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我市开展就业援助暖心活动(中浦院民生观察)

我市开展就业援助暖心活动(中浦院民生观察)优化智能化的人社服务体系。“一网通办”是多元治理主体之间的协同,是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一网通办”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以协同治理的理念推进“互联网 人社服务”,通过数据赋能,资源共享,流程再造,部门协同等构建一体化人社服务平台,打造整体性政府。“指尖上的人社”使得百姓“进一网、能通办”,更高效、便捷地做好人民群众的“店小二”。健全精准化的人社政策体系。加强人社制度创新与制度供给,对于不同人群、不同区域,出台差异化的人社政策,提高制度效能。譬如,对于高校毕业生、海外留学生、就业困难人群等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出台差异化的就业促进政策。再譬如,对于临港、张江等不同区域的产业人才需求,出台差异化的人才落户政策。人社政策精准化的根基源于扎实、持续的调查研究。赵局长在访谈中谈及,要推动在亲身一线体验中深入调查研究,了解人社工作中的难点、堵点和痛点。基于此,不断优化工作流程,建构精准的人社

启航十四五,奋进开新局。2021年5月17日,上海市人社局局长赵永峰做客《2021民生访谈》节目,就今年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重点及十四五期间的发展规划进行访谈。特邀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授何丽君撰写观察文章《促就业、优服务、聚人才:做好人民群众的“店小二”》,全文如下:

人社工作与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人社工作直接关乎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上海人社工作从促就业、优服务、聚人才三个方面切入,用心用情做好人民群众的“店小二”。

一、促就业:健全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促进机制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要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上海始终将稳就业保就业作为服务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政治任务紧抓落实,找准施策着力点。

保市场主体。疫情发生后,上海出台各项政策,帮助企业更好渡过难关。一方面,实施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保费政策,减轻企业负担约1185亿元。到2020年底,共有67.3万户中小微企业、2.7万户个体工商户享受了免征政策;共有0.3万户大型企业、0.7万户社会组织等其他单位享受了减半征收政策。另一方面,落实落细其他社保减负措施。2020年,上海实施了包括继续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费率、推迟调整社保缴费基数3个月、可延长社会保险缴费期、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等一系列减轻企业社保负担的措施。共计减轻企业三项社保负担约100亿元。经过认真测算和总体研判,上海今年将继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费率政策。

稳百姓就业。一方面,大力发展人力资源产业,引导企业运用市场化手段进行人才评价、招募、激励、流动等。另一方面,起草《关于进一步完善本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意见》,完善就业服务机构设置、配足就业服务人员,形成“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服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对于就业困难人员,通过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等推动用人单位招募,通过保安保洁,协管人员等公益岗位招募予以托底安置。今年4月末的数据显示,上海正规就业人数达到1050.78万人,同比增加36.91万人,上海就业形势整体稳中向好。

二、优服务:健全精准化、智能化、人性化的人社工作体系

健全精准化的人社政策体系。加强人社制度创新与制度供给,对于不同人群、不同区域,出台差异化的人社政策,提高制度效能。譬如,对于高校毕业生、海外留学生、就业困难人群等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出台差异化的就业促进政策。再譬如,对于临港、张江等不同区域的产业人才需求,出台差异化的人才落户政策。人社政策精准化的根基源于扎实、持续的调查研究。赵局长在访谈中谈及,要推动在亲身一线体验中深入调查研究,了解人社工作中的难点、堵点和痛点。基于此,不断优化工作流程,建构精准的人社政策体系。

优化智能化的人社服务体系。“一网通办”是多元治理主体之间的协同,是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一网通办”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以协同治理的理念推进“互联网 人社服务”,通过数据赋能,资源共享,流程再造,部门协同等构建一体化人社服务平台,打造整体性政府。“指尖上的人社”使得百姓“进一网、能通办”,更高效、便捷地做好人民群众的“店小二”。

完善人性化的社会保障体系。站稳群众立场,关注群众的生活需求。譬如,提高退休人员养老金。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上海65岁以上的人口比例为16.28%。上海连续28年上调退休人员养老金计发标准,今年人均增加4.5%。再如,如何保障新就业形态从业人群。赵永峰局长谈及,要从包容审慎的原则出发,保障平台企业的发展权益,全力依法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小时工、“网约车”“骑手”“快递”“网络直播”等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如何更好地得以保障,值得不断探索与优化。

三、聚人才:全面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

《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人才”一词被提及111次,明确提出全面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在访谈中,赵永峰局长特别提到海外留学人才与高技能人才两类人才群体。

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离不开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熟悉国际语言的国际化人才的支撑。 “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多样的发展机会,良好的生活保障等,吸引了许多海外留学生来到上海。在由外籍高端专家参与评选的“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十强城市榜单里,上海连续排名榜首。今年,上海出台1号文件《鼓励留学人员来上海工作和创业的若干规定》,试图加快形成具有全球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制度体系,不断提高国际化人才吸引与服务的效能。

高技能人才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队伍的组成部分,是影响中国创新驱动战略实施的重要因素。上海探索建立双身份、双载体、双师资、双评价的中国特色新型学徒制。建立健全技能水平等级评价制度,引入行业协会、龙头企业、职业院校等第三方参与技能水平等级评价之中,将技能水平等级评价与落户政策相衔接。建立层级合理、公平公正、奖励到位的竞赛机制,构建世界技能大赛、国家技能大赛、市级技能大赛、行业企业岗位练兵和技能比武为基础的四级竞赛体系。在全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中,上海代表团取得10枚金牌、10枚银牌,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授予“首届全国技能大赛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通过资助首席技师、成立技能大师工作室,评选表彰“上海市杰出技术能手”和“技术能手”的方式,将高技能人才的科学评价和合理激励有机融合,进而激发技能人才潜能,弘扬工匠精神,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十四五”时期,上海人社还需从促就业、优服务、聚人才三要素切入进一步强化政府保基本责任,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劳动力市场包容性,完善精准有效的人社政策供给,构建常态化援企稳岗帮扶机制,建立新业态从业人员劳动权益保障机制,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人才发展环境,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人社服务需求。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授何丽君

我市开展就业援助暖心活动(中浦院民生观察)(1)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