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昌梅花饶氏宗祠(广东乐昌欧氏源流及其宗祠考)
乐昌梅花饶氏宗祠(广东乐昌欧氏源流及其宗祠考)乐昌欧阳氏始祖传至十四、十五世(大、明辈)时,已进入清朝初叶后,人丁繁盛,分居更广,在乐昌境内发展成大族之一。从族谱的探究,人才汇萃,则集中于康熙、乾隆两朝。而乾隆年间,人才辈出,官宦显赫,为鼎盛兴旺时期。据有关资料所载,族中所出人才繁多:进士三人:欧钟谐、欧堪善、欧相箴。举人六人:欧鸿庥、欧德槐、欧相安、欧相晟、欧荣(武举)、欧钟德(武举)。恩贡四人:欧钟达、欧堪敞、欧进哲、欧相伦。拔贡六人:欧焕昭、欧钟黄、欧焕晖、欧相箴、欧相日、欧焕舒。岁贡十四人:欧勉学、欧明勋、欧钟铭、欧堪叙、欧焕文、欧堪卓、欧堪屼、欧焕瑛、欧相堂、欧相振、欧相烺、欧淑恭、欧淑霆。仕宦四人:欧焕新、欧焕奎、欧焕棠、欧焕雄。(《乐昌县志》及谭伟伦主编《乐昌县的传统经济、宗族与宗教文化》)。清末举人张昭芹在《东村欧氏重修族谱序》言:“余考邑中院试题名,在乾隆年间有全榜皆欧,无一异姓者,其科名鼎盛,学子之诜振,虽吾宗之于
族史源流
据有关史料和族谱记载,欧氏起源说法有二。一说:欧氏出自姒姓,与欧阳姓同宗。夏朝帝王少康的儿子无余,被封于会稽,建立了越国,为诸侯国。到春秋的时候被吴国给灭掉了。十九年后,勾践又复国。到勾践六世孙无疆为越王的时候,被楚国所灭,无疆的次子蹄被封于乌程欧余山的南部,以山南为阳,所以称为欧阳亭侯,无疆的支庶子孙,于是以封地山名和封爵名为姓氏,形成了欧、欧阳、欧侯三个姓氏。后来虽然也有欧阳、欧侯三姓为欧,但是起源仍为这一支。这是为什么呢?明朝隆庆壬申岁(1572年),大治大经撰《欧氏重修家谱序》中说到:“战国时越国勾践王的六世孙越王无疆之次子蹄在浙江乌程欧余山之南称侯后,受楚王封为欧阳亭侯,其子孙以欧阳为姓。”传至五世孙欧阳“光祖(初开),摄湖广潭州宣尉司事时,值金人之乱,以部兵二千余助国捷奏奇勋,镇安社稷,受封灵佑威显欧王——光祖。其子侍从,因父受封‘欧王’御封不递,于是弃阳从欧”,其后子孙,在一段时间内出现单姓欧。这是历史与自然之事。但考究乐昌欧氏谱序内容,历历处处皆为欧阳氏。自公元1995乙亥岁修谱后,乐昌地域内其姓单欧者随时间的变迁,皆复其欧阳。其后欧氏子孙及社会人士皆应明之矣。
二说:欧氏出自欧冶氏,与“区”同出于一个源流。春秋的时候有匠人叫欧冶子,因为他居住在欧余山,又以冶炼锻造兵器出名,所以以欧冶为姓。欧冶子后来移居到福建的闽侯县冶山,为越王铸造过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钩等五种利剑。名噪一时。后来又于徒弟为楚王铸造了龙渊、太阿、工布三把利剑。欧冶子的后代以祖先的名字做为姓氏,形成了欧姓。有的去掉欠字为“区”姓。欧与区音同。
粤北的乐昌地域居住着一群较大的复姓欧阳的人氏,分居于市郊和黄圃、白石、庆云、九峰、五山等镇,还有一支居住在湖南宜章的平和。他们皆系宋代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之嫡系后裔。东村欧阳氏始祖欧阳永隆是欧阳修八世孙。其世系是:“东村欧阳氏其先世由涿郡太守讳篆,避世之乱,徙居江南之长沙,经数十世传至敏,任宜章县事,因家居宜章长策,长策一世传至永隆授韶州路经历,经由东村,见山川秀丽,遂自长策迁居焉”(《欧阳氏续修族谱后序》)。
