。席间,添丁者也要发蛋,只不过由组织者统一发放,一人一个红蛋,我把发到的那个红蛋偷偷地放入口袋,留回家后与姐妹们分享。宴席后,开始闹花灯的重头戏——放烟花,放了一阵高升炮(又称二踢脚)后,小孩子们在地上开始点燃旋转与喷火的小烟花,大人们却手持魔术弹,红红绿绿,射向天空。
如今的闹花灯放烟花就热闹多了,这晚,莲花村闹花灯的宴席结束后,一大箱一大箱的烟花焰火搬到现场,一束束烟花如金菊怒放、牡丹盛开升上天空,一道道焰火似孔雀开屏、天女散花化作花雨。那烟花就似我们今天的生活——五彩缤纷,那焰火就像我们今天的日子——红红火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