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有几个人在破旧的老屋里面住几晚(在100多年前的老房子里)

有几个人在破旧的老屋里面住几晚(在100多年前的老房子里)在最诗意的栖居之地,寻找最美丽的乡愁。此次再次吸引诗人们而来的,也正是这样一份感动和别样的诗怀。诗人们表示,乡愁是诗人创作的根源,马国湘先生为中国留下了这么一片乡愁之地,也为中国诗人留下了创作的源泉。 “这些复建的古民居,留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好记忆,也留住了乡愁。”在今年6月的诗会上,著名诗人叶延滨发表了这样的感言。诗人舒洁也叹曰:“马国湘抢救的450栋古民居就是一部诗歌。” 这也是一块诗意的土地,它的故事打动了前来赏拜的人们。故事的主角叫马国湘,一直以“农民”而谦卑地自称,他的实际身份是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常委,也是上海湘江实业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二十多年前,全国各地搞城市化,马国湘眼看着一栋栋带有历史和文化记忆的老房子,不断在推土机下消失,心有不忍,生出使命感。 从他在推土机下抢救出第一套古民居开始,20余年间,他和他的团队不断奔走各地拆迁现场、荒村野岭、水库即淹地,先后抢救了安徽、

有几个人在破旧的老屋里面住几晚(在100多年前的老房子里)(1)


张执浩的长头发剪了,胡子留长了,换了一副大框黑边眼镜,更酷,更诗人了。他走出一栋老宅子,又钻进另一栋老宅子,抚摸着古色镂空的窗楣,与400多年前的祠堂老院合影。

有几个人在破旧的老屋里面住几晚(在100多年前的老房子里)(2)

9月27日,一个月前摘得2018年鲁迅文学奖的张执浩,降临安徽蚌埠,在龙子湖畔的中华古民居博览园内,与一片三四百年前的老房子邂逅。很显然,他喜欢这里。老房子散发着历史的味道,有另一种诗意。

每年一次,由《诗刊》主办的青春诗会,今年选在了这里。15位正式亮相的年轻人,被寄望为中国诗坛的“黄埔新军”。张执浩和胡弦、陈先发、杨庆祥、西娃等已经成名的大诗人、评论家,这次也被邀请来,作为他们短暂的辅导老师。张执浩是最受欢迎、被学生拉着合影最多的导师之一。

有几个人在破旧的老屋里面住几晚(在100多年前的老房子里)(3)

这也是这片有着450栋古建老宅的大园子,今年第二次迎来诗人。上一次是6月,在成龙、贝克汉姆相继在这里建博物馆后,中国诗歌万里行的一群诗人们就来了。

这也是一块诗意的土地,它的故事打动了前来赏拜的人们。故事的主角叫马国湘,一直以“农民”而谦卑地自称,他的实际身份是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常委,也是上海湘江实业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二十多年前,全国各地搞城市化,马国湘眼看着一栋栋带有历史和文化记忆的老房子,不断在推土机下消失,心有不忍,生出使命感。

从他在推土机下抢救出第一套古民居开始,20余年间,他和他的团队不断奔走各地拆迁现场、荒村野岭、水库即淹地,先后抢救了安徽、江西、福建、浙江等17个省市的上千栋古民居,并抢救性移植了30多万棵濒危大树。

五六年前,马国湘开始在安徽蚌埠的龙子湖畔,将抢救过来的一栋栋老房子在这里“复活”。到目前为止,已经复建450多栋。也因此,老马被媒体称为“中国古民居收藏第一人”,并在2017年荣膺“中华文化人物”。

“这些复建的古民居,留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好记忆,也留住了乡愁。”在今年6月的诗会上,著名诗人叶延滨发表了这样的感言。诗人舒洁也叹曰:“马国湘抢救的450栋古民居就是一部诗歌。”

有几个人在破旧的老屋里面住几晚(在100多年前的老房子里)(4)

在最诗意的栖居之地,寻找最美丽的乡愁。此次再次吸引诗人们而来的,也正是这样一份感动和别样的诗怀。诗人们表示,乡愁是诗人创作的根源,马国湘先生为中国留下了这么一片乡愁之地,也为中国诗人留下了创作的源泉。

