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成渝铁路发展史(行走成渝铁路㉓8小时体验成渝铁路上的)

成渝铁路发展史(行走成渝铁路㉓8小时体验成渝铁路上的)21日上午9点半,小分队来到内江站,这里距离高铁站内江东站有6公里的距离,车站广场有不少提着大包小包的乘客。他们见证了列车的变迁当天,四川日报全媒体行走成渝铁路采访小分队从内江站出发,乘坐这趟慢火车,用8个小时体验“慢时光”。5611/5612次列车是目前成渝铁路线上唯一运行的客运列车。售票员、供水员……

来源:【四川日报-川观新闻】

川观新闻记者 范芮菱 高杲/文 内江观察 唐广/摄

6月21日下午2时16分,5611/5612次绿皮火车在重庆市永川站交汇。

这对穿越川渝,往返于内江和重庆之间的公益性列车,是目前成渝铁路线上唯一运行的客运列车。全程278公里,单程用时8个小时左右,共停靠27个车站,总票价20.5元,平均下来每个站单价不到1元。

当天,四川日报全媒体行走成渝铁路采访小分队从内江站出发,乘坐这趟慢火车,用8个小时体验“慢时光”。

成渝铁路发展史(行走成渝铁路㉓8小时体验成渝铁路上的)(1)

5611/5612次列车是目前成渝铁路线上唯一运行的客运列车。

售票员、供水员……

他们见证了列车的变迁

21日上午9点半,小分队来到内江站,这里距离高铁站内江东站有6公里的距离,车站广场有不少提着大包小包的乘客。

进入进站口,穿过走廊,就是列车站台。放眼望去,一辆墨绿色的火车格外显眼,车体上印着白底黑字“重庆南—内江”,下面还有一排小字“体验慢火车 寻找慢记忆”,它就是小分队要乘坐的普快5611次列车。

成渝铁路发展史(行走成渝铁路㉓8小时体验成渝铁路上的)(2)

车体上印着白底黑字“重庆南—内江”。

距离发车还有一个小时,列车检车员樊国勇已经换上工作服,从车外检查到车内:“车厢连接处的弹簧和车钩,车内的消防、风扇、车窗,都是检查的重点。”

这套工序他执行了近30年,也见证了这班列车的变迁。

“以前真是火爆,很多周边城市的居民都过来坐,车内人挤人,基本都是满载的。”樊国勇感叹,虽然现在这趟列车的乘客大幅减少,但依旧受到了沿线居民的喜爱,“仍有不少人通过它走亲访友。”

成渝铁路发展史(行走成渝铁路㉓8小时体验成渝铁路上的)(3)

慢火车车头。

一声鸣笛,列车缓缓开行。中午,列车停靠在位于重庆市荣昌县的安富镇站,列车员罗成璋手拿售票机,招呼着新上车的乘客依次购票。“这更像是一个穿梭于川渝之间的‘公交车’,票价根据旅途的远近从2元到20.5元不等,票价已经多年没有变过。”

成渝铁路发展史(行走成渝铁路㉓8小时体验成渝铁路上的)(4)

慢火车上的紫皮座椅和“摇头”风扇。

杨功明时常穿梭于列车之间,他是这辆列车的供水员,这是绿皮火车是一个特别的工种。由于是燃煤车,杨功明需要在茶炉室用锅炉烧水,以供应乘客们饮用。“尤其是夏天,热得遭不住。”但每每听到乘客们的欢声笑语,他又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慢火车走走停停,成为两地之间的便民通道。

做生意、艺术展……

他们赋予列车新的意义

在车上,记者遇到了77岁的乘客田弟春,她的座位下放着一个背篓,里面装着茄子、辣椒、黄瓜等。

成渝铁路发展史(行走成渝铁路㉓8小时体验成渝铁路上的)(5)

田弟春的背篓里装着茄子、辣椒、黄瓜等蔬果。

交谈中得知,田弟春是在内江市椑木镇站上车的。28年前,女儿嫁到重庆市江津区李市镇后,田弟春便每个月都要乘坐慢火车去看她们。除了带着自己种的菜,她还特意带了几瓶重孙最爱喝的饮料。

多年的乘坐经验,让田弟春对列车的时刻表非常熟悉。“李市镇到咯!”还没等列车员通知,田弟春已经收拾包裹,准备下车。这趟车承载着他们一家人的团聚。

下午1时30分,列车抵达双石桥站,李贵福上了车,他的目的地是永川站。他把背篓放下,里面装满了桃子:“那边人多,桃子好卖一些,除开车票,一次能挣个一百多元。”

列车继续向前行驶,进入重庆市永川区何埂镇石笋山村的柏林站,站台上候车的人多了起来。列车员罗成璋告诉记者,这里是一个网红打卡地,不少人都会前往周边的石笋山风景区游玩,体验当地的农家乐。

继续向前,列车驶过朱杨溪站后,长江出现在右手边。此后的行程,几乎都是沿江而行。

下午6时50分,列车抵达终点站重庆南站。“作为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开通后首趟列车的始发地,重庆南站在此期间经历了多次生产运营调整。如今再次成为列车始发站,承担着提升‘慢火车’开行质量的重任,服务沿线人民群众便捷出行,助力乡村振兴。”重庆南站值班站长卓盾表示。

本文来自【四川日报-川观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