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醒狮vs洪拳醒狮(从狮王争霸到雄狮少年与国潮IP)
广东醒狮vs洪拳醒狮(从狮王争霸到雄狮少年与国潮IP)南狮舞狮大体分南北两种。南狮较多高难技巧,神态矫健凶猛;北狮娇憨可爱,多以嬉戏玩耍为表演内容。“睡”狮变醒狮狮子,一向是中国人心中的瑞兽。舞狮,又称“狮舞”,大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寄托着人民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2021年12月,动画电影《雄狮少年》上映。影片将广东醒狮融入到少年追梦的故事里,让观众跟随角色的脚步,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自1992年徐克执导、李连杰主演的黄飞鸿电影系列第三部《狮王争霸》问世后,已很久没看到广东醒狮在全国范围内如此轰动。广东醒狮,俨然成为新一代的大热国潮IP。
那么,如此走俏的广东醒狮究竟有着什么样的文化内涵?
广东每逢节庆少不了醒狮
“睡”狮变醒狮
狮子,一向是中国人心中的瑞兽。
舞狮,又称“狮舞”,大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寄托着人民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舞狮大体分南北两种。南狮较多高难技巧,神态矫健凶猛;北狮娇憨可爱,多以嬉戏玩耍为表演内容。
南狮
北狮
广东醒狮,是南狮中的重要代表。关于“醒狮”的来由,民间有几种说法。
说法之一:醒狮由唐代宫廷狮子舞脱胎而来。五代十国之后,随着中原移民南迁,舞狮文化传入岭南地区。明代时,醒狮在广东出现,起源于南海县。
说法之二:传说,古时佛山地区出现过一头怪兽,年年岁末就出来糟蹋庄稼,伤害人畜。乡民为避其害,就用竹篾扎架,彩绘成多头假狮子。当怪兽出现时,乡民锣鼓齐鸣,舞动假狮,将怪兽吓跑。从此,乡民相信狮子有驱邪镇恶之功,便于每年春节敲锣打鼓,扎狮演舞,并挨家挨户拜年,以求消灾除祟,祝贺吉祥。
早期的醒狮,又称“瑞狮”
坊间相传,早期的醒狮,又称“瑞狮”。
直到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由于粤语中“瑞”与“睡”谐音,不吉利,广东人便将“瑞狮”改称“醒狮”,寓意醒狮醒国魂,击鼓振精神。
与注重“形似”的北狮不同,广东醒狮讲究神似,形象活泼、色彩艳丽,有的地方还用黄黑红的颜色分别象征刘备、关羽、张飞,为狮子赋予了忠义仁勇的品性。
“刘关张”脸谱造型
融武术、舞蹈、音乐于一体
广东醒狮是融武术、舞蹈、音乐于一体的文化活动。
醒狮表演开始后,随着锣鼓擂响,舞狮人会先打一阵南拳,这称为“开桩”。然后,由两人扮演一头狮子耍舞,另一人头戴笑面“大头佛”,手执大葵扇引狮登场。
醒狮人动作多以南拳马步为主,狮子动作有“睁眼”“洗须”“舔身”“抖毛”等,主要套路有“采青”“高台饮水”“狮子吐球”“踩梅花桩”等。“采青”是最常见的醒狮节目,有起、承、转、合等过程,具戏剧性和故事性。
采青
上桩
为更好地让观众代入故事情境,醒狮表演还十分讲究鼓乐和场景的设计。
醒狮表演十分讲究鼓乐
数百年来,广东醒狮在广东、广西等地广为流传,风格日趋丰富。
广州沙坑醒狮,狮头额高而窄,眼大而能转动,口阔带笔,生动传神;佛山醒狮,最具有武术特点,保留着“擂、 振、平、捕、三、快、七”这种“抑扬顿挫”的基本鼓法;湛江的遂溪醒狮,以高桩表演见长,最高桩接近3米,跨度最大达3.7米,被誉为“中华一绝”。
广州沙坑醒狮
佛山醒狮
遂溪醒狮
别具岭南特色的国潮文化
2006年,广东醒狮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东醒狮也广泛流传于海外华人社区,成为联系海外同胞的文化桥梁。
广东醒狮一直是广东传统民俗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庆典活动等重要场合常有醒狮队来助兴。醒狮在广东民间依然有着很高的热度,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广东醒狮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和学校的关注与参与,广东醒狮不断创新,还经常花式出圈,通过与各种前卫文化、先进科技融合,形成别具岭南特色的国潮文化。
不少年轻人、机构、企业已先后将传统的广东醒狮文化与文创、潮牌乃至公共事业相结合,打造出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
2019年,在佛山市南海区与腾讯游戏推动下,游戏《王者荣耀》推出了以南海醒狮为形象的鲁班七号“狮舞东方”皮肤,成为“南海醒狮非遗推广大使”。这是传统醒狮文化在电竞文创上的新尝试。
在岭南功夫文化体验馆里,“南狮之光”光雕投影不仅介绍了狮头制作步骤,还通过佛山三圣狮刘关张的角色特征,传达了广东雄狮“忠、孝、义、勇、敬”的精神特质。
2021年6月,“粤康码”引入了卡通版的舞狮形象。在粤语中,“舞狮”谐音就是“无事”,正是对平平安安的美好期盼。
醒狮文创产品
传统的广东醒狮文化
与潮流文化元素互相碰撞
闯出了一条全新的国潮IP之路
这为广东众多的非遗项目
带来鲜活的启示
《广东印记》之《广东醒狮》
将与你一起
站立在传统与潮流的交汇点上
将这项传统非遗文化
带到更广阔的未来
#广东醒狮##醒狮##舞狮##遂溪醒狮##文化##醒狮文化##国潮##非遗##非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佛山醒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