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何新贵院士近况如何(年少有志年老有为)

何新贵院士近况如何(年少有志年老有为)“这些年,我集中精力研究页岩气。”何继善院士说。2010年,美国召开世界页岩气大会的报道,引起了时任中国工程院能源学部主任的何继善的注意。他分析了大量的地质资料和数据之后兴奋地发现,中国的页岩气储藏量也很丰富。当年在矿坑中立下的志向,终归是实现了;那些为此付出的努力,终究是没有白费。终于,1986年3月,刚晋升为教授的何继善携“双频激电法”在国际上首次亮相,随即引起了世界地球物理界的轰动。被称为“变频法之父”的地球物理学家维特教授对何继善说:“我们落后了,中国在这方面已超过了我们。”“双频激电法”,简要来说就是将两种频率的电流同时输入地下,同时测量两种频率的电流形成的电位、振幅等,以鉴别不同矿产与岩石。在中医领域,有一种相似的手法叫“号脉”, 何院士就是给地球“号脉”的第一人。地质部门采用“双频激电法”,在甘肃找到了金矿,在河北找到了银矿,在新疆发现了铅锌矿……仅我国,它“扫描”出的矿产,

“在地球物理学界,既懂方法原理,又懂研制仪器的世界上仅有的两人,何继善是其中之一。”国际著名地球物理学权威弗兰克·莫里森如是说。

矿工队伍里走出来的科学家

在湖南省浏阳市大围山的山脚下有一个叫桥亭的小山村,村子不大,经济不发达。一个小伙子连高中都没念完就失学了。为了养家糊口,他来到家乡附近的一个钨矿工作了4年,在亲身体验到爬坑道取砂样的辛苦与艰难后,他立志要寻找一条勘探地下宝藏的新途径。这位看似学历不高,志向却十分远大的小伙子,后来成为了我国的院士,成为了一位“给地球号脉”的科学家。

何新贵院士近况如何(年少有志年老有为)(1)

何继善儿时与父母合影

“学习是我最大的渴望。”依靠自学,何继善于1956年成功考入长春地质学院。4年后,他是全年级唯一各科全优的学生。从矿工到大学生,身份的转变没有让他忘记曾在矿坑里立下的志向。工作之后,何继善继续潜心研究了20余年“双频激电法”。他藏在深山里做实验,躲在田埂上学习。为了探索地球勘探的新理论、新技术,他变卖自己的衣物,筹钱买电子元件。为了实地检测,他带着自制仪器,和学生们几乎攀遍了我国的崇山峻岭。成功,仿佛就在眼前,却又感觉遥不可及。

何新贵院士近况如何(年少有志年老有为)(2)

终于,1986年3月,刚晋升为教授的何继善携“双频激电法”在国际上首次亮相,随即引起了世界地球物理界的轰动。被称为“变频法之父”的地球物理学家维特教授对何继善说:“我们落后了,中国在这方面已超过了我们。”

“双频激电法”,简要来说就是将两种频率的电流同时输入地下,同时测量两种频率的电流形成的电位、振幅等,以鉴别不同矿产与岩石。在中医领域,有一种相似的手法叫“号脉”, 何院士就是给地球“号脉”的第一人。地质部门采用“双频激电法”,在甘肃找到了金矿,在河北找到了银矿,在新疆发现了铅锌矿……仅我国,它“扫描”出的矿产,价值就在2000亿元人民币以上。

除勘探资源外,“号脉”还能治疗“顽疾”。为了解决管涌探测难题,保护堤坝安全杜绝水患,何继善院士创立了探测堤坝管涌渗漏隐患的“拟合流场法”,研制出世界上首台能在汛期恶劣环境下,快速准确探测堤坝管涌渗漏入水口的“普及型堤坝管涌渗漏检测仪”。10多年来,何院士先后奔赴全国10多个省份,测定了110多处江堤管涌和20多处水库大坝渗漏点,准确率100%,避免了重大经济损失。

当年在矿坑中立下的志向,终归是实现了;那些为此付出的努力,终究是没有白费。

矿工队伍里不能捧着金饭碗讨饭吃

“这些年,我集中精力研究页岩气。”何继善院士说。2010年,美国召开世界页岩气大会的报道,引起了时任中国工程院能源学部主任的何继善的注意。他分析了大量的地质资料和数据之后兴奋地发现,中国的页岩气储藏量也很丰富。

“能源自主对国家有着重大的政治和军事意义。要满足一个大国十几亿人口的能源需求,有两条途径:一是对煤的清洁利用,二是对包括页岩气在内的非常规天然气的利用。我国页岩气地质资源与美国相当。美国自2000年开采页岩气100亿立方米以来,到2016年的产量已达3000亿立方米,基本实现能源自主。我们不能捧着金饭碗讨饭吃。”何继善说。

