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单田芳先生的评书(缅怀评书大师单田芳)
介绍单田芳先生的评书(缅怀评书大师单田芳)单老您一路走好! 在我国八九十年代时,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出单老在当时的火热程度,在那个没有网络甚至连电视都没有的时代,单田芳老先生的声音通过电波传遍了大街小巷,陪伴上亿的中国人度过漫漫长夜,给当时从物质匮乏的时代走出来的人们,及时的补充了精神食粮,也更多的丰富了众多人的文娱生活。 而如今我们再也听不到那浑厚而沙哑的嗓音,看不到那饱经风霜沟渠纵横的面庞,先生走了,他带着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书迷的不舍与祝福离开了我们,而对于我们来说,往事历历,那些点滴积累的独家记忆是如此珍贵,那是属于我们内心温暖而私密的部分。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我们来世分解”
很小时候,没有收音机,没有互联网,爷爷的收音机里经常能传出一个沙哑的声音,当时虽然不知讲的何事,但声音很有磁性,耳朵舒服的很,时间长了也耳濡目染的接触到了单田芳老人的评书。
评书,又称说书、讲书,古代称为说话,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口头讲说表演艺术形式,在宋代开始流行。各地的说书人以自己的母语对人说着不同的故事,因此也是方言文化的一部分。中国近代评书已经成为了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刀,是什么样的刀?金丝大环刀。人,是什么样的人?美女爱英雄!”这声音仿佛仍在从天际传来耳边,却是已成绝响。
作为“四大评书表演艺术家”之一的单田芳,1934年出生于辽宁省营口市,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他出身曲艺世家,外祖父王福义是闯关东进沈阳最早的竹板书老艺人;母亲王香桂是三四十年代著名的西河大鼓演员,人称“白丫头”;父亲单永魁是弦师;大伯单永生和三叔单永槐分别是西河大鼓和评书演员。1954年走上评书舞台。1956年加入鞍山市曲艺团任评书演员,1995年创办北京单田芳艺术传播有限责任公司。从艺50年来,已表演录制完成了111部共1.5万余集广播、电视评书作品,其作品涉及题材广泛,既有传统题材,亦有现代题材。1979年,单田芳重返书坛,在鞍山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了第一部评书《隋唐演义》,风行全国大江南北,重播数十次收听率依然不减,几近家喻户晓。
在我国八九十年代时,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出单老在当时的火热程度,在那个没有网络甚至连电视都没有的时代,单田芳老先生的声音通过电波传遍了大街小巷,陪伴上亿的中国人度过漫漫长夜,给当时从物质匮乏的时代走出来的人们,及时的补充了精神食粮,也更多的丰富了众多人的文娱生活。
而如今我们再也听不到那浑厚而沙哑的嗓音,看不到那饱经风霜沟渠纵横的面庞,先生走了,他带着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书迷的不舍与祝福离开了我们,而对于我们来说,往事历历,那些点滴积累的独家记忆是如此珍贵,那是属于我们内心温暖而私密的部分。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我们来世分解”
单老您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