明弘治十年,赐进士状元及第进荣禄大夫华盖殿大学士太师、前南京国子监察礼部户部尚书顾鼎臣撰《欧阳氏族谱序》中言:“盖知其修公先世夏禹,其后自涿郡太守讳篆,遭时乱,避地青州,乃相江南而居然焉。”“后先世相望传至十五世,有曰观居太军巡,第十六传至修,履官尚书,十七传至发膺太子少师……”
永隆之先辈先由“江西吉水有敏公迁徙宜章长策,生子三:长曰永隆,次曰永际,三曰永陞。时永隆授任韶州路经历,常从桂阳大道经塘村过乐昌达韶州。常来常往,对沿途地理非常熟悉,尤其对黄圃之地的东村印象深刻,见其地理位置优越,交通顺便,是桂阳大道必经之地,实感笃厚,离老家长策不远,有山有水,居住条件优越。于南宋绍熙年间(1190——1195)迁居于斯。在此开基创业,成为乐昌欧阳氏始祖。
乐邑之望族
东村的地理条件优越,山水秀丽,交通便利,离塘村2公里。始祖传至五代,丁齿甚繁,邻近乡村及白石、庆云诸地都居住着姓欧阳的人氏。甚至速急向乐邑移居。传至六世,仁钦公受封定国侯后,人丁繁衍迅速,不仅在乐昌城内外居住甚多,而且还移居湖南宜章的平和地域,开基者为崇哲公(明朝洪武年间约1368年,欧崇哲移居宜章平和开基)。
到明朝中叶,欧阳氏族在乐昌始具规模,族内人文兴起,当时大、明两辈(世)人,在乐昌极为兴盛,在明朝曾修过三次谱(明朝宣德二年丁酉岁和明朝弘治十年、明朝隆庆五年壬申岁)。言及“衍及我太祖皇帝(洪武)登位以来科甲出,为显宦者不下数十人……照耀儒林者,唯欧阳氏独盛焉”。遗憾的是仕宦之名没有录下。
乐昌欧阳氏始祖传至十四、十五世(大、明辈)时,已进入清朝初叶后,人丁繁盛,分居更广,在乐昌境内发展成大族之一。从族谱的探究,人才汇萃,则集中于康熙、乾隆两朝。而乾隆年间,人才辈出,官宦显赫,为鼎盛兴旺时期。据有关资料所载,族中所出人才繁多:进士三人:欧钟谐、欧堪善、欧相箴。举人六人:欧鸿庥、欧德槐、欧相安、欧相晟、欧荣(武举)、欧钟德(武举)。恩贡四人:欧钟达、欧堪敞、欧进哲、欧相伦。拔贡六人:欧焕昭、欧钟黄、欧焕晖、欧相箴、欧相日、欧焕舒。岁贡十四人:欧勉学、欧明勋、欧钟铭、欧堪叙、欧焕文、欧堪卓、欧堪屼、欧焕瑛、欧相堂、欧相振、欧相烺、欧淑恭、欧淑霆。仕宦四人:欧焕新、欧焕奎、欧焕棠、欧焕雄。(《乐昌县志》及谭伟伦主编《乐昌县的传统经济、宗族与宗教文化》)。清末举人张昭芹在《东村欧氏重修族谱序》言:“余考邑中院试题名,在乾隆年间有全榜皆欧,无一异姓者,其科名鼎盛,学子之诜振,虽吾宗之于宋,骆氏之于明,亦膛乎莫能及,而其徙居邑城之一系,衣冠文物,固已昆耀南州,即子孙之繁移,邑人且号为欧半城,则佳气之葱郁可知矣”
欧堪善、欧焕舒诸公,则成为乐邑名人。
纵观上述及考查族谱,乐昌欧阳氏族在清朝时代,共修过七次家谱,亦可见之家兴族旺矣,方为乐邑之望族。
人类之发展,社会之进步;民族之兴,丁口之旺,其氏族子孙必然会想到寻根问祖找流溯源,寻找其氏族之根源及历史。举行追祖敬宗,续谱修祠,以纪先辈的事迹与功德。以家族传统观念教育子孙勤奋读耕(工作),此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与习俗,并非其他。在中华大地每支姓氏都有谱牒或口传族历,都有其宗祠或集居点。氏族文化是一个庞大的氏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巨大产物,是珍贵的财富。
