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宅炉子的做法(记忆中的乡愁铁匠炉)
老宅炉子的做法(记忆中的乡愁铁匠炉)铁匠炉过去在农村都是自然分布,八村十村就有一个。它们各有特色,有的擅长打制农具:铁锨、撅头、锄头、挖苗勺、鸭子嘴;有的擅长打炊具:菜刀、饭勺、炝锅铲;有的专打家用零碎:镰刀、铁链、扁担钩;还有的专门打马掌和大门上用的大帽钉。支铁匠炉的一般不赶集,而是把铁器成品卖给常赶集的铁器摊主。但他们又经常遇到找上门来的活儿:比如某某农具的齿断了、把折了、尖崴了等,他们都热情地给修好。正因他们给农民生产生活带来方便,所以很受当地群众的欢迎。上世纪五十年代,党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造后,各地的铁匠炉、木匠铺联合起来成立铁木社,逐渐变成了工厂型企业。而散落在农村的铁匠们的烘炉后来也都成了生产队的副业摊点。随着电力和机械的普及,不少村镇的烘炉也安上了鼓风机、空气锤、小型锻压机,代替了拉风箱、抡大锤。随着各种农具工具逐渐被大型企业机械化批量生产,铁匠炉也越来越少。二十年前在城镇某处还可能偶尔
作者 马金江
铁匠炉,又叫铁匠铺,即铁匠用手工打造各种铁器的场所,是一种古老的传统的农民生产生活离不开的行业,也是过去农村七十二行中排在前列的一种手艺。
其实当铁匠即使在旧社会也算不上高大上的职业和手艺。因日夜在烘炉旁,不仅抡大锤、流大汗,尤其在炎热的夏天也要忍受炉火的炙烤,所以被说成是人生三大苦行(打铁、撑船、磨豆腐)之一。
铁匠炉的设备比较简单:两人(师徒)、两锤(大小)、一炉、一砧、一风箱。别看设备简单,手艺技术可不简单。有顺口溜:“烘炉烧铁看火候,大锤跟着小锤走。各种铁器锤下出,钢口全凭‘一哧溜’”。以上说的就是打铁的要领,炉上烧的铁不能过硬也不能过软;锤打起来,小锤点到哪里大锤落在哪里;“一哧溜”是说打完后淬火的声音,成品铁器的钢口软硬全凭淬火技术。
铁匠炉过去在农村都是自然分布,八村十村就有一个。它们各有特色,有的擅长打制农具:铁锨、撅头、锄头、挖苗勺、鸭子嘴;有的擅长打炊具:菜刀、饭勺、炝锅铲;有的专打家用零碎:镰刀、铁链、扁担钩;还有的专门打马掌和大门上用的大帽钉。支铁匠炉的一般不赶集,而是把铁器成品卖给常赶集的铁器摊主。但他们又经常遇到找上门来的活儿:比如某某农具的齿断了、把折了、尖崴了等,他们都热情地给修好。正因他们给农民生产生活带来方便,所以很受当地群众的欢迎。
上世纪五十年代,党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造后,各地的铁匠炉、木匠铺联合起来成立铁木社,逐渐变成了工厂型企业。而散落在农村的铁匠们的烘炉后来也都成了生产队的副业摊点。随着电力和机械的普及,不少村镇的烘炉也安上了鼓风机、空气锤、小型锻压机,代替了拉风箱、抡大锤。随着各种农具工具逐渐被大型企业机械化批量生产,铁匠炉也越来越少。
二十年前在城镇某处还可能偶尔瞥见铁匠炉的身影,而现在它确实离我们已经远去了,成为记忆里的一种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