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是最真实的人性(母爱的另一种极致)
母爱是最真实的人性(母爱的另一种极致)1.三块广告牌就像米尔德丽德的宣战口号,开始了小镇上一轮又一轮的“血雨腥风”在威洛比找米尔谈话的过程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其实对于米尔女儿的案子,他已经竭尽所能地做出了他能做的一切,这也是小镇上的所有居民和米尔自己有目共睹的。而且威洛比警长能够博得所有人同情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他得了癌症而且已经时日无多了。当电影中威洛比警长坐在米尔家门前的秋千上带有恳求口吻地对米尔说“我得了癌症,我快要死了。”而米尔却强硬的回复道“这些我都知道,但是这些广告牌也只是在你死之前能起到作用,不是么?”看到这时,本以为找到愤恨出口的我又被生生的堵了回去,一个正直而且将死的老警长,一个丧女而且强势到固执的可怜母亲,到底谁才是我们应该偏袒的一方?导演在所有观众都偏向于同情和怜悯米尔的时候,用一段回忆生生地打断了大家的“同情心泛滥”。毋庸置疑,面对女儿的惨死和“不作为”的警察,米尔值得我们所有人同情,但是她的固执和强势
在美国电影中,有这样一位母亲,她的女儿被人在荒野中强奸后杀害,之后凶手残忍地放火焚尸,七个月之后杀害女儿的凶手依然逍遥法外。“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惨剧发生在了这位无辜的母亲身上,我想大多数导演都会借这样一个可怜的母亲之手,赚足所有观众的眼泪,再加上一个看似“完美的爱与救赎”的结尾。不是说这样有什么不好,但并不是所有的母亲或者说女人都是柔弱的,就像这部电影《三块广告牌》中的母亲米尔德丽德,她是如此的坚强就像一柄利刃,只想不顾一切地亲手手刃那个残害她女儿的凶手。
米尔德丽德所诠释的母爱,是母爱中的另一种极致。女儿的惨死击碎了米尔心中的那个家,她并没有就此倒下开始整日以泪洗面,而是坚强地从废墟中站了起来,并且手中拿着一把锋利的战刃,她宁愿为了女儿与全世界为敌,也不愿忘记心中的愤恨。就像电影中的那三座广告牌,它们就像米尔的墓碑,上面的三个问题就是她的墓志铭,而墓里埋葬的是米尔仅存的温柔和软弱。
1.坚强的米尔德丽德,强势的米尔德丽德,让人充满矛盾的米尔德丽德
电影《三块广告牌》有一个很精明的地方,就是在电影中我们分辨不出明显的善与恶。首先,作为首先我们应该同情的对象,就是片中的母亲米尔德丽德,她的女儿被人奸杀后焚尸荒野,七个月后警察“无所作为”,我们理所应当地会同情这位母亲。但是电影很快打破了我们这种“幻象”,在米尔回忆女儿临死之前二人的对话,我们不难发现,是她不愿意借给女儿她的车让女儿出行,而且两人在分别之时的最后一句话是女儿的“好吧,你不借给我车,那我就走着去!我希望我在荒郊野外被陌生人强奸!”而米尔则恶毒地“诅咒”着女儿“赶紧走吧!我也希望你被人强奸!”
导演在所有观众都偏向于同情和怜悯米尔的时候,用一段回忆生生地打断了大家的“同情心泛滥”。毋庸置疑,面对女儿的惨死和“不作为”的警察,米尔值得我们所有人同情,但是她的固执和强势又让我们瞬间同情不起来了,从另一个角度说,米尔甚至是害死女儿的推手之一。其实这就是导演清楚地传递给观众的一个信息——米尔不是一个需要你同情和怜悯的母亲,她自己已经足够强大到无需你的怜悯。就像她面对警察的“毫无作为”,她没有选择默默等待或者怨天尤人,而是选择主动出击:将通往小镇路边的三只大广告牌租下,并且分别写上“爱女被强奸致死”“凶手至今逍遥法外”“威洛比警长你到底想怎样”的字样,痛斥着以威洛比警长为代表的警察们的不作为。
2.受人尊敬和爱戴的威洛比警长,将死的威洛比警长
面对米尔的三只巨幅广告,郁结在观众心中的愤恨看似被巧妙地引导到了不作为的警察代表——威洛比警长的身上。但是下一秒,观众们呼之欲出的“脏话”又被生生地堵回了嘴里:镇上的居民仿佛商量好了一般,一边倒地选择支持威洛比警长而不是选择支持丧女的米尔。从牙医和神父的口中,我们得知威洛比警长并不像美国电影中那些“坏警察”那样,恰恰相反,威洛比警长是一个尽职尽责,颇受小镇居民爱戴的“好警察”的崇高形象。
在威洛比找米尔谈话的过程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其实对于米尔女儿的案子,他已经竭尽所能地做出了他能做的一切,这也是小镇上的所有居民和米尔自己有目共睹的。而且威洛比警长能够博得所有人同情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他得了癌症而且已经时日无多了。当电影中威洛比警长坐在米尔家门前的秋千上带有恳求口吻地对米尔说“我得了癌症,我快要死了。”而米尔却强硬的回复道“这些我都知道,但是这些广告牌也只是在你死之前能起到作用,不是么?”看到这时,本以为找到愤恨出口的我又被生生的堵了回去,一个正直而且将死的老警长,一个丧女而且强势到固执的可怜母亲,到底谁才是我们应该偏袒的一方?
