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你不知道的事情(不告诉孩子这6点)
摔跤吧爸爸你不知道的事情(不告诉孩子这6点)不成想,马哈维亚看着闺女们痛扁两个滋事男孩的一招一式,心里那叫一个乐呀!——天无绝人之路,他发现女儿们继承了自己的强大基因,简直是天生的摔跤手!女儿们一天天长大,马哈维亚也一天天心灰意冷。有这么一天,邻居家的父母竟找上门来告状:你看看!你看看!你女儿把我俩宝贝儿子打成了啥熊样儿!一分钟带你看完《摔跤吧!爸爸》马哈维亚(阿米尔·汗饰)年轻时是位摔跤运动员,梦想就是世界冠军。因为种种原因,直到退役他都与金牌无缘。从那以后,马哈维亚的梦想就变成了:让即将出生的儿子替自己完成梦想。
来源:高中学生家长慧
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已经火炸啦!
影片凭着好口碑引发了一轮观影潮和热议。上映十多天,豆瓣评分依然有9.2分之高。
看过的人几乎都在探讨影片中表达的男女平等、父爱等等精神。
一分钟带你看完《摔跤吧!爸爸》
马哈维亚(阿米尔·汗饰)年轻时是位摔跤运动员,梦想就是世界冠军。
因为种种原因,直到退役他都与金牌无缘。从那以后,马哈维亚的梦想就变成了:让即将出生的儿子替自己完成梦想。
女儿们一天天长大,马哈维亚也一天天心灰意冷。有这么一天,邻居家的父母竟找上门来告状:你看看!你看看!你女儿把我俩宝贝儿子打成了啥熊样儿!
不成想,马哈维亚看着闺女们痛扁两个滋事男孩的一招一式,心里那叫一个乐呀!——天无绝人之路,他发现女儿们继承了自己的强大基因,简直是天生的摔跤手!
马哈维亚也突然意识到,自己只想着要得世界冠军,却忘了,其实谁都可以得冠军——言下之意,没有儿子,女儿不也一样吗?
在女性地位低下的印度,如果马哈维亚没能想到这一点,那么电影到这里就基本“全剧终”了,不过难得的是他想到了,于是,故事正式开始——
马哈维亚开始对两个闺女儿进行魔鬼式训练,后来还把没啥天赋的大侄子拖下水给女儿当陪练……
在童婚盛行、女性严重受歧视的印度,起初马哈维亚的举动令全家遭到了村民的嘲笑,女儿们走上赛场参加比赛的过程也屡遭波折。不过,女孩儿的命运也随着父亲的坚持而被彻底改写,甚至被同龄早婚的女孩子羡慕……
尽管在离开父亲来到体育学院后,大女儿吉塔经历了职业上的蛰伏,但最终还是在父亲的鼓励和指导下获得了世界冠军,女儿成为了马哈维亚的骄傲!
总之,这是一部在169分钟内让观众又哭又笑的好电影,毫无尿点,而且绝对燃点与泪点齐飞!
所有人——我们都是影片中的爸爸。父母都希望儿女成才,并且不惜一切着重培养子女,这无可厚非。
我们打小生活在一个固定的环境中,想走出来,但没人告诉我们该怎么走。太多人,只是不停的给我们泄气,揪我们的尾巴,扯咱们的后腿。恨不能我们全都混吃等死,才趁了他的意。可是我们不愿意放弃。我们努力,我们奋斗,但我们是新上场的蠢萌选手,根本不知道游戏规则。我们不停的输,就如同影片中的父亲一样的输。而我们之所以输,不是我们能力不足,只是不知道玩法。
当我们被迫退场时,才醒过神来。许多人,纵醒过神来,也不敢对别人说。
在电影中的主人公,他们害怕别人嘲笑,担心说出来,又会遭受到更恶毒的讥嘲。所以很多人的经验、智慧与认知,在下代人身上一无体现——而这位父亲不肯,他要薪尽火传,把自己的经验智慧,把自己对社会游戏规则的了解,在女儿身上体现出来——尽管方法欠妥,但父亲最终完成了他的目标。
可是孩子要怎么才能培养成才呢?
