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简述陕西三原李和墓壁画特色(从陕西三原城隍庙藏十殿阎君图像)

简述陕西三原李和墓壁画特色(从陕西三原城隍庙藏十殿阎君图像)图像沿用经卷画传统,桥成为善、恶分界线,上部严肃整齐,下部凌乱多变,画工从衣着服饰,人物所处动势,所绘场景不同形成对比区分,不仅突显冥府的阴森可怖也强调对信众的道德约束作用。处于桥上中心位置的善男信女是画工详细安排的典型形象,为便利于道士在众多斋醮仪式中重复使用,图像将善男信女绘成老者形象寓意图像为荐拔救亡时使用,劝诫亡人家属要为其抄写经卷避免入冥府受到刑罚。另一幅图下段同绘桥,一衣着整齐红衣男童与身着绿裙女眷取代抱经书女童,刻画的是奈河桥上善男信女及奉经而行的仆从,两处桥的结构相同,都为单跨板式木脚拱桥。其下绘血湖地狱,有铜蛇正从桥下向一群在赤黄色汤里痛苦挣扎的裸身女人口吐信子而来,罪魂在岸上还要经受铁狗的咬噬,边角剑树悬挂数件破衣,显得萧瑟而凄凉。战国时期“T”字形帛画,表现“天上、人间、地下”,经典的三段式构图,寓意将人间与冥府分隔开来,头系红巾表明此画为预修功能,即为在世人祈福保平

引言

明洪武二年新制及三年改制期间,明帝朱元璋颁布诏令,确定城隍庙等级及规模,使这一时期城隍信仰发展至顶峰,其祭祀制度基本沿袭至清代。

简述陕西三原李和墓壁画特色(从陕西三原城隍庙藏十殿阎君图像)(1)

陕西省三原城隍庙大殿外东侧台立有洪武二年“大明诰命”碑一通,碑文上详细记载了“显佑城隍庙”的来历,庙内石牌坊廊两侧壁嵌有十四通建庙记事碑,内有明代学者马理及尚书温纯等人手书碑石,每碑题记记录道会司道官及庙内主持道士姓名,由此奠基了三原城隍庙浓厚的道教信仰氛围。

一、“十殿阎君”图像功能

1、预修功能

下图阎君在屋宇审案,其下台阶有两武将手执法器分左右守护,头上均系红头巾。仅从荐拔救亡功能分析,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在死去尸体旁撒红粉,红色象征着生命,现实中人死后家属会带白头衣守孝而非红色。

战国时期“T”字形帛画,表现“天上、人间、地下”,经典的三段式构图,寓意将人间与冥府分隔开来,头系红巾表明此画为预修功能,即为在世人祈福保平安之用。

简述陕西三原李和墓壁画特色(从陕西三原城隍庙藏十殿阎君图像)(2)

2、荐拔救亡功能

下图画幅下段绘桥,前一童迎幡,寓意引魂开路,穿着整齐的官宦夫妇二人双手作揖以虔诚姿态缓步过桥,一女童怀抱后人为主人抄写经卷紧随其后。

简述陕西三原李和墓壁画特色(从陕西三原城隍庙藏十殿阎君图像)(3)

另一幅图下段同绘桥,一衣着整齐红衣男童与身着绿裙女眷取代抱经书女童,刻画的是奈河桥上善男信女及奉经而行的仆从,两处桥的结构相同,都为单跨板式木脚拱桥。其下绘血湖地狱,有铜蛇正从桥下向一群在赤黄色汤里痛苦挣扎的裸身女人口吐信子而来,罪魂在岸上还要经受铁狗的咬噬,边角剑树悬挂数件破衣,显得萧瑟而凄凉。

简述陕西三原李和墓壁画特色(从陕西三原城隍庙藏十殿阎君图像)(4)

图像沿用经卷画传统,桥成为善、恶分界线,上部严肃整齐,下部凌乱多变,画工从衣着服饰,人物所处动势,所绘场景不同形成对比区分,不仅突显冥府的阴森可怖也强调对信众的道德约束作用。处于桥上中心位置的善男信女是画工详细安排的典型形象,为便利于道士在众多斋醮仪式中重复使用,图像将善男信女绘成老者形象寓意图像为荐拔救亡时使用,劝诫亡人家属要为其抄写经卷避免入冥府受到刑罚。

