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施特劳斯月光曲(跨世纪的作曲家)
理查德施特劳斯月光曲(跨世纪的作曲家)1805 年,歌剧《莎乐美》问世,这是一部独幕歌剧,根据爱尔兰作家奥斯卡·王尔德的同名剧改写而成。《莎乐美》的故事取材于《圣经》中的约翰之死,在《圣经》里,莎乐美是一个少女,但在奥斯卡·王尔德创作的诗剧《莎乐美》里,她却被描写成了一个淫荡的女人、一个强悍的以女性之色来引诱男人的典范。《莎乐美》是将《圣经》故事与色情、谋杀、暴力等元素交织为一体的一部作品,尤其是女主角莎乐美的“七层纱之舞”,很伤风雅,有着极度的视角冲击力,一上演便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震动。尤其是在女性身上所表现出的血腥与残酷,使演出后争议不断,带来了评论界的“风暴”,并且曾一度被禁演。这部剧的惊世骇俗虽然在当时引发了强烈的争议,但同时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它使施特劳斯一鸣惊人。当施特劳斯以交响诗闻名于世后,从 1890 年开始,他将创作的重点转向了歌剧方面。在歌剧创作手法上,施特劳斯继承和发展了瓦格纳的乐剧思想,使他早期的歌剧创
理查·施特劳斯(Richard Strauss,1864—1949)
理查·施特劳斯是一位跨世纪的德国作曲家、指挥家与钢琴家,他的巨大声誉主要体现在他的指挥与作曲方面。作为浪漫主义音乐晚期的代表人物,施特劳斯的创作几乎涉及了所有的音乐体裁,而影响和成果最大的当数他的标题性交响曲和歌剧。
施特劳斯出身于一个音乐家庭,父亲是慕尼黑歌剧院著名的圆号手。施特劳斯从小很有音乐天分,4 岁学习钢琴,6 岁开始作曲,8 岁又学习小提琴,10 岁前写出作品《节日进行曲》和《木管小夜曲》,11岁时又跟随宫廷指挥马耶尔学习作曲理论。1882 年,18 岁的施特劳斯进入了慕尼黑大学,并应邀担任了德国迈宁根市乐队的助理指挥,后又任慕尼黑歌剧院副指挥、魏玛宫廷歌剧院指挥以及柏林宫廷歌剧院指挥、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指挥。
理查·施特劳斯
创作上,施特劳斯于 16 岁时写出了第一部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这两部作品于 1881 年在慕尼黑得以演出,而他在 1882 年为管乐创作的《小夜曲》在德累斯顿演奏时,引起了德国指挥家、作曲家汉斯·冯·彪罗的注意,汉斯·冯·彪罗邀请他为迈宁根管弦乐团作曲。
施特劳斯的作曲,最初有着严格的对古典音乐的学习,后来欣赏柏辽兹、李斯特以及瓦格纳的音乐风格,渐渐遵循和转向了晚期浪漫主义风格的创作手法。施特劳斯早期的音乐创作主要在交响诗,从内容上大致分为哲理性和叙事性两类。其中哲理性交响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1896)是其作品中最为著名的一首 ;而叙事性交响诗中以《唐·璜》(1889)和《堂吉诃德》(1897)最有名,这两部作品所取得的成就,使施特劳斯成为那个时期德国最重要的青年作曲家,并成为晚期浪漫主义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当施特劳斯以交响诗闻名于世后,从 1890 年开始,他将创作的重点转向了歌剧方面。在歌剧创作手法上,施特劳斯继承和发展了瓦格纳的乐剧思想,使他早期的歌剧创作带有明显的瓦格纳的影响。他的第一部歌剧《贡特拉姆》完成于 1893 年,作品在魏玛演出,但没有获得成功。第二部歌剧《火荒》完成于 1902 年,创作上已经体现出了他个人的风格,此剧分别在德累斯顿和维也纳两地上演,演出都获得了成功,这一结果对于施特劳斯而言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1805 年,歌剧《莎乐美》问世,这是一部独幕歌剧,根据爱尔兰作家奥斯卡·王尔德的同名剧改写而成。《莎乐美》的故事取材于《圣经》中的约翰之死,在《圣经》里,莎乐美是一个少女,但在奥斯卡·王尔德创作的诗剧《莎乐美》里,她却被描写成了一个淫荡的女人、一个强悍的以女性之色来引诱男人的典范。《莎乐美》是将《圣经》故事与色情、谋杀、暴力等元素交织为一体的一部作品,尤其是女主角莎乐美的“七层纱之舞”,很伤风雅,有着极度的视角冲击力,一上演便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震动。尤其是在女性身上所表现出的血腥与残酷,使演出后争议不断,带来了评论界的“风暴”,并且曾一度被禁演。这部剧的惊世骇俗虽然在当时引发了强烈的争议,但同时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它使施特劳斯一鸣惊人。