这成为当下广大家长的头疼事。
在电影中给我们家长启示还是蛮多的。
01
第一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坚持的重要性
影片中的父亲是全国摔跤冠军,他有很好的技术。但是无论是谁,无论在哪个方面。只要想成功,势必要付出常人所不能承受的痛苦和努力,“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任何有浓度的教育,有质量的教育都势必带着痛苦和坚持。
从掌握技能和获得知识方面来说,教育从来都是痛苦的,是反人类的,是反本能的。无论一开始对这项技能有多高的兴致,到后面都必须克服一段枯燥的过程。在孩子尚不能理解这一段枯燥的必要性时,她对于学习和教育是不知对错,身不由己的,这个时候就是展现父母清晰的方向和目标,那么孩子这时的“痛苦”就是必要的。
教育中孩子对于一些事物的兴趣曲线是成一个波动的状态,刚接触时候的新鲜,之后如果不感兴趣就有一段时间的下降。之后掌握一定知识获得一定成就后,又会上升,而陷入瓶颈,则又会下降。
所以,痛苦是伴随我们整个学习和成长的过程,我们不可避免,势必要坚持才能获得成功和乐趣,要相信:只有拨开云才能见到太阳。任何的学习都需要毅力和坚持,要有超乎常人的意志力和忍耐力,以及非同寻常之处,正因为如此,最后的成绩才有了“含金量”。
当然,违背规律、忽略事实、过分主观的坚持则有可能是自以为是,会带来不可逆转的创伤。影片中的爸爸刚开始看来强硬、不近人情,但在孩子要遵从其他教练指导的时候,爸爸选择了顺其自然,这就是一种温柔的坚持。
给孩子提供选择的空间
许多教育界的评论认为,这个电影三观不正确,爸爸怎么能逼着自己的孩子练习摔跤呢,她们并不喜欢。中国人接受了这几年新的教育思想,似乎一批人觉得不能强迫孩子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
如果我们把摔跤换成读书呢?比如说一个因为文革而错失机会的爸爸拼了命供自己孩子读书,然后通过读书成为了老师、医生、设计师、科学家……
你看这是不是一个典型的励志故事?但是,这也许不是孩子的选择。你怎么能强迫孩子读书呢?这明明就是把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强加给孩子了。
中国人自古以来认同也实践着“读书改变命运”,所以即使孩子再不愿意,家长们也觉得强迫让孩子读书对她们来说是最好的选择。而这时的我们就从来不问孩子是否要读书。
所以,我们不会批判自己把“读书”这个梦想强加给孩子,事实是我们自己把梦想分为了三六九等。显然在众多中国家长心中,不应该逼迫孩子去摔跤,但是可以逼迫他们学习。
社会发展早就到了可以给孩子提供各种选择的地步,但是我们依然会对孩子进行逼迫。因为只有我们知道,什么才是对孩子真正的好。这其实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父爱模式。
父爱模式就是作为孩子,他可能还不清楚什么是好的,但是父亲知道,所以把这些强加给孩子一段时间,我们行动起来就会看见成效。同时,电影中父亲也意识到,温柔的母亲可能会对他的计划造成干扰,所以定了一个口头协议:这一年你不要干涉我,如果没什么变化,我自动放弃。
大家可以看到,母爱的模式就是顺其自然和关爱。当然,这两者都是我们生活和成长中的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是我们要知道,很多时候,孩子需要更多父爱模式的推动和逼迫。
严厉与宽容并行
影片中,大女儿吉塔率先取得了全国冠军,有些发福的父亲送她去到了大学。
放假回家,她看见父亲在训练自己的妹妹,她对父亲说:现在不流行这样摔跤了。两个人产生了矛盾,进行了一场摔跤。吉塔用上了所有的新花样,去对抗父亲的哪些“过时”的技巧。毫不意外,年轻的摔跤手获胜,女儿胜利了。
吉塔仿佛打败了小的时候那个每天魔鬼训练他的父亲,仿佛战胜了山一般的父亲。这个时候她的心里也许真的很开心吧。而父亲趴在自己亲手搭建的泥地里,灰头土脸,喘不上气,像是一只年迈虚弱的黑熊。没有生气,没有愤怒,只是带着一点令人心疼的无能为力。
电影中的吉塔在无数国际大赛上失利,崩溃无比,她打电话给父亲。父亲一开始还傲娇的说了一个字:嗯。然后听到吉塔泣不成声的说出对不起的时候,父亲立刻拖着年迈的身子去一个从来没去过、举目无亲的地方找她,犹如飞蛾扑火一般:“别哭了,我马上去你那”。
这位父亲,在魔鬼训练女儿的同时,依然带着他自己独有的爱,街边的人给他的点心,他一分为二,两个孩子一人一半。
讲到这里,无论是坚持、选择还是情感,这部影片都摔出了一些思考给我们。有时候,我们真的需要拉孩子一把,也需要逼孩子一把。潜力真的是“压榨”出来的,我们绝不能认为教育就是绝对自由,绝对快乐,绝对顺其自然的,过分的让孩子随心所欲,这不是教育而是纵容,是堕落。
当然,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也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尊重孩子的自然生长,不要揠苗助长。好的教育不一定是片中残忍的,固执的,自我的,强硬的绑架,无论想要给孩子什么,都请带着坚持与爱,以及必要的痛苦和折磨,因为只有这些才配得上最终的欢笑与荣耀。
02
第二步:家长们具体应该怎么做?