乐昌欧阳氏族与其他姓氏相同,立有祠来纪念、祭祀祖先、团结族人。乐昌欧阳氏宗祠有三座。皆具有各自的特色与社会意义,现分述于后。
一、北祠
北祠名为“欧阳氏祠堂”(图一),位于邑城北(欧家花苑西北)。坐北向南(今干部食堂处)。为太高祖首建祠基址。宜于建祠,族中而来建者,百余年矣。乾隆丁酉年(1777年)春间公议,十一月初六日兴工,次年十二月落成⑽。北祠的建筑结构为“街门一间,大门五间,两廊厢房各三间,厅五间,中间安放神龛,春秋祭祀,可以安侑先灵矣”⑾。尔后“焕舒复于西园建仓二间,以貯义谷”⑿,此祠为明勋公房祠,示隆公派下为大房,人丁集居于乐邑及附近北乡之地域。尔后部分移徙白石上黄沙等地,仍是丁齿甚繁。
二、南祠
在乾隆年间,欧氏祠堂(北祠)已建成(图二)。而永隆后裔甚繁,分居极广,急于建一总祠。“始祖未立庙宇,无以合禋祀而妥,先灵闻之前人尝有志于斯矣。乾隆丁酉年,族中公议建祠,苦于城内人烟稠密,无隙地,有锡周母陈氏嫂捐宅一所,折郅建盖,其旧料尚可酌用一半。人人欢欣,遂是年十一月初五兴工,阅一年而告竣,大厅五间、中三间,恭安神龛,两旁廊各三间,大门五间,街门一间,庙貌严肃,规模敞,于是可以妥安始祖之灵,继前人之志,落成之日,焕舒大集,族众敬奉神主牌位,安设龛内以告先灵⒀。”此之为南祠之简记矣。
乐昌城的二祠,早已毁之,今当历史事迹记之,以反映历史史实。庆幸乐昌的东村欧氏祖祠,还保留着原有主体结构与规模。经重修后,复其原貌。
东村欧阳氏宗祠
三、东村欧阳氏宗祠
东村欧阳氏宗祠原为“欧氏祖祠”(图三)。它是与乐昌二祠而言谓之三祠,所以称祖祠,始建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丁卯岁。曾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丙申岁修过一次(三秋鸠工,经三个月厥工告竣)。在公元2003年重修后改称为“欧阳宗祠”。它位于黄圃镇东面二公里的东村,坐东向西,其地理位置坐标为:经度113°11′04 ″9,纬度25°27′23″9。左有观音阁,右邻麒麟山,前有三楚峰峦为屏。又有东水江碧水从左向右围绕而成腰带形。河水内有三个墩,构成名曰:“三星揽月”佳景。坐山是缘于蕉溪延至海棠岭山。山势雄伟壮大,高低起伏峦延。山上树木成林,郁郁苍苍、高低依次。形似一条巨大的龙脉。
祠前数米,是桂阳古道经此而过,江西、汝城、桂东等地的百姓,入粤必走之道。人员来往非常之多。交通方便,易于与外通往。
祠宇左侧有一泉水,流量较大,可供全村几十户人家的饮食用水及灌溉村前的一部分水田。雨季不浊,常年清澈见底,鱼虾漫游,泉水绕祠前而过,流入祠前大池塘,然后再分流进其余九个小水塘。从而构成东水江水与猪婆井泉水从左绕向右,而东村井水从迴流向右,三水围祠而流,实为少有之,而朝向三楚之地域的七姑仙山系峰峦。在地理学上,取其山环水绕、左水流向右的风水宝地。
东村宗祠的建筑设计与乐昌原有二祠的建筑结构基本一样,全祠总长25米,宽15.2米,采用中国传统式的中轴结构:门前有围墙,左右开小门,宗祠大门高阔适度,门槛分木石两层,两门墩上各有圆形的侧抱鼓石,上面附刻着匍伏着小吻兽,形象逼真,实为少有。整座大门前两侧竖立着两根青石柱:高4.5米,直径0.33米,呈八棱形,柱基青石,雕有各式花纹图案,或飞禽走兽,实具有雕刻艺术价值。
