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变成boss了吗(姜文我还是个孩子)
姜文变成boss了吗(姜文我还是个孩子)在中国电影界,他是一个鬼才。原著或剧本到他手里得先捯饬个面目全非,再像小孩子搭积木似的拼出心中的“城堡”,而且每次都霸气外露,散发着浓烈的个人气息。《邪不压正》读《夜谭十记》,读出了《让子弹飞》;读“阎瑞生案”,读出了《一步之遥》…而这一次,读完《侠隐》的他,带来的是——
没人否认,姜文是个天才。
他是真正的天才,因为每一部作品,都是“读”出来的。从阅读原著的那一刻开始,创作就已经在飞速旋转的大脑中肆意地展开了——
读《动物凶猛》,读出了《阳光灿烂的日子》;
读《天鹅绒》,读出了《太阳照常升起》;
读《夜谭十记》,读出了《让子弹飞》;
读“阎瑞生案”,读出了《一步之遥》…
而这一次,读完《侠隐》的他,带来的是——
《邪不压正》
在中国电影界,他是一个鬼才。原著或剧本到他手里得先捯饬个面目全非,再像小孩子搭积木似的拼出心中的“城堡”,而且每次都霸气外露,散发着浓烈的个人气息。
大家说他是“硬汉”“爷们”“直男”“行走的荷尔蒙”……但在他看来,这些都是世人的误读,生活中的他幽默风趣,不按常理出牌,常常搞得众人啼笑皆非,让人觉得亲近又可爱。
人到中年,很多导演不是蔫了,就是油腻了,
但童心未泯的姜文,依旧是阳光灿烂的熊孩子。
姜文的家住在东单的一个胡同里,斜对过是一个王府花园,不远就是空政话剧院、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和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这为他接触演剧艺术提供了便利。
部队大院和胡同,都有着独特的文化特征。姜文的成长环境,恰恰处于两者的交汇处。他热情,又理性;高傲,又朴实;自豪,又自卑;冲动,又克制。在这些共性较强的特点之外,姜文深深地依恋胡同,胡同旧物常常被提起,也不断出现在他的电影中。姜文坚持本位文化的态度,赢得了很多人的尊重。
1980年,姜文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本科班。那时的中戏,正是教学黄金时代的开始,在理论上、创作上、教学上达到了空前高度的成熟。在80班中,姜文年龄虽最小,但专业是最出色。
中戏老师刘波对他的艺术造型能力印象特别深刻:“弄个雕塑,画个人像,有滋有味的。他给老师雕的像,像极了。”
姜文解释说:“生活中,要研究人最细微的东西,我曾有意识地用泥塑来训练自己。”
那个时候,老师对他的评价是“愿意学,肯钻研,英语好,文学上也有修养”。
姜文最早是在谢晋导演的电影《芙蓉镇》中“一鸣惊人”。他22岁的年纪,和30岁的刘晓庆搭戏,演了一个40多岁的右派分子秦书田。
演完《芙蓉镇》后,有许多反右的类似角色找他演,他没接受,正好那时候见到上影导演赵焕章,姜文就和他表示,能不能在他的长项农民片里合作一回。
赵焕章客气地笑笑,姜文已经明白了,他是觉得自己不像农民,结果第二年夏天姜文就在张艺谋的处女作《红高粱》里光着膀子演了个真农民,创造欲极强的两人为角色和道具吵了不少架,最后吵出了亚洲首部入围金熊奖的影片,一下让姜文火到了海外。
后来,他转战电视剧,主演了《北京人在纽约》,创下的收视奇迹,怕是以后的国产剧再无法打破。
这个主要讲述移民、中美两国文化差异的故事,曾在国内掀起收视热潮,受到观众的热烈追捧,作为演员的姜文,不仅在国际上有一定分量,同时在国内也几乎达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
他演过皇帝,也演过太监,演过知识分子,也演过农民。一方面,“你根本不知道他的形象,如张白纸,上什么颜色是什么颜色”(李碧华语),另一方面,“他的脸上有一种强迫性”(陈丹青语),无论他演什么,都能用一种很生理的方式激起观众的反应,从而辨认出,这准是姜文。
到了1994年,那年他31岁,切换了演员身份,以导演的名义横空出世,自编自导了《阳光灿烂的日子》,和王家卫的《东邪西毒》、蔡明亮的《爱情万岁》在威尼斯共逐金狮。最后,《爱情万岁》胜出,《阳光灿烂的日子》拿了一个最佳男主角的银狮。
该片被《时代周刊》评为「年度世界十大电影」之首。
王小波说:“用一片童心来思考问题,很多烦恼的问题都会变得易解。”姜文也是一个会用童心来思考问题的人,所以当他以纯粹之眼看世界时,才能在充满教条的世界里不墨守成规。
《阳光灿烂的日子》是姜文超前镜头语言的惊艳处女秀;
《鬼子来了》与其说是一场闹剧,不如说是一出黑色幽默。
《太阳照常升起》抛开轮回的叙事结构,其张扬饱满的内在情绪,是姜文最酣畅的一次情怀宣泄;
《让子弹飞》是商业与艺术的一次极致结合;
《一步之遥》奇诡无穷的想象力,和无节制泼洒颜色的魄力都让人赞叹。
姜文说:“拍戏主要是因为迷恋于创造一个世界,或者说把自己感受到的世界呈现出来。电影对我来讲,就是另一个世界,有时候会觉得拍电影好像可以逃脱现在的世界,电影世界更美、更浪漫。”
他是摸着自己的心去写、去拍的,对电影艺术有着心无旁骛的执着劲。
这种激情和热情,仿佛真的让我们看到了“孩子”姜文,孤独纯真的,是对电影的执着和对年轻文化的向往,强悍坚硬的,是对观众的责任和对自己作品始终保持“年轻态”的矜持。
好像无论过去多少年,姜文和他的电影都依然年轻、依然有趣、他也从来不会在作品里重复自己。所以在《邪不压正》里,这些气质化的快意恩仇,只需惊魂一瞥,那年轻态的味道和先锋性都让人感觉超正。
“我还是个孩子”,这句话,似乎就是扮演马走日的姜文对自己,对自己作品的自白,
我的电影也是个孩子,是个开脑洞,有内涵,不仅好玩,而且好看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