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乡村振兴留住乡土人才(远山的回响大槐树村来了位)

乡村振兴留住乡土人才(远山的回响大槐树村来了位)这位第一书记有着另一个身份——HR。一边是北京复兴门内大街繁华的企业总部,大都市车水马龙、繁花似锦;另一边是陕西省咸阳市淳化县的小村庄,人口逐渐流失、乡村振兴迫在眉睫。李鹏也不曾想到自己会成为一个新村民,且与这个小村庄的发展产生密切联系。而他的故事,就在探索淳化县大槐树村独有的乡村振兴模式中渐渐展开。金秋九月,雨后的大槐树村天空湛蓝,空气清新。走进这个位于黄土高原的小村子里,丰收的气息迎面而来,苹果、葡萄、山楂挂满枝头,村民们正在田地里忙碌着。第一书记李鹏刚开完会,大步流星走出会议室,他穿着白衬衣、干净利落,一口普通话清晰干练,边走边和村干部谈论着村里的事务。第三季《你好!新村民》记录乡村振兴的奋斗故事谱写新时代的山乡巨变!

编者按:

村庄中,汗水滴下种子发芽

远山里,忘我耕耘,希望在茁壮

央广网特别推出系列报道《远山的回响》

第三季《你好!新村民》

记录乡村振兴的奋斗故事

谱写新时代的山乡巨变!

金秋九月,雨后的大槐树村天空湛蓝,空气清新。走进这个位于黄土高原的小村子里,丰收的气息迎面而来,苹果、葡萄、山楂挂满枝头,村民们正在田地里忙碌着。第一书记李鹏刚开完会,大步流星走出会议室,他穿着白衬衣、干净利落,一口普通话清晰干练,边走边和村干部谈论着村里的事务。

这位第一书记有着另一个身份——HR。一边是北京复兴门内大街繁华的企业总部,大都市车水马龙、繁花似锦;另一边是陕西省咸阳市淳化县的小村庄,人口逐渐流失、乡村振兴迫在眉睫。李鹏也不曾想到自己会成为一个新村民,且与这个小村庄的发展产生密切联系。而他的故事,就在探索淳化县大槐树村独有的乡村振兴模式中渐渐展开。

乡村振兴留住乡土人才(远山的回响大槐树村来了位)(1)

从央企HR到村里“HR”

2021年5月,李鹏离开北京,带着促进乡村发展的初心来到淳化县大槐树村定点帮扶,以中国银行驻陕西省咸阳市淳化县大槐树村第一书记的身份,成为了这个村的新村民。

初次到来,老村民对李鹏这位“新村民”除了期待和好奇还有怀疑。“这个城里娃娃,能不能适应农村,能待多久?”“这个年轻娃水平到底怎么样,村里的事能不能干?”“这个第一书记能不能像前几任书记一样带着大槐树村发展得更好?”

村民有疑惑也正常。刚来村里李鹏自己也有疑惑,工作怎么干?怎么才能干得更好?为了真正知悉村情村貌,李鹏一有时间就会深入村民家里了解情况。渐渐地李鹏有了把握:“这工作能干好。”

“我在企业做的是人力资源管理,主要职能是建队伍、管薪酬、定机制。大企业和小乡村虽有不同,但是管理方法在本质上是一样的。用心找规律、找方法,利用自身特长和经验,灵活针对乡村短板有效施策,这就是需要我来做的事情。”适应环境后李鹏逐渐找准了思路。

大槐树村干旱少雨、地貌复杂,土地碎片化问题突出,使得产业规划难度较大,支柱产业缺乏。不少年轻人也选择外出务工,让本就人口稀少的村庄空心化严重,村里的发展愈加少了活力。

但李鹏也发现了村里增收致富的“关键一招”——电商。

大槐树村村集体电商成立于脱贫攻坚时期,按照“第一书记开拓市场、大学生村官维护平台、返乡创业大学生整合供应链、村内干部组织协调、广大群众供应产品”五位一体的模式进行运营。截至2022年6月底,村集体电商累计销售额达3500万元,净利润超过300万元。其中,2021年度实现净利润120万元,该村也光荣入选陕西省省级村集体经济示范村。

数字背后是大家不断努力的成果。村子发展的变化显而易见,但市场的变化却是日新月异,电商能否为村里带来一劳永逸的收入?如果电商产业出现骨干离开、市场变动等因素,村里如何更好发展?面对一产发展相对薄弱、人员主动性不强等情况,什么样的机制最适合大槐树村?不断思索反问背后是李鹏对大槐树村长远发展的忧虑。

