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十大名句(道德经中的经典名句)
道德经 十大名句(道德经中的经典名句)兵者不祥,天下苍生万物同恶,有道者不处。三界中有四大,而君王居于其中第一作用于天下的大。只有人王有道法于地德厚载,再同地法于天清明公正,再同天法于道清静无为,再同道法于一切自自然然。守中就是去彼取此,学此知此用此,老子讲《道德经》的目的是想使人人都能明了生命的真谛,获得身心彻底解放,守中即是老子赐予众生的解脱之法,整个人类文化,八万四千法门,凡是益人解脱的都不离这个原理原则,都是对老子守中的浅深不同见解说。上德无为之善如若水的品行。这应该是《道德经》中最为人所熟知、流传最广的一句话了。「功成身退,天之道」,功高震主者身危,纵观历史,凡能功成身退者自能保全其身,不能功成身退者都难免会给自己招来灾祸,从中可知老子的睿智和天道规律的不可抗拒。老子骑青牛隐西关去即是退身出尘。
经典都是超越时空的,是古圣先贤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道德经》中的这些经典名句,每句都值得收藏。
《道德经》雕塑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道德经》中的首章首句,历来为所有《道德经》的研学者所重视,可视为《道德经》中最经典的一句话。如果我们把这句话参透了,就会知道什么是道了。
玄之又玄。这是一句很能触碰人心灵的语言,让人深深的回味,「玄之又玄」即舍之又舍、否之又否,这是老子告知人回归大道的原则、方法和途径。历史上的魏晋玄学就是因此而来。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守中就是去彼取此,学此知此用此,老子讲《道德经》的目的是想使人人都能明了生命的真谛,获得身心彻底解放,守中即是老子赐予众生的解脱之法,整个人类文化,八万四千法门,凡是益人解脱的都不离这个原理原则,都是对老子守中的浅深不同见解说。
上善若水。上德无为之善如若水的品行。这应该是《道德经》中最为人所熟知、流传最广的一句话了。
功成身退。「功成身退,天之道」,功高震主者身危,纵观历史,凡能功成身退者自能保全其身,不能功成身退者都难免会给自己招来灾祸,从中可知老子的睿智和天道规律的不可抗拒。老子骑青牛隐西关去即是退身出尘。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三界中有四大,而君王居于其中第一作用于天下的大。只有人王有道法于地德厚载,再同地法于天清明公正,再同天法于道清静无为,再同道法于一切自自然然。
兵者不祥之器。兵者不祥,天下苍生万物同恶,有道者不处。
柔弱胜刚强。水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
上善若水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句话讲明了天下万物和有无三者之间的关系,本体与宇宙万象,能生之母与被生之子,生灭之妄象与不生不灭之恒常,当我们明白了这些之后,自然就会在彼和此之间学会取舍。
上士闻道,勤而习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不同根器的人闻道会有不同的态度和反应。根器最好的人能够勤而行之,这样的人自然也会很容易证入道的真实境界,自古以来都是“求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凤毛麟角”,这部分人就属于是凤毛麟角里面的;中等根器的人闻道后会「若存若亡」,时信时不信,时进时退,有很多障碍;下根人闻道,会大肆嘲笑,大肆毁谤,认为这完全是天方夜谭,完全不可信,如果不是这样,那么这个道也就不足以为道了。
大音希声。大音达义无以声。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一无极,一生二众妙门,二生三太极,三复生万物。中国道文化是宇宙观层面的文化,它其小无内、其大无外,无所不包,应有尽有,完整阐明了宇宙万物的由来和所归,是整个人类文化无上的真理说。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学道跟世间做学问的目标不一样,因此方法也就不相同。世间学问,我们只有学的越多,才能懂得越多,它是一个不断去增加我们知识、见识的过程;学道,是要我们放下,清除染识,它要求的是学于不学、知于不知,不知才是真知,不知才能无所不在。这两者,一个是在事象上去求知,一个是追求彻底了然整个宇宙万物的真实象。
治大国若烹小鲜。道文化可具体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治国、军事、人生、事业、中医、教育、美学、文艺等等,无不可以是道文化的实际应用,明道者可以「治大国若烹小鲜」,曲尽规律运用之奥,所以《道德经》才引起历史上很多帝王的重视和研究。
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大道废,有仁义」,他主张要三绝三弃,人类社会是「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欲生道废,仁去讲义,礼去论智,信废行诈,争而斗之,斗而战之,这是一个坠变的过程,仁、义、礼为下德,下德无德,同时老子还指出,「正言若反」,虽然他讲的是事实,但却未必有多少人能听能信,于是他只留五千文字运五千,洒洒西关去,一切都任择、任归、任自返。
老君山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此处所讲的细和易就是向道问奥,于根源处求解,孔子为什么能够成为将道德实用于社会的大成者?半部《论语》就可以治天下?孙子为什么能够尽窥军事战争之奥妙?范蠡为什么能够三散三聚而为后世经商之楷模?这些都是于细易处去作为的结果,也都是在传承运用老子之思想。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行程都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所以我们不仅要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还要能从实际从易从细做起。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故为百谷王。大海把自己的位置放的最低,所以它的容量才最大,我们做人也是要学善在处下之德,这样才能够更接近于道性。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这里讲的就是著名的老子三宝,曾经在一个《道德经》读书会的活动中,一位女老师说她把老子三宝作为她们家的家规了,而且家里各种问题也都处理的特别好。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天律的法网弥漫无处不及,虽若疏空无存,但却点滴丝毫无一可漏。所以做人千万不可以作恶,作恶者天必律之。
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这是天道自动调谐平衡律的体现,但在现实中,人之道却总是恰恰相反,人之道是损不足以奉有余,这就如同现在的国际局势,结果就是欺人者再强大最终也注定会败亡,只有有道者能效仿天道奉事天下。
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能像水洗脏物自污般的接受国政的错耻,才能称得上是社稷的主持之德;能像水救滋万物承起国政国境不祥,就是自己的责任,就是自己造成的,才是真君天子有道在天下。
老子像
小国寡民。「小国寡民」,是区小人少的自然生活定居形式,而非分裂之国、独立之国。
小国寡民是老子心目中最为理想的社会形态,天下无事,清静自然,这的确是一幅最美好的画卷。
邻国相望,鸡犬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那么小国寡民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就是这里所讲的,其名曰国却小的邻国可以相望看到,鸡犬的叫声可以相互听到,但其国之民安定的至到老死,也不相来往,更不用说相争了。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善处者不与争辩,争辩者并不是善,并不在大善的虚中。道佛容禅不容辩,辩也是争,真不是争出来,而是自然本存,不能用本与象辩清与浊较。
古德教我们“闻谤不辩”,世间自有公道,何必辩白,这是一个仁人君子的胸怀。“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凡事一笑了之,让时间去澄清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