何新贵院士近况如何(年少有志年老有为)(3)

事实上,纵然我国的页岩气地质资源与美国相当,但赋存条件却比美国复杂很多,大多在崇山峻岭之中,探测和开采难度非常大。

如何用先进的仪器探测到优质的页岩气?发明了双频激电仪的何继善,为了更深入更精准“扫描”地球,早在1996年,就开始了他的广域电磁法研究。在100年前,美国工程师Harry·W· Conklin曾提出电磁感应法并获得专利,但因电磁波向地下传播方程的求解极其复杂,100年来,国际上都不得不采用定性、半定量解释,或者是用近似公式作定量解释。这种方法,使得勘测深度小、精度低,且抗干扰能力不强。这个极其复杂的电磁波方程,也成为了其他科学家不愿触碰的难题。

在没有科研经费支持的情况下,何院士仍选择一头扎进浩瀚的数据计算中,这一算便是数年的光景。功夫不负有心人,在2005年,何院士终于正式提出精确求解电磁波方程的“广域电磁法”,这是一个领先世界的“中国创造”,它将电磁法探测的深度延伸到了地下7公里,能精准找到钻井位置,且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实现了真正的三维电磁法勘探。

理论并不只是用来发论文、搞讲座的,为了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经世致用”,何继善又开始了一个长达近10年的科研跋涉:用这一理论研制仪器。“他的每项科研成果都是先提出理论、再发明仪器、然后在野外运行成功,都是领先世界的原始创新。他搞科研,认准了方向,不管有没有经费都做。比如他的双频激电法研究,没有经费,他就动手做别的仪器出售、给企业打点工,自筹经费启动研究。广域电磁法仪器制作,开始也没有经费,他就自掏了20万元启动。”中南大学温佩琳教授说。

除了做科学之外,何院士还十分重视做科普。他认为,“做科普,从来就不是浪费时间”。20多年来,何继善一直坚持利用业余时间给中小学生上科普课。湖南200多家学校和公益场所,都留下过他的身影。

“青少年时期,有位王老师,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一本书。这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也对书产生了浓厚兴趣,最终走上了科研的道路。”何院士说,“国家的强大,需要大批的科研人员为国家努力工作。孩子们都是一张白纸。如果我的讲课,能让其中的一些孩子对科学产生兴趣,并在将来投身科学事业,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忙碌,是执着,更是热忱

​提到80岁的老人家,我们一般会想到什么?摇椅、蒲扇或是一壶清茶,许多老年人身上带有的岁月静好的特质,那是一种时光的沉淀,是经历了人生百味后的淡然。但是,在何继善院士身上,我们反而会看到另一种特质——忙碌。

何继善院士的秘书、中南大学李帝铨博士曾这样评价他:“2013年,我陪他到美国进行学术交流两周,他每天凌晨6时30分起床,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我们都有点受不了。”其研究团队成员裴婧也表示:“何院士是一位非常勤奋的人。他没有周末的概念,我好几次在周末碰到他去实验室工作。”

每天很早起床,处理邮件,练习书法,分析从重庆涪陵发来的野外勘测数据表,写书,带学生,开讲座……一直忙碌到晚上11时,这就是83岁的何院士的生活,“我是一个不喜欢闲着、愿意做事的人。”何继善在自我评价时如是说。忙碌,是何院士对学术、对专业的执着,更是对祖国的热忱,对民族的思虑。“最好的人生规划就是将个人的命运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相融合。”何继善的这句话,正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

何新贵院士近况如何(年少有志年老有为)(4)

儿时的何继善曾目睹日军飞机轰炸家园,青少年时期的他又因战争而颠沛流离,这样一位科学家,他心中的家国情怀,他的历史使命感、民族责任感,即使是他发明的世界最先进的地探仪器,也无法完全测量。在何院士心中,科研成果从来不是束之高阁的纸堆,而是树立在大地上的丰碑。即使没有科研经费支持,只要是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的福祉,他就勇往直前,而年龄,从来就不是限制他脚步的枷锁。他说:“做一件事,我就尽量要把它做到更好,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我就会一直干下去。”

人物简介

何新贵院士近况如何(年少有志年老有为)(5)

何继善,1934年生,湖南浏阳人。地球物理学家,工程管理学家,双频激电法、伪随机信号电法和广域电磁法的奠基人。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曾任中南工业大学校长、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主任、湖南省科协主席。其主持或参与完成的科研成果主要有:双频道多参数频谱激电观测系统、均匀广谱伪随机电磁法理论及应用研究、以及电法新仪器技术开发资料处理解释研究等。曾先后获国家、省、部级奖励20余项。晚年的何继善重点关注湖南省的页岩气勘探与开发,提出“气化湖南”战略思路,有“湖南页岩气之父”的称号。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