整个大门前面,最具有特色的是石阶两侧的一对石麒麟,各坐在一个长方形的台上,高约2米,前足各按住一个方“绣球”,微张着嘴,可见半截舌头,双耳平伸,耳尖微微翘起,(如图)。造型精巧,神态活现,栩栩如生,给人一种威严而又亲近之威,在粤北宗祠中实为罕见,亦是一大特色。
进入大门后是中门,左柱上挂着乐昌市文博副研究馆员沈扬先生赠的“翰林第”直书牌匾,是纪念欧阳氏先祖欧堪(欧阳修派下第八世孙)官至翰林院编修的荣耀历史。中门上窗棂间镶嵌着双面浮雕“天下第一福”字,它象征福降吾族,内外皆见福。通过中门有青石板铺砌的甬道,长6.6米,宽2.76米,两边设有大天井,予以采光透气。天井内各植苏铁一棵,呈现生气勃勃,叶伸向四周,主叶直指苍天,气势可大。
中门后,有一副六方棱形青石全柱,柱墩雕有花草图案,石柱支撑着中门上的花板。石柱给全祠以中坚支力。显得威严、肃穆,为甬道和天井添一景象。
走过甬道,拾阶三级为宗祠之大厅,主厅内由纵三横二共六根柱子,四木二石柱,支负起整个屋宇架,柱子直径0.33米,柱基石八棱,直径0.43米。厅前有一对四方形青石全柱,高4.5米,石柱与两副木柱之间是穿斗式木梁架结构,既美观,又牢固,牵力均称。梁柱间装有角花和花板,镂雕花鸟,图案及画像。木柱油画飞龙入室,庄严雄伟。
宗祠大厅主墙设神龛,其设计造型独特,外形似一座“屋”,为立体式。屋顶置一太极图,“屋”角是鳌鱼扳爪,神龛有门可开、关,内设立嫡系五代系神位牌,成品字形。门联:天宝物阜寓神安;地灵民富载人乐。神龛门前木柱分别雕刻着浮龙。后柱联:渤海文水后浪推前浪;桂峰武山青色胜蓝色。联上两横书分别为“祖德流芳”、“源远流长”。神龛左右两边花板刻有欧阳修、欧堪善公的诗词、名句。及松竹、梅蓝、荷花、石榴图案。形式异样,内容详实,皆围绕本氏族之有关历史内容而为,以显示族人的道德风范和史迹。其神龛设计成壁櫃式结构,具有本族的独特风格与品位。在邻近祠林中是不多见。
主大厅墙壁上,分别挂有数块牌匾:有香港中文大学教授谭伟伦、何培斌赠的“六一家风”、“古建展辉”,有韶关大学教授曾汉祥赠的“人杰地灵”,乐昌市文联荣誉主席韩春赠的“泷涯居士”。还有白、李姓代表,白检安、李根仁先生赠的大镜和各地家门代表送的匾额。而原有的“中宪大夫”(欧堪善)、“朝议大夫”(待从、焕舒)三块牌匾,在“破四旧”运动中被全毁。现时所见的皆是公元2003年新修后之文物。整个大厅宽阔开敞,庄严雄伟,气势磅礴,给人肃穆起敬。
欧堪善
主厅两侧建有厢房,房内有小天井,用于通风透气采光。使室内光线适度,空气适宜,分别用于接待来宾休息及储存杂物。左厢房之侧建有厨房。
身立大厅,向大门方观看,天井左侧建有“欧阳修文物馆”,墙上分别挂有“文忠公像”,与其笔迹同时排列着欧阳修名篇镜框,文字内容极其丰富,可窥视出欧阳修是政治家、文学家之风范。还有一副彩色素描画像。此资料是族人历尽艰辛从台湾的史料馆搜集回来的珍贵文物资料。
右天井侧设的是“欧堪善文物馆”,内挂有欧堪善⒁及建祠人欧焕舒⒂的彩色画像,简历介绍,历届族谱内写序者的印章和盖有县府官印的族谱封面复制图案。还挂有族规、家教内容的镜框。体现出欧氏族的历史文物,对后人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这两者文物馆,是东村欧阳氏宗祠重新修复后的创举。它具有时代性和社会的现实意义。