歌剧《莎乐美》的创作运用了瓦格纳式的主导动机,但并没有采用传统的歌剧写法,并且采纳了异国情调的和声以及多调性的 手 法。由 于 管 弦 乐 的 配 制 宏大,根据剧情带有着一种强大的迷惑力,加之莎乐美的唱段在特定情境中也表现出了一种诱惑、调情、残忍与暴戾的激情美,有人评价这部歌剧是将人世间感官、性爱、残暴等诸多因素,以直率的表现深入到戏剧核心中的作品,是施特劳斯处于争议中的一部名作。但是,由于《莎乐美》有着高超的音乐表现技巧和生动的戏剧表现力,它成为施特劳斯歌剧作品中的巅峰之作。《莎乐美》于 1905 年 12 月 9 日在德累斯顿宫廷歌剧院演出,后又在欧美等地剧院陆续上演。
1908 年,施特劳斯与奥地利剧作家霍夫曼斯塔尔合作的歌剧《埃勒克特拉》问世,这是一部从头至尾贯穿着神志错乱的恨与仇的独幕歌剧,它比《莎乐美》有着更加外在的表现,曲调强烈,和声表现与戏剧性表现都非常富有特点,其不协和的和声以及强烈的配器效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由于音乐带有着强烈的感官刺激性而再次引起了轰动与争议。然而,《埃勒克特拉》与《莎乐美》却为施特劳斯带来了世界性的声誉。
1910 年,三幕喜歌剧《玫瑰骑士》创作完成,这是施特劳斯与霍夫曼斯塔尔再次合作的一部作品,也是施特劳斯很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对这部作品的写作,施特劳斯体现出了一个重大转折,即回归到了传统、古朴又平易近人的歌剧风格当中,并且以自己的个性脱离了瓦格纳的影响。《玫瑰骑士》是由较多的主导动机串联起来的一部作品,据研究者统计共有 118 个动机。这是一部庞大的喜歌剧作品,需要 27 名歌手,114 名管弦乐演奏者,还有一个合唱团,总谱长达 519 页,演出时长三小时。《玫瑰骑士》使用了大规模的管弦乐配器,其色彩的强调达到了对剧情的完美展现,而非对色彩单纯地追求。
歌剧《玫瑰骑士》表现了 18 世纪中叶前后维也纳贵族生活的一个侧面,描绘了威顿堡公爵夫人玛莎琳和伯爵奥克塔维安私通而引发的一系列滑稽可笑的故事。《玫瑰骑士》的情节发展自然,音乐结构明晰,表现手段丰富,有歌曲、咏叹调、重唱曲、圆舞曲等,音乐富有人情味和幽默感,并借鉴了德国南部的民歌和舞曲的旋律,无论是在抒情性和朗诵性方面都有所创新。
正是由于施特劳斯对《玫瑰骑士》采用了同《莎乐美》和《埃勒克特拉》完全不同的创作手法,使之又一次在评论界引起了不小的争论。有一方认为施特劳斯终于回归到了正常的音乐创作中,从而摆脱了以前的那种不良创作之举;也有人认为施特劳斯已经没有了创作歌剧的招数,更没有了之前创新的精神与因素,只能靠音乐优美的旋律来取悦于观众。无论怎样,《玫瑰骑士》以迷人而充满情趣、生动又易于理解、富于抒情性与诙谐性的特点,以及带有些许莫扎特喜剧风格的轻松和愉快的意味,而受到了人们普遍的赞赏,它是施特劳斯歌剧中上演场次最多的一部作品。《玫瑰骑士》首次演出于 1911 年 1 月 26 日,地点在德累斯顿宫廷歌剧院。
之后,施特劳斯又陆续创作了歌剧《阿里阿德涅在纳克索斯岛》(1912)、《失去影子的女人》(1918)、《插曲》(1923,这是一部自己作词,带有自传性质的歌剧)以及《埃及的海伦》(1927)、《阿拉贝拉》(1932)、《沉默的女人》(1934),独幕歌剧《和平的日子》(1936)、《达芙妮》(1937)、《达奈的爱情》(1940),以及《随想曲》(1941)等。
施特劳斯一生创作有 15 部歌剧,前后风格不太统一,既有追求感官刺激、表现变态情欲、显示出近似于表现主义的音乐风格,也有旋律富于美感、风格柔和的浪漫主义作品。总而言之,施特劳斯的歌剧创作技艺精湛,有着完美的音乐形象,更有着大胆的音乐表现,他的音乐以色彩艳丽、形象生动、手法新颖、配器精美、富于生命力而著称,其音乐创作风格和技法,标志着 19 世纪末,晚期浪漫主义向 20 世纪表现主义音乐的过渡。除此之外,施特劳斯还创作有交响乐、协奏曲、组曲、歌曲,以及芭蕾舞剧和许多室内乐等。
更多视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天秤的艺术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