一、诗歌被边缘化?张执浩:这才是诗歌该有的样子

谈诗、合影,是张执浩在游园的路上,但凡被熟人或陌生人追上,扯不完、跑不脱的主题。张执浩也很随和,来者不拒。有问必答,求影必合。

这也是和张执浩聊诗的最佳时刻,边走边看,边看边聊,大家都很放松。

然而一些话题并没有那么轻松。比如现在的诗歌,和现在的诗人,与上世纪八十年代比,仿若彼时在天,此时在地。

“想当年三毛、顾城的年代,诗人、作家无论社会地位还是经济地位,都是全民追逐的偶像,一本诗集也可以卖到几百万上千万册。您怎么看待这三十多年间,诗歌、诗人地位的急剧下降?您觉得现在诗歌是否已经被边缘化?”

这是抛给张执浩的其中一个问题。

有几个人在破旧的老屋里面住几晚(在100多年前的老房子里)(5)

张执浩停下脚步,很认真地想了想,作出了回答。“我认为三毛、顾城的那个年代,反而是不正常的。也就是说80年代全民爱诗的那个状态,不正常。我甚至觉得唐朝都不正常,诗歌、诗人被过度推崇,离权力太近。诗歌正常的状态,应该是边缘一些的。”

他进一步表达观点:“一个良性的社会,经济肯定是最主要的东西。如果诗歌反而被万人敬仰,大家对诗人山呼万岁,进入了迷幻状态,这样反而不够冷静。诗歌应该处于边缘,诗人就应该安安静静地打量,自己和这个时代的关系。

如今诗人走下神坛,诗歌不再狂热,张执浩反而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正常的状态,是诗歌应该有的样子。“现在说它不正常,主要是怀旧的情绪。”

从全球化视角看,张执浩认为中国诗歌的现状,和世界大多国家也是一致的。在西方国家,一本诗集卖两三百本就是畅销书,而他现在的诗集一本可以卖三千册。这也说明即便在诗歌“陨落”的当下,喜欢诗的人也并非小众

二、“诗人太浮躁,老想表达思想,很少琢磨语气”

回到诗的本体。什么是诗?张执浩认为,诗歌是一种分行的艺术,首先是一个声音,一种语气。

“我举个例子,妈妈和母亲,在不同的语境出现时,是两个不同的感觉,勾勒出的内心的东西,和情感都是不一样的。再比如,你吃饭了没有?你吃饭了吗?你吃了吗?同样一句话,语气不同,情感也不同。好诗人要琢磨这个东西。”

“现在的诗人太浮躁了,老想表达思想,很少琢磨语气。”他说,表达思想并不是诗歌的强项,包含情感的语气反而可能才是现代诗歌更核心的东西

怎样才是一个好的诗人?张的看法是,现在我们所处的,是一个众说纷纭、众声喧哗、极其吵闹的时代,“在这个吵嚷的时代,轻言细语也许是一种美德,就是春雨润无声的感觉,我觉得保持这样一种态度、一份冷静,才是好的诗人。”

聊到诗人的写作风格和流派分属,张执浩说:“现在这个时代,真的是百花齐放。你问我属于哪种流派,我也不好说。我觉得,不写一种诗,一个好的诗人,要挣脱各种概念,不要自我限定在某种框架内,这才是牛逼的诗人!”

三、“我们把诗写在纸上,他把诗写在了土地上”

西娃,是这次到访古民居的诗人中,被私下热议的“大牛”诗人之一。她也是这次15位诗坛新人的导师之一。

有几个人在破旧的老屋里面住几晚(在100多年前的老房子里)(6)

“睡得很好,一觉就睡到了8点40分。”

9点开会,西娃没有按时坐到为她安排的第一排座位,而是选择了大会议厅门边的一把椅子。还没睡醒的身体仿若披着懒洋洋的晨光。

70后生于西藏的西娃,长于李白故里,现居北京,是一名玄学爱好者。出版过《过了天堂是上海》、《情人在前》等作品,诗歌被入选多部选集。今年6月,刚获评2017年度“磨铁诗歌奖”十佳诗人。

西娃个性鲜明,拥趸颇多。“诗歌是金字塔尖的艺术,能写诗的一定是天赋异禀的人,是个体体验生命,不群盲、不跟风,有独立的价值引导的人。”这也许是她一直奉行的创作也是生活信条。