乡村振兴留住乡土人才(远山的回响大槐树村来了位)(2)

李鹏正在介绍大槐树村村集体电商推出的新产品(央广网发 武静蕾摄)

在李鹏看来,借来的经验终究只能解决大槐树村发展的一时之虑,如果没有“专属”模式,将始终是政府扶持下的“半成品”。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与村里的实际情况,李鹏最终将推动大槐树村发展的核心概括为“引人、引财、建机制”。

熟悉的赛道,熟悉的配方。调配人才、组建队伍,这对担任银行HR的李鹏来说是“老本行”了。营销、物流、客服……论起干电商,外来的专业人员或许更容易上手,但对村子来说人员流动性太大,外来人员稳定性不强,远不如组建一支本土队伍来得长远。

为真正组建起村子自己的人员队伍,李鹏在入户走访时留心收集了大槐树村毕业在外的大学生信息,并逐个交流谈心,用村里良好的发展机遇动员他们回乡发展。

“相比于在大城市里做个配角、每月刨去开销剩小几千块钱的生活,还不如回来建设家乡,在家门口就业收入高、离家近,工作也算体面。”李鹏提出的想法在村里的年轻人中引起了思考。渐渐地,不少80后、90后,甚至00后大学生动了心,陆续返回村子,大家聚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年轻有活力的电商人才梯队。在李鹏眼里,他们才是“最合适的人”。

同时,李鹏注重为骨干型人才提供最有保障性的工资,并充分将其吸纳到党支部中去,为广大青年树立榜样,从而切实把这些年轻人留在村上,一起做有意义的事情。这种骨干型人才,也被称为“职业经理人”。

实践证明,这一用人机制卓有成效,很快便得到了地方的重视与推广。“淳化当地开始为9个村集体向社会公开招聘职业经理人,并通过县财政拨款出工资。”李鹏说。

探索村子发展的“专属”模式:建“好的产业”

离大槐树村电商中心不远处,村里的苹果脆片厂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这是中国银行投资300万重点建设的一个项目,预计一个半月完工。

“增强造血能力,要让大槐树村持久发展。”为了村里的长远发展,李鹏没少操心。

如果说“略显内向的城里娃”是李鹏给村民们的第一印象,那么,“考虑得比较长远”就成了不少人对李鹏的“第二印象”。脆片厂建在哪?怎么申请土地指标?怎么做预算?招商引资引谁?谁来出资金、出多少?跟企业怎么约定分红?……建厂之初的每一个细节,李鹏都仔细考虑过。

其实,在村里产业发展的前期,上门来谈合作的企业不在少数,但走访中,县城马路两旁的闲置废弃厂房时刻在李鹏心底敲响警钟:如何把真正好的企业选出来、把真正合适的产业引进来才是关键,否则,便是对国家资源和当地人力物力的双重浪费。

在苹果脆片厂施工现场,李鹏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该脆片厂每年有6%的分红,相当于一年18万现金,按10年一个周期算,运行10年光分红就180万;然后村民在这里务工十年总收入可达540万,这两项加起来就已经700多万了;还有更关键的是苹果收购,切片的苹果一年收入约300万,十年就能给村民带来3000万的收入。以上这些累计下来,相当于一个苹果脆片厂10年能为大槐树村带来4000万的收入,大概是最初投资的十倍。而且切片苹果还很好地解决了农民售卖时犯愁的中小果问题。”在李鹏看来,从综合效益出发,这才是大槐树村“好的产业”。

乡村振兴留住乡土人才(远山的回响大槐树村来了位)(3)

大槐树村电商团队正在整理打包货源(央广网记者 张伟摄)

提起“什么是好产业”,村民陈晓慧感触颇深。新鲜的羊肚菌一斤能卖50块钱左右,这对之前种过平菇的她来说很有吸引力。就在她决定大量种植的时候,李鹏提出了反对意见。

“承包大棚种羊肚菌对她来说是一场‘豪赌’。”原来,种植羊肚菌收益大,但风险高:春节前后10天是关键期,温度只要差一点就可能完全不出菇,这对农户来说意味着“颗粒无收”。“李书记特意请教了专家后,耐心跟我们解释其中利害,说不能因为种羊肚菌而返贫,真的是站在我们农民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的。”回忆起当时的情况,陈晓慧十分感慨。