1.三块广告牌就像米尔德丽德的宣战口号,开始了小镇上一轮又一轮的“血雨腥风”
米尔德丽德的三块广告牌,让她女儿的死在快要被大众遗忘的时候,再一次跃入了小镇所有人的眼帘,米尔德丽德也是借着三块广告牌之口发起了与威洛比警长之间的“战争”,但是这一切都在老警长举枪自杀之时戛然而止了,我们心中善恶的天平也跟随小镇上愤怒的居民一样迅速偏斜到了威洛比一方,但是坚强到“令人发指”的米尔并没有选择让步。甚至是在广告牌被人焚毁之后,愤怒的她同样在深夜焚毁了警察局作为报复。
把威洛比看成自己父亲的迪克森尤为愤怒,他先是痛揍了广告商雷德并且把他扔出了二楼的窗户,因此丢掉了警察的工作,而后放火纵毁了广告牌。原本已经偏向威洛比一方的天平,瞬间因为愚蠢的迪克森又偏回了米尔德丽德的一方。这时,老警长留下来的三封信就像三只万能的砝码,调平了大家心目中善恶的天平,也熄灭了威洛比和米尔心中的怒火。
2.老警长死后留下了三封信,分别给了妻子、米尔德丽德和迪克森
第一封信是老警长威洛比留给妻子的,信中对于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人的爱溢于言表。也正是威洛比对于家人浓厚的爱,让他不忍心看到在自己的病加重之时给家人带来太多的麻烦和痛苦,所以威洛比选择自杀,给家人多留一些美好的回忆是他这个将死之人唯一能做到的事情。这里导演很细心的安排了一个小细节,在威洛比自杀之前,他头上套了一个黑色的头套,头套上贴着一张字条“不要摘下头套,给警察打电话”,即将赴死的威洛比在最后一刻也选择保护自己的家人,在最后一刻也更加让人喜欢上了这个温柔的老警长。
老警长的第二封信给了米尔德丽德,信的开头就对于他没能抓到杀害米尔女儿的凶手表示由衷的道歉,并且老警长也无奈的表示有很多案子到最后都无法侦破。老警长也在信中明确地告知米尔他的死跟米尔的广告牌没有关系。虽然广告牌是一个绝佳的主意,但是他本人对于米尔的广告牌还是有一点耿耿于怀,所以他选择自己掏腰包帮米尔多缴纳了广告牌一个月的租金,以此来戏谑一下米尔同时也勉励一下自己的同事们要努力办理案件。
老警长的最后一封信,给了他的部下迪克森,电影中迪克森半夜来到警局看老警长给他留下的信,正好遇到了想要放火烧警局的米尔。老警长在信中告诫迪克森,不要总是心中充满怨恨,要充满爱,爱能让你更好的思考怎么去破案,而恨只会起到反作用。迪克森一直视老警长威洛比为自己的父亲,看到威洛比绝笔信和信中心心念念地让他放下仇恨,迪克森也最终醒悟了过来。这时导演安插了另一个小细节,就是迪克森在警局燃烧爆炸的时候,选择舍命冲火海保下了米尔女儿的卷宗,而老警长给他写的信被他扔在了熊熊燃烧的警察局里。
老警长威洛比的三封信就像是三只万能的砝码,加在了观众和米尔还有迪克森心中的天平上,挤走了原本的痛恨、固执和偏见。米尔德丽德在看到迪克森从火海中跳出来时,身上带着的是舍命从警局中拿出来的女儿案件卷宗时,内心对于警察办案不理的偏见也已经消失了,而迪克森也从威洛比的信中找到了这么多年内心第一次的平静和解脱。
一个完美的结局,给这个压抑的故事画上了句号毋容置疑的说,《三块广告牌》整部电影讲述了一个比较压抑的故事,故事的唯一反派杀害米尔德丽德女儿的凶手最终也没能落网。在电影的尾声迪克森通过在酒吧中偷听隔壁桌的谈话,认为找到了真凶,并且不顾一切地取得了嫌疑人的DNA,为此挨了一顿胖揍。在做了详细的DNA比对之后,发现那个人并不是杀害米尔女儿的凶手,因为案发的时候他并不在国内。
迪克森在打电话通知米尔的时候,屏幕中的米尔和屏幕后的我们一同快要窒息了,巨大的悲痛仿佛像海浪一样挤压着我们的胸膛,这种悲伤是如此的强烈逼迫着我们寻找一个出口来爆发出来,迪克森和米尔也是一样的。电影的最后,迪克森和米尔决定结伴一同去杀掉那个在酒桌上坦言犯下罪行的美军士兵,米尔也在最后向迪克森坦白是她纵火焚烧了警察局,迪克森也是丝毫不惊讶地说:“我想不到除了你还有谁。”
电影的结局像是一个泄压阀,瞬间排空了观众郁结在心中的怒火。米尔和迪克森会去杀了那个美军士兵么,其实就连他俩都不知道答案,我们更加不可能知道。那他俩会找到真正杀害米尔女儿的凶手么?这点我们也未曾可知。整部《三块广告牌》就像一本书的前半段,真正的故事高潮留给了作为观众的我们去遐想和探索,这个近乎完美的结局,也给了这个压抑的故事画上了一个漂亮的句号。
写在最后纵观整部电影,可以说米尔德丽德并不是一个好母亲,甚至可以说她并不是一个称职的妈妈,她强势、偏执、满嘴脏话,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她是一位十分坚强的母亲,她用她的做法诠释了另一种母爱的极致:她不需要你假惺惺的同情和怜悯,也不会因为悲伤而自暴自弃,她会想尽一切办法只求能抓到残害自己女儿的罪魁祸首。就算是为了自己的女儿与整个世界为敌,她也丝毫不会犹豫和姑息,如果可以,她会亲自化作那柄锋利的匕首,亲自手刃残害她挚爱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