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要播出的谍战剧是什么(用心的密战能打动挑剔的谍战粉吗)
近期要播出的谍战剧是什么(用心的密战能打动挑剔的谍战粉吗)相比之下,延安的暖色调和高饱和度明确地传递着希望与温暖,构建出了人们向往的红色圣地。奢靡敌占区则是将影调处理成不正常的暖色调,明晃晃的灯光带给观众扑面而来的奢靡感。而这一切都是早年谍战电影所难以企及的。实景搭建与特效CG处理再现了上海弄堂的繁华、热闹、拥挤,满满的生活气息与随时可能爆发枪战的危险气氛交织在一起,冷色调与高光比让“孤岛”上海的危险气氛展露无疑.《碟中谍》随便找一段就是阿汤哥在迪拜哈利法塔攀岩,或者是扒飞机,又或者是炸克林姆林宫……敢问,要是给国产年代谍战电影这么大的编故事空间,又怎么会成为荧幕上的“冷门”?特殊年代就应该有特殊年代的样子,将“特殊性”把握好了,影片依旧能够成为精品。在这一方面,《密战》是用心的,它企图在重重限制中寻找可以发挥的地方。空间构建是《密战》的一大亮点。全片共构建了红色延安、“孤岛”上海和奢靡敌占区三个空间。
一部国产年代谍战电影,想要打动口味被谍战剧养刁的观众有多难知道吗?
当在《密战》中看到无数谍战老梗出现的时候,我就知道很难;
当《密战》中各种包袱被猜中的时候,我就知道很难;
当片尾字幕滚动,还总觉得缺点儿什么的时候,我知道这部影片已经做了很多,但是它依旧只是又一部,谍战电影而已。
《碟中谍》随便找一段就是阿汤哥在迪拜哈利法塔攀岩,或者是扒飞机,又或者是炸克林姆林宫……敢问,要是给国产年代谍战电影这么大的编故事空间,又怎么会成为荧幕上的“冷门”?
特殊年代就应该有特殊年代的样子,将“特殊性”把握好了,影片依旧能够成为精品。
在这一方面,《密战》是用心的,它企图在重重限制中寻找可以发挥的地方。空间构建是《密战》的一大亮点。全片共构建了红色延安、“孤岛”上海和奢靡敌占区三个空间。
实景搭建与特效CG处理再现了上海弄堂的繁华、热闹、拥挤,满满的生活气息与随时可能爆发枪战的危险气氛交织在一起,冷色调与高光比让“孤岛”上海的危险气氛展露无疑.
相比之下,延安的暖色调和高饱和度明确地传递着希望与温暖,构建出了人们向往的红色圣地。奢靡敌占区则是将影调处理成不正常的暖色调,明晃晃的灯光带给观众扑面而来的奢靡感。而这一切都是早年谍战电影所难以企及的。
可不得不说,有些元素的加入却破坏了整体的年代特殊性。枪战、跑酷、易容、追车以及最后的开飞机,这部分的拍摄以及表演水准已经完全达到了一部商业动作电影的标准,但是在这里却让该片往“神片”的道路上进了一步。
擅长发报的林翔能组装电台是情理之中,但是能独立易容、身手矫健不输日本特务、枪法精准还能再弄堂里跑酷,主角光环带到这份上有点无话可说。并且虽说那个年代有飞机,但是一个喝醉的老外在上海某仓库驾驶一架简易飞机带着主角出逃,这种设定说出去真的没人信的。
成也节奏败也节奏
《密战》对节奏的把握评分绝对不低。谍战剧到了惊险情节节奏尚且不慢,更不用说整个篇幅只有一个半小时的电影了,《密战》的几处关键情节在节奏处理上张弛有度,成为了牢牢抓住观众注意力的法宝。
大猫牺牲的这一段是片中的高潮之一。他带着重要情报只身前往华懋饭店寻找林翔,与此同时林翔、贺兰芳、岑子默三人也均在饭店中。