风险高怎么办?所谓穷则变、变则通。经过前期认真细致地调研,9月,大槐树村正式引入羊肚菌种植项目,通过与龙头企业合作开展人员交流和培训的方式,不仅降低了农户种植风险,还能帮助农户在提高收入的同时学习相关技术,为后期产业在村里的合作推广打下坚实可信的基础。

谈到不让村民一开始就种羊肚菌这个问题,李鹏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村民没掌握技术,一来就大干很容易搞砸。他们经不起失败,步子稳一点,一步步来才能走得更远,乡村振兴这件事急不得。在这个村这么久了,我必须替我的乡亲们考虑,不能让他们独自扛那么大的风险。”

以村民的身份站在乡亲们的角度考虑问题。显然,李鹏这个新村民早已融入了村庄,成为这里的一员了。

让乡村产业在市场的摸爬滚打中不断发展

大家都说乡村振兴重视产业,但李鹏内心一直坚信,产业发展的核心是要有一个规范的管理模式,这个模式,包含闭环运营、利润分配与人员激励等多个方面。

忙前跑后拉订单的输血式帮扶是不长久的,拥抱社会、市场化运作才能让村集体的发展筑牢根基。

李鹏回忆道,有一次给一个订单发货时,苹果质量被检测出不合格。“我当场就发火了,把所有在场的人都批评了一顿,然后所有货压住不发,重新组织人工打包装货。”李鹏说,“虽然当时我们承受了一定损失,但不这样做大家就没有这种长远发展的意识,必须要让大家有所警惕和重视,产品质量马虎不得。”

带领农民搞产业不容易,发展过程中难免有波折,但一次次的挑战和改变,也让大家深刻认识到市场打磨的重要性。投诉、差评就意味着直接的利益损失,投机心理不可取。采访中李鹏告诉记者:“乡村落后并不代表着产品品质落后,我们要通过过硬的产品质量来让客户信得过,没有过硬的产品一切无从谈起。”

为促进村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李鹏专门对电商利润分配机制进行改革,将年利润平均分为三份,三分之一上交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三分之一留作电商流动资金,三分之一作为村集体电商运营团队激励,有效激发了村集体电商团队干事创业的激情和活力。这项创新管理机制,也得到了省市乡村振兴主管部门的认可,邀请大槐树村在专题培训班上重点推广。

驻村一年多以来,有件事至今让李鹏印象深刻。“去年国庆我申请了休假,没想到回到村上发现村容村貌不及之前了,而且订单发货与产业运转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件事对我的触动特别大,这等以后帮扶力量撤出了,村里产业能否持久健康地发展?”

乡村振兴留住乡土人才(远山的回响大槐树村来了位)(4)

无人机视角下大槐树村的村容村貌(央广网记者 张伟 摄)

因为这件事情,李鹏意识到,定点帮扶最核心的一点就是要改变人的理念。但“改变”二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试了好多种方法,无论是理论宣讲还是面对面谈心,结果都不是很满意。”李鹏这才慢慢意识到,只靠情怀的帮扶是不成立的,让村民真真切切获得收入的同时,依靠源源不断的主观能动性去改变经济状况,才是最实在的。

通过产业带动群众增收之余,如何做好乡村治理,让村民们真正地拥抱社会,这也是李鹏一直考虑的事情。

“我们现在准备立一个新项目,大概投282万建一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计划还原一个旧的地坑院,然后把它打造出10个房间,分别嵌套出各个功能,比如说跟省市农业局对接的技术馆,以后大家在发展产业过程中有任何问题直接过来拍一段视频发过去,就可以在线与专家直接沟通;再比如打造乡村振兴学堂等等,相当于村民就有了文体娱乐以及跟外界交互的平台,这样赚钱的同时还能接触更多外面的新东西,他们的理念也会潜移默化受到影响,与整个社会产生良性互动,乡村发展也就有了进步的源泉……”

一年多的时间在繁忙的工作中悄然流逝,李鹏的乡村振兴梦正逐渐落地生根,用HR的思路给大槐树村注入现代化的管理理念,让这个偏远小村庄焕发活力。未来不远,梦想可期,李鹏也希望有更多新村民来到大槐树村,让这个村更富更美。

总监制:张军 于锋

编审:伍刚

监制:王薇 赵净 张岩

策划:关宇玲 李雪南

记者:张伟 王祎萍

视频拍摄:王祎萍 实习生武静蕾

来源: 央广网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