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与介子推历史(关于介子推和晋文公重耳的冷知识)
清明节与介子推历史(关于介子推和晋文公重耳的冷知识)如果单说这个起源的故事,可以说是彻头彻尾的悲剧故事。等火熄灭后,他们发现介子推和他的老母亲死在了一棵老柳树下,自己留下了一封血书,上面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晋文公悲痛万分,随后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登山祭祀,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将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这就是寒食节与清明节的由来。一、关于清明的起源清明节的起源和两个人相关,一个是介子推,一个是晋文公。清明节大概始于周代,距今已经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介子推割股充饥救了重耳一命,然而十九年后重耳当上了晋文公封赏当年跟随他的人却唯独忘了介子推。之后介子推背着老母进入了绵山隐居,晋文公听说后非常后悔,就去绵山想把介子推找出来报答他,但绵山很大根本无法寻找,手下人献计三面烧山逼介子推出来,但最终介子推也没有出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是大家最为耳熟能详的清明诗句。清明,本来就是中古古老的祭奠节日。大家在这天走出家门,来到墓地,祭奠先祖。
这是一个很矛盾的节日。
它本该是肃穆的,庄重的。古人在清明的前一天,正是寒食节,都是不吃热食的。然而,发展至今,清明有成了人们春游踏青的节日。春日暖阳,春光乍现,莺飞草长,万物吐故纳新,一切生机勃勃。
这或许也是人生的两面性。有欣欣向荣,不断的前进,又有时光荏苒,戛然而止的生命,一切,都在周而复始。
一、关于清明的起源
清明节的起源和两个人相关,一个是介子推,一个是晋文公。
清明节大概始于周代,距今已经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介子推割股充饥救了重耳一命,然而十九年后重耳当上了晋文公封赏当年跟随他的人却唯独忘了介子推。之后介子推背着老母进入了绵山隐居,晋文公听说后非常后悔,就去绵山想把介子推找出来报答他,但绵山很大根本无法寻找,手下人献计三面烧山逼介子推出来,但最终介子推也没有出来。
等火熄灭后,他们发现介子推和他的老母亲死在了一棵老柳树下,自己留下了一封血书,上面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晋文公悲痛万分,随后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登山祭祀,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将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这就是寒食节与清明节的由来。
如果单说这个起源的故事,可以说是彻头彻尾的悲剧故事。
介子推作为和晋文公出生入死的忠臣,在危难时刻宁愿自己割肉煮给主公吃,最终却没有获得一官半职。不仅如此,他隐居后,还被前来寻找的晋文公活活烧死了。应该来说,不仅可悲,还十分可气。大家都会觉得介子推不值得。
那么,历史上到底是否真的出现过这个事情呢?
二、割肉喂君&放火烧山
其实,如果考究历史,就很容易知道,无论是割肉喂君还是放火烧山,都无可靠的依据。
《左传》最早记载介子推。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地名)为之田。...”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介子推是晋文公的谋士不假,陪着晋文公出生入死不假。在晋文公大成之后,介子推认为晋文公能做晋君是天意,如果向晋君邀功请赏是与上天争功,是不义的盗贼。介子推耻于这么做,于是他带母亲隐居到山中,一直到老死。晋文公也没有找到介子推。
因此,在正规的史记中,是没有介子推割肉和被烧死的。
但是,《晋史乘》中有记载介子推被烧死。“文公待之不肯出,求之不能得,以谓焚山宜出,及焚山,遂不出而焚死。”而在《庄子•盗跖》中,有记载介子推割肉的事情“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但是,这两本书都不算正规的史记。
那么,最正规的《史记》又是如何记载介子推的呢?《史记》说“(晋文公)使人召之(介子推),则亡。遂求所在,闻其入绵上山中,於是文公环绵上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曰介山…”介子推不愿意接受晋文公的厚赏,于是在绵山隐居,晋文公就将绵山封给了介子推。
对于流传而言,当然是越稀奇越能广泛宣传,因此,民间最流通的版本就是介子推割肉以及被烧死。
无论哪一个版本,对介子推其人的评定都是相当一致的。
他是一个聪明有才华,有情有义的谋臣。
三、重耳其人
前段时间闪亮登场的《重耳传》亮瞎了我的眼睛,无法直视男主的颜值,因此也没有能看。原谅颜狗的我啊。但是重耳这个人,却是春秋时期大名鼎鼎的人物。
重耳,就是后来的晋文公。
他是晋国的二公子,更应该和自己的弟弟,成为哥哥的左膀右臂,可惜应该承袭帝位的哥哥死了,而自己和弟弟反目,弟弟不放过他,弟弟的儿子也不放过他。他受迫害离开晋国,游历诸侯。漂泊19年后终复国。
复国不过短短十年,就成为一方霸主。对内,拔擢贤能,晋国大治;对外,联秦合齐,保宋制郑,尊王攘楚,开创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
晋文公,只所谓有个“文”字,就在于他懂得举贤任能,有才略。
晋文公流浪了19年,身边却一直有一堆的谋士愿意跟随。如果不是看人准,懂人心,又如何能够留住人,又如何能够东山再起呢。
但孔子对晋文公的评价却并不高。孔子说“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意思是,晋文公是一个“狡诈不正直的人。”
其实想一想都知道,晋文公又怎么可能是一个无心机善良的人呢?