善于发现孩子的天赋
其实一开始,电影中的父亲并没有想着把女儿们培养成摔跤运动员,直到有一次,两个女儿把邻居男孩揍得鼻青脸肿,若无其事地回到家,他才惊喜地发现,自己的女儿竟然是天生的摔跤手!
不顾村里所有人质疑的目光,他决定要利用孩子的天赋,把她培养成世界冠军。
在一次次的训练和比赛中,女儿不仅收获了前所未有的自信,并发现了自己对摔跤运动的热情,立志要成为一名出色的摔跤选手。
同样的,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特长,爸爸妈妈要善于从生活中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有意识地去培养。
孩子有某方面的特长,这代表他能比其他人更容易掌握这项技能。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会因此收获更多的自信,从而产生更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进一步帮助他习得这项技能。
必要时需要适当的引导
可能很多爸爸妈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会有这样的困惑:“干涉”和“引导”,尺度应该怎么把握?
在印度,这个封建思想和重男轻女观念根深蒂固的国家,对女性充满了偏见和歧视。有些女孩甚至沦为生育的工具,并得不到别人对她们的尊重。
父亲希望女儿可以有其他的出路,打破当时社会对女性固有的偏见。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当父亲看到女儿的摔跤天赋后,他决定“干涉”女儿的人生。
但父亲的干涉是有度的,而不是专制的“你只能听我的”。父亲对女儿的训练有一个期限,就一年。在这一年里,她得无条件听从父亲。但一年后,她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人生。
后来,女儿不仅爱上了摔跤,还把摔跤视为自己的事业,主动为自己的未来而拼搏。这样,电影中的父亲也完成从“父母领进门”到“修行靠个人”的过渡。
电影中父亲的扮演者,印度演员阿米尔·汗在一次采访中也阐述了父母在陪伴孩子追求梦想这条路上,应该发挥的角色:
干涉只是在一开始的时候,但是,你是不可能强迫任何人成为冠军的,你强迫的那个人,自身得拥有着成为冠军的潜质,在这种情况下,你所做的事情,就相当于把这个人潜藏的能力发掘了出来。
具体到这个案例,她们其实也继承了父亲的热情,最开始是父亲强迫她们,但在这之后,她们也爱上了摔跤这项运动。正是因为她们是真的热爱摔跤,她们才会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才能为之努力。
作为一个父亲,我从不会干涉我的孩子的选择,但是有时候,你会需要一个能引导你的人。我在小时候,会时不时地感到很困惑,不清楚自己到底想做什么,而更多的小孩,则是完全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有时候适当的引导是必要的。
所以,爸爸妈妈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适当的引导必不可少。
给予孩子无条件的信任
关于信任这一点,电影中有个极大的反差。
女儿的摔跤教练一直不相信她有获得金牌的能力,甚至一度要求她,“只要拿块铜牌就好了”。反观父亲,虽然女儿在前几场世界级比赛中接连失利,但他还是选择了信任。
女儿也没有辜负父亲对她的期望,在最后的比赛中,顶住巨大的压力,一举反超对手,为印度争得了国际级摔跤赛事的冠军,成功创造了历史。
女儿在赛后接受采访时说:“我想把这一切归功于我的父亲,他一直很信任我。”
其实在心理学中,有一种现象做“罗森塔尔效应”,当父母或教育者们给予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时,孩子会变得更加自尊、自信,从而在各方面取得异乎寻常的进步。
反之,生活中,如果爸妈们总在无意中给孩子泼冷水,考试没考好,或者事情没做好,就怀疑孩子的能力,不相信他,长此以往,只会让孩子丧失信心,自我怀疑。
所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爸爸妈妈对孩子的期望和信任起着关键的作用。正因为有着这样的期待和暗示,孩子才有动力、有信心去朝某个方向去尝试,去努力。
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爸爸妈妈承担着重中之重的角色,你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用眼睛去观察孩子,用智慧去引导孩子,用信任去鼓励孩子,你们也可以培养出自信、勇敢又出色的孩子!
带你家孩子,去看这部电影吧。然后与孩子讨论一下:
——告诉孩子,什么叫现实!现实就是困境,所有人,都困于现实中。
——告诉孩子,什么叫资源!资源就是你们的认知,以及自身的能力!
——告诉孩子,什么叫努力的方向——方向只有一个,那就是向整个世界,证明你的优秀。
——告诉孩子,什么叫方法——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影片中的父亲,正是强迫女儿跟男选手对摔,才成为女子之中最强的。人生就是虐狗,只有让最强者虐你,你才能快乐的虐你想虐的人。
——告诉孩子,什么叫目标。目标就是理想的达成,命运的改变!
——告诉孩子,什么叫挫折。挫折只是行进途中的必然,只是成就到来之前的积累。
——告诉孩子,什么叫人生成就。成就就是实现你生命的价值,让你成为后续者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