四人在同一空间的不同方位,快切镜头构成平行蒙太奇分别展示着焦急寻找同伴的四人。随着枪声响起,一切戛然而止,多人平行的时空在这一信号之下被拉回到同一时空。节奏的变化加上震耳欲聋的枪声,此处的震撼效果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除此之外,该片在许多背景的交代上也毫不拖拉,用极短的几个镜头就将故事圆的完整。
比如为了解释为什么梁栋会救下贺兰芳,就用几个闪回镜头简单交代了他们的过去;再比如秦老板的死,更是全程黑场,仅用声音构建蒙太奇创造想象,完成叙事。
从这些方面看,《密战》绝对是合格的电影作品。
但我认为,成也节奏败也节奏。正是因为篇幅受限,《密战》直到最后都给人一种戛然而止的感觉。
要知道很多观众被《潜伏》吸引,根本不是因为情节,而是因为假夫妻的日常惊险刺激又搞笑;喜欢《白夜追凶》不是因为破案情节有多么精彩,而是因为喜欢看潘粤明在剧中一会儿演哥哥一会儿演弟弟飙戏太过瘾。
同样的道理,《密战》中的假夫妻自始至终都没有什么破绽,顺顺利利将任务完成了,仿佛天生一对。拜托,看夫妻腻歪我真的不如去看一部爱情片。
林翔的伪装身份裁缝、梁栋的公开身份法租界巡捕、岑子默的钢琴家的身份等等,基本都没在片中有充分展开。这些内容若是放到电视剧中并加以着重笔墨,我相信其精彩程度远不止于现在。
当包袱不再成为包袱
《密战》的故事脱胎于1958年的经典红色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当年电影中的经典片段在该片中均有再现,不论是发传单事件还是经典电报内容“同志再见”都在有意无意地致敬经典。
其实根本不必担心这些致敬经典的桥段会不会因此而失去魅力,因为当年的观影群体今天也不会走进影院来观看这部影片。
事实上也是如此,不少观众在观影后也纷纷反馈依旧被这些片段所打动,其中精神内核不论是在半个世纪以前还是今天,都一次又一次激发起观影者的共鸣。
但是即便如此,《密战》还是很难打动口味被谍战剧养刁的观众们。片中的诸多包袱只要一丢下,就很容易被猜中用意。
比如梁栋拿到照片的那一刻,就很容易猜到他为了保护贺兰芳而偷毁照片的行为,因此日本人拿着照片指认时根本没有紧张的情绪;大猫喊着“我回来再试毛衣”时,很容易猜到接下来他的牺牲;林翔叫贺兰芳和岑子默出去而自己独自发报,就很容易猜想接下来的情节是他的暴露……
此类包袱在片中不胜枚举,只要稍微有些谍战剧观影经验的观众都很容易猜到,更何况这部影片的大多受众都可能是被铺天盖地的谍战剧口味养刁了的谍战迷呢。
话到此处,不得不表达一下遗憾之情。结尾的枪战不仅浮夸,还彻底破坏了整部影片的意境,“同志再见”的经典之处在于表达主角在临死前的决心与意志,然而该片留住了表面没留住内核。摩托车、汽车、飞机齐上阵的结尾热热闹闹,可是然后呢?突然发现就没有然后了……
关于总被津津乐道的逻辑漏洞
不知从何时起,质疑电影的逻辑漏洞成为了许多观众的乐趣之一,本片也不例外。微博上随便看看都能看到网友评价该片的漏洞。
没错,电影是存在逻辑漏洞,但是别忘了,电影就是电影,电影是一种在黑暗的密闭环境中沉浸观看的行为,它与电视剧的半抽离观看状态不一样。
正因为电影的观看是沉浸式的,人们才会在短时间内进入电影情节从而自觉地跟随情节发展前进,进而忽略其中的漏洞,被视听震撼所影响。
因此,电影在开头迅速将观众拉入预设的情境就变得尤为重要,无疑,《密战》在这一点上做的不错,所以相信大多数观众在观影中不会在意其中的漏洞,而在走出影院之后才发现故事讲得并不那么严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