宗祠全是采用青砖砌墙,木梁结构。屋顶全盖着青灰色瓦垅脊梁两端建有灰色吻兽,屋角扳爪,屋檐琉璃瓦砌边。主厅屋顶中设立着青绿色陶瓷葫芦刹顶,符合民族建筑风格,从外表观看主厅,屋顶高于整祠所建。呈现鳞次栉比,主次分明,风格别具,与其整座建筑均称、和谐相配。
东村欧阳氏宗祠的建筑特色与祠内的一对石麒麟、两面石侧鼓、更难得的是三副全青石柱,共同组成一大特色,它在粤北祠林是罕见的古建筑物。
崇文重教
受“学优则仕”的传统思想影响,乐昌欧阳氏族,从明代宣德始经隆庆后,氏族数代开始人才鼎盛,到清朝康熙、乾隆年间,尤为兴盛。故有“欧半城”之名,有“全榜皆欧、无一异姓者”之称。
受“学优则仕”的传统思想影响,乐昌欧阳氏族,从明代宣德始经隆庆后,氏族数代开始人才鼎盛,到清朝康熙、乾隆年间,尤为兴盛。故有“欧半城”之名,有“全榜皆欧、无一异姓者”之称。(录南湾张昭芹撰《东村欧氏重修谱序》)。
乐昌欧阳氏能出如此之人才和科举的成功,与其在韶城、乐邑建“太史第试馆”有直接指导关系。要有人才,必须重视教育,只有雄厚的基础,才能人才辈出,代代有名人。乐昌欧氏所建立三祠,与人才有密切的关系。在近两个甲子的时间内,出现如此雄厚的人才。不是有富足的经济实力,不可能建造出三座如此规模罕见的宗祠。
乐昌欧阳氏宗祠,据族谱记载,只有东村宗祠建后九十年,在光绪二十二年丙申岁重修一次。直至“破四旧及文革”的破坏,仅存整体外墙结构。到2000年庚辰岁重新修复。才写出此文所记之内容。此次新修仍保存着较完整的主体结构,基本恢复原貌,还增添了部分文字内容,实是荣幸。
宗祠重修后,首先得到香港中文大学教授谭伟伦、何培斌,韶关大学教授曾汉祥等人士来考察。于2003年,乐昌市文化局公布为乐昌市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四月间,香港正刚旅行社、香山学社组队来参观考察,五月间,韶关电视台以“走遍韶关”为栏,孟然、曾艳带队来录像。电视台多次播放。2009年9月间和2011年,乐昌市博物馆成员,分别对东村欧阳宗祠进行文物定位考查及录像挂牌工作。在政府的关怀重视下,乐昌的欧阳氏族给乐昌市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不仅是乐昌人民的荣幸和骄傲,亦是乐昌欧阳氏族的光荣与自豪。
注:(1)(2)(3)(4)(5)同注解(2)。
(6)录于民国十五年,调署直棣大名道伊本任大名县知事,南湾张昭芹撰《东村欧氏重修族谱序》。
(7)清朝七次修谱分别是:清顺十四年(1657年),乾隆十四(1749年),二三年(1758年),嘉庆六年(1801年),道光二七年(1847年),同治六年(1867年),光绪二四年(1898年)。
(8、9)(10、11、12、13)录于乾隆己亥岁(1779年),二十世孙焕舒撰《北祠堂记》、《南祠堂记》。
(14)欧堪善: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補授翰林院编修,充八旗经史馆纂修,又充一统志纂修,特授江南道监察御史、协理陕西道朝考第一,钦命贵明提督学院,太仆寺少卿,中宪大夫,韶州欧夫子。
(15)欧焕舒:科试一等一名,朝考一等一名。一生十任知县,五任知州,六任同知。乐昌欧阳氏“三祠”倡建者。
来源 | 世界三欧宗亲联谊总会
作者 | 欧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