3、十殿阎君”图像功能区分

太一信仰兴起于南北朝时期,天尊是道教对天神的尊号,“太一”与“太乙”救苦天尊指的是同一位掌管冥府天神。太一救苦天尊道教图像以单人像出现,或出现在卷轴画中,下图题记“冥府“十殿阎君”慈仁真君佑众宁家祈祥保安”三位女信众共同出资请画工所绘,目的是保佑全家平安,体现预修功能,从图像上看,守护冥界之首的慈仁真君即太一救苦天尊,画幅以单人主像侧立二神形式出现,太一救苦天尊座九头狮子背上,九色莲花做鞍,左手持杯,右手持杨柳,身后绘头光和身光,主尊占据大部分位置,双手持芴的救苦真人和大惠真人立于两侧。

简述陕西三原李和墓壁画特色(从陕西三原城隍庙藏十殿阎君图像)(5)

相比较而言,同绘太一救苦天尊主像图因具有荐拔亡魂功能,所绘内容相异,头顶上方装饰五彩舆盖,端坐于莲花宝座之上,九头狮子座前守护,头光和身光均饰火焰,其腰间配饰骷髅头首,龙骨为身并以圆形花纹装饰,底部以龙爪为配,模仿佛教密宗中的神佛造像装饰,佩戴此物一方面象征世事无常,另一方面象征战胜恶魔和死亡。同样是描绘主尊太一救苦天尊两胁侍的构图,图像中的舆盖、配饰中的骷髅,均蕴含荐拔亡魂寓意。

简述陕西三原李和墓壁画特色(从陕西三原城隍庙藏十殿阎君图像)(6)

“十殿阎君”系列图像中,也可通过天尊不同身份判断其图像功能。太一救苦天尊的形象更多次出现在下图中,或自左上角足踏祥云作揖而至或右上角足踏祥云以左手捧杯,右手持杨柳的经典形象示众或坐莲携样云来“普渡”冥界,突出图像预修功能,通过不同人物惟妙惟肖的行为动作反映天尊人物至高地位。

简述陕西三原李和墓壁画特色(从陕西三原城隍庙藏十殿阎君图像)(7)

下图中天尊以正一道士形象出现在鬼门关前,其左手持杯,右手撒甘露水,正“救度”鬼魂,突出其可化为“十方救苦天尊”的职能,因其可掌握三界救苦之事,在冥府中化为十殿冥王慈仁真君成为度亡斋醮重要组成人物,即在三原城隍庙道教图像中不断出现。

作为天神系统中“六御”之一,道教的教化功能赋予统领“十殿阎君”中的慈仁真君,成为冥府的主宰与信仰,承担着护佑众生的职责,在庙内所有的道教神像图案均强调他冥界救赎的神格。

简述陕西三原李和墓壁画特色(从陕西三原城隍庙藏十殿阎君图像)(8)

二、艺术特征与特点

1、人物造型与等级观

“十殿阎君”图像主体人物形象具有程式化特点,依据冥府等级塑造服饰及手持,直观表现人物身份而具有较强指向性;群像描绘人物景物,内容虽多却杂而不乱,人物功能表现清晰,造型刻画与冥府中权力大小有着直接关系。

每殿阎君是权力的中心,除着重肖像刻画外,在服饰、人物仪态上按照人间帝王描绘,袍袖图案纹样,繁复精致,着意刻画其高大威严形象,直观突出统领地位,在世俗社会背景下建立起道统观念、君权意识。整体来看,阎君形象是等级秩序与表达权力的图画象征,相比较其周围的执屏或捧物侍女,文武官吏刻画相对简单。

同一造型人物,通过其他人的状态对比来进行等级观念的表达,如审案过程中罪魂的恭敬态度这一行为动作与阎君的威严,施刑场面的残酷血腥、罪魂的痛苦、恐惧与阎君的平静形成对比,这种动静对比的组合便利于民间画工的创作,信众的付费买走图像版权,自然对画的要求提高,通过动静对比的冲击力丰富绘画形式,增强图绘趣味性。

简述陕西三原李和墓壁画特色(从陕西三原城隍庙藏十殿阎君图像)(9)

相比较阎君集合图式内容,审判集合图式也蕴含等级变化,卷轴中最初鬼吏衣物简陋仅蔽体即可,至后卷轴绘制内容,鬼吏如人间官吏似穿官服、戴官帽,其服饰上“权力”的上升,寓意着图像内容的变化与创新,趋向等级方面的表达。

这种在人物造型上的转变,表现十殿阎君最初作为神道设教政治功用的初衷,因其作为劝善类宗教画,主题与功用通过图像直接传达给信众,教化功能需要等级观念约束。

2、线描技法与运动感

虽清代三原人李锡龄《惜阴轩丛书》整理《六如画谱》内容,提及笔法,古画道释人物,近不及古。但画面内容从技法上看,画工本身是虔诚的佛或道教徒,用笔用线讲究三矾九染,眉目须发用工笔画法,衣纹、树石用意笔.