第一次来到蚌埠古民居的西娃,发现这里本身就是一首诗。在中国最大的城市内湖——蚌埠的龙子湖畔,早晨的微风吹来湖面清新的负氧离子,穿过一栋栋古朴雕画的老房子,老木的特有芬芳扑鼻而来。远处,阳光下的百年香樟和紫薇,与庞大的古建筑群互为辉映、相伴共呤。

有几个人在破旧的老屋里面住几晚(在100多年前的老房子里)(7)

这是个疯子!他就是诗人,我们把诗写在纸上,他把诗写在了土地上,而且是大手笔!”西娃对蚌埠古民居博览园,以及它的创建者马国湘,给予了诗一般的赞叹。

有几个人在破旧的老屋里面住几晚(在100多年前的老房子里)(8)

“我已经从中选择了30栋古建筑,准备去这些老房子的源头考察,寻找与这些古建有关的故事,和还原抢救保护古建的过程。”著名诗人舒洁与这片古民居有过一段较长时间的接触,尤其在深入古民居修复工厂,了解到重建背后的种种艰辛复杂后,被这个浩大的工程和它的每一个细节所震撼。

有几个人在破旧的老屋里面住几晚(在100多年前的老房子里)(9)

诗从生活中来,要回馈给生活。舒洁认为,马国湘付出心血恢复了这些古建的“肉体”,而作为一名诗人,他有责任帮这些古民居找回“灵魂”

有几个人在破旧的老屋里面住几晚(在100多年前的老房子里)(10)

诗不在远方,就在眼前最真实的故事,最生动的凡人中。马国湘的故事,在诗人们看来本身就是一首诗。

4

中国还有多少诗人?

《诗刊》副主编李少君:

200万是有的

与张执浩的观点相若,安徽省作协秘书长、《诗歌月刊》主编李云也对可能再一次出现的“全民写诗热”,表现得有点担心。

有几个人在破旧的老屋里面住几晚(在100多年前的老房子里)(11)

“最近几年,写诗的人越来越多了,产量越来越大了,但是诗歌的质量却没有变得更好。”他认为,泥沙俱下的热潮,带来了很多诗歌表达的误区。“一些人将那些毫无价值的口水诗误读成口语诗,(那些诗)不具备任何诗意的表达。”

他说,好的诗歌必须具备5个条件——怀疑、批判、悲悯、预见、抒情,这也是他对《诗歌月刊》选稿的要求,但却一直在为寻找好作品而苦恼。

这个也与这次诗会上,《诗刊》副主编李少君对15位入选青年诗人的一番谈话,观点不谋而合。“现在一些诗人整天忙着参加各种诗会、各种媒体举办的活动,而作品却越来越低质化。”

有几个人在破旧的老屋里面住几晚(在100多年前的老房子里)(12)

据李少君介绍,《诗刊》现在的发行量8万多份,与上世纪八十年代最高峰时100多万比,仿若隔世。而在2013年左右的低谷期,《诗刊》发行量一度只有近万。

九十年代以来的商业化浪潮、社会价值观的改变,是诗歌被边缘化的主因。而最近几年随着央视等读诗类节目的火爆,诗歌似乎又有了“回潮”的冲动。而对此,李少君的解释是,内因还是人们生活富裕了,开始更多关注精神层面的追求。

纸刊虽然销量下降,但互联网的用户却维持了一定的高位。李少君介绍,目前《诗刊》的微信公众号有45万粉丝,每天的访问量多达50万人次。接受的投稿量,平均每天有3000多份。

李少君显然对中国的诗歌依然充满信心。“诗歌仍然是中国文学里最活跃的一部分,中国的诗人目前200万是有的,而且有回暖的趋势。写诗的人越来越多,表达也更加多元化、国际化,而诗歌的品质总体会不断提升。”

“比如这一届,”李少君说本次入选青春诗会的15位诗坛新人,“他们被认为是比较强的。”

有几个人在破旧的老屋里面住几晚(在100多年前的老房子里)(13)

而作为东道主的马国湘,也渴望着在这批诗人中能走出几个名家,那时他创办的古民居博览园,就是中国未来诗歌的发源地了!

有几个人在破旧的老屋里面住几晚(在100多年前的老房子里)(14)

—END—

排版:小绿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