哪怕他是,经过了19年的磨难,19年的风餐露宿,他也早已经是有城府的人了。将晋文公这样个人,和毫不费劲就继承王位的齐桓公相比,齐桓公就如同幼稚的孩儿了。
晋文公大器晚成,六十多岁才回到晋国成为主君。但是在这19年间,他游历了狄国、卫国、齐国、曹国、宋国、郑国、楚国、秦国等多个国家,对于天下事,他了然于胸,所以,他才能够在很短时间内,就将晋国推上了称霸一方的地位上。
回顾晋文公的成长。他少年时期的好学不倦,谦逊有礼,才17岁就结交了五位贤士,而这五位贤士也一直追随于他。他年纪轻轻就有良好的口碑,不少文人都慕名前来追随他。
重耳的流亡过程中,路过五鹿遭受农民的讥讽,让他的三观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突然发现自己不再是晋国的公子,连农民都看不起自己,而自己以往享有的特权也被践踏。
在曹国,重耳被被一群毫无素养的人偷看自己洗澡,他感到了奇耻大辱。
本来他待在狄国12年,已经娶妻生子,自己也年过半百,他不想折腾了。但是他弟弟的儿子不放过他,四处追杀他,而在追杀中,他又多次受辱碰壁,更加激发起了他要夺权的欲望。
所以,重耳是一个两面性的人。他不纯粹是枭雄,也不纯粹是政治小白。
四、政治视角
关于清明的来历,介子推和重耳的故事中,割肉或烧山可以说是无稽之谈。现代人只乐于享受清明的那一天假。
但是如果从政治视角来看,这个割肉烧山故事可玩味的地方就很多了。
首先,介子推好不容易辅佐成功了重耳,为什么他不愿意接受晋文公的册封?
历史上大部分的版本,都说介子推是不愿意接受晋文公的赏赐。
可介子推为什么不愿意呢?
重耳即将回国登基,但是他的舅舅狐偃却要离开他。
和其他的谋士不一样,狐偃是从重耳17岁就已经跟随他了。为什么在要胜利的时候,却要离开重耳呢?
用狐偃的话来说,他跟随重耳太久太久了,犯了很多错误,他怕一旦重耳登基,会找他算账。这个时候,介子推站了出来。他认为重耳能够登基,是因为他是天生的君王,而谋臣不应该要求高官厚禄。介子推自愿放弃,从而隐居。
那狐偃呢?他没有放弃他应得的,而是成了重耳的第一大臣。可介子推的这一闹,这一隐退,却给重耳争取到了很大的话语空间。
世人都觉得重耳是靠着大家的扶持起来的,而介子推却告诉世人,这是重耳应得的。打消了那些希望依靠重耳而获厚利的人的期望,也给了世人一个说法。介子推的隐退,给了晋文公一个台阶,是他掌握政治实权后,最急需要的。他要他的人留在身边,但是他又要开始警惕他的人。
介子推隐退了,重耳为何要去找介子推呢?
试想一下,一个跟随你十多年的人,只是因为自己拒绝了,你就默认了,那么你作为帝王,是不是也太无情了?所以,介子推隐退后,重耳必定要去寻回他,不然世人就会觉得你晋文公无情无义。
但是,如果介子推被找到了呢?他肯定会获得比之前更高的声望,对他的册封,甚至比他隐退之前还要高。所以,从政治角度来说,介子推就不可能被晋文公找到,找到了,反而麻烦了。
而晋文公一把大火烧了绵山,本意是好的,却把介子推给烧死了。对于晋文公的跟随者来说,这是一种赤裸裸的警示。而晋文公将绵山封给了介子推,又给了一个很好的交代。
怎么算都是晋文公赢了。
没想到清明节背后,还有这么一故事。换一个视角来看,确实有很多不一样的感受。
当然,春秋时期本来就发生了很多匪夷所思的故事。而晋文公的结局也并不好,甚至被认为是活埋了。这也是后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