人物先以淡墨敷色后以书法笔意入画,用线写型,其眼睛、头发轮廓等以简劲流畅的线描刻画,人物衣纹运用钉头鼠尾描,落笔处如铁钉之头,似有小钩;起笔与收笔之间顿挫有致,细幼中见骨力婉转圆润、疏密得当、虚实结合,而对阎君衣褶描绘更是精彩,笔雄墨厚颇具有吴带当风的气势,强调用线的“运动感”,多一笔拖出,突出人物气势,形体动态自然。

简述陕西三原李和墓壁画特色(从陕西三原城隍庙藏十殿阎君图像)(10)

其余人物面貌、衣冠等用线可看到中国传统十八描中的高古游丝描、柳叶描、行云流水描等等画法。考虑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画工着重刻画头部,因画手有难度,一部分卷轴画并不对手进行描绘。罪魂由于其人物特点,从整体上来看刻画较粗,多使用短条子皴,塑造不稳定感受。

3、色彩构图与多元化

三原城隍庙内道教图像采用工笔重彩勾填法,着色采用推金沥粉的传统方法,突出青、灰、兰、绿以渲染等级气氛,选用矿物质颜料,用色饱满,至今颜色鲜艳、清晰

人物面部肤色产生不同的质感,多以“三白”赋色,即额头、鼻梁、下巴三处留白,突出人物的立体感。除屏风外,卷轴常以山水装饰审案桌,画风具有明代浙派山水绘画特色

建筑屋宇的设计与现实中亭台楼阁一致,除做装饰之用,也将建筑内、外分隔开,使冥府酷刑与阎君审案场景和谐统一。色彩上,阎君所着红衣,身后侍女、判官所着蓝、紫衣,画工巧妙运用人物服饰色彩拉开视觉空间前后差异。

空间营造上,两个集合图式为组合的“十殿阎君”图像,着重表现在一轴中不同阎君审判内容的空间处理上,采用中国画传统的散点式构图,具有可观可游的特点

一轴画分割为多个小集合图式,几位阎君并置一轴,并不严格按照十殿顺序进行刻画,与道士举行宗教仪式场地差异有关,也与卷轴是否方便携带有关,画工在构图上做简化处理,因考虑其形式与意义的转化需求,画工对冥府“十殿阎君”审判场景的刻画,着意夸大人物大小,突出形象,各图像元素相互组成完整的空间叙事体系。

简述陕西三原李和墓壁画特色(从陕西三原城隍庙藏十殿阎君图像)(11)

从构图上来看,以阎君为坐像的集合构成金字塔构图,即以阎君坐像为顶点,其仕女、文武官吏分侍左右两侧,正立的三角图形具有视觉上稳定特点,在空间中也同样具有秩序效果,是多元一体的权力表达。而前有审判桌坐像阎君则常以手执笔,其高点与审判桌两端形成三角形,视觉上也构成稳定感。

紧凑的构图,仅以云层与地面或栏杆作为背景环境,主以分割冥府众阎君之间界限,画面为放大图像内容,通过形象语言拉近观者与画面距离,整体无留白,装饰性强,描绘众多复杂与变化的人物角色、情节内容,通过几个关键场景突出主体人物。

由于散点透视缺乏相对固定的视点,画工将集合组成时按照左右、转换移动的方式,使画面不受自然空间的限制。同一时间,不同殿阎君进行审判,其刑罚各不相同,而画面屏风两端则利用视错觉现象将画中空间分割为左右两个独立内容的分割线,进行情节刻画,也是观者动态转换的关键,以其上下为界区分进行下一部分内容的观看。

总结

艺术与宗教都是意识形态的具体存在形式之一,利用图像本身具有直观性特点,画工以故事型卷轴画形式,提供给不识字普通信众极大便利,因此形式上的远近关系、构图合理性次之。

简述陕西三原李和墓壁画特色(从陕西三原城隍庙藏十殿阎君图像)(12)

线条技法上较前代更加成熟,不断趋向中国传统写意画法特点,画法敷色上多有创新,着重突出人物形象,以人间帝王、官府、官员、普通百姓的真实形象为创作原型加以想象而创造出另一幽冥空间,这类宗教图像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作者联系,如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责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