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乡愁昌乐县东南庄村(留住乡愁557昌乐县洛村)
留住乡愁昌乐县东南庄村(留住乡愁557昌乐县洛村)洛村二级扬水站洛村洛村现有古楼一座,坐北朝南,三间两层,高约九米,长十米,宽约六米,砖瓦木石结构。该楼于清朝乾隆年间由王汝涵所建,距今已有二百三十余年。清光绪年间该楼由洛村大地主王贵锳所有,解放后归集体所有,一九五二年始,由洛村完小用作教室,直到1980年学校搬迁后,闲置至今,该楼体主体完好。见《王氏族谱》与碑记。百年老字号《益生堂》药铺,始创于清光绪三四十年,由洛村王在孝先生创办,益生堂以普益众生,仁心济世为宗旨,对医术精益求精,悬壶乡里,济世救人。其精湛医术名噪一时,蜚声乡里。当年山东省主席韩复榘,国民党抗日名将王耀武、八路军鲁东游击队八支队司令员马保三等都曾慕名请在孝老先生把脉诊病。益生堂现已传至四代,现在该堂设在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诊疗中心国医堂内,兴盛营业。洛村
洛村 ,地处昌乐县最南端,与临朐县交界,在高崖水库库区管理委员会南4.3公里 北邻前河野村,西邻大亓村,南边和东边与建新村、东前河野村隔河相望,汶河从西向东又转向北绕村而过。土地肥沃,平原水洼,丘陵沟壑并存,林木繁茂,自然环境极佳。村南南沟有楼台子遗址,又名凤凰台,曾有孔雀在此繁衍生息.。村西曾有石庙一座,由整块石头雕刻而成,可容纳七八个人避雨纳凉,后来在文革时期被炸毁。现存“石庙子”为村民后来用水泥建造。据《临朐县志》1991年版记载,该村于元末明初建村,传说曾有凤凰在此降落,故名落村,后演化为洛村。一九四0年以前,洛村处于沂水至潍县大道的必经之处,南经汶河口、小关、大关、穆陵关直通沂水;北经白塔、高崖直达潍县。彼时洛村东门外有多家酒店、旅店等异常繁华。大道上车马、行人络绎不绝,当时洛村在十里八乡影响极广。后因潍蒋公路建成通车和高崖水库修建,洛村交通要道的地理位置逐渐丧失。
解放后 本村属临朐县蒋峪区洛村乡,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 属白塔人民公社管理,1996年7月划为昌乐县白塔镇管理,后改为昌乐县高崖库区管委会管理。下设6个村民小组,为农村居民点,有房屋735幢,全村678户,人口2345人,男1100人,女1245人,均系汉族,主要姓王、吕、张、宗、刘等。村庄总面积3.86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占3.56平方千米,村落占地面积0.3平方千米,村庄主街南北走向,为水泥硬化路面,聚落成带状分布 。该村水利条件良好,现有机井20眼,主要经济来源于农业,农作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经济作物有芋头、地瓜、花生等。1996年区划昌乐县后, 大力发展大棚西瓜种植和奶牛养殖,提高了农民收入,现在有奶牛合作社一处。
洛村先民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解放前受条件限制,村民教育主要依靠私塾,教学“四书”“五经”。1950年洛村设有完全小学一处,招收四里八乡学生前来就读。到1968年洛村设立初中开始招收初一新生,1976年初中带帽设高中,招收高一新生,至1979年7月洛村高中班停办。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加,1977年洛村大队筹资在村西新建初中一处,主要招收本村学生。至1982年洛村初中撤并至河野初中。初中改做小学,小学学生最高峰时近400人。2008年受到加拿大华侨于景茂捐助,洛村提供土地10余亩,镇政府集资在洛村村北新建景茂小学,招收洛村,前河野、后河野及河东片区10余村学生。
明万历年间王居易曾著《东镇沂山志》(见《临朐县志》)。洛村《王氏族谱》记载,王居易,字行素,号宗吾,明万历年间,以贡为直隶永年县丞,万历十四年辑《东镇沂山志》,并梓其成书,西安知府品三才为其作序,推官张守乾为跋涉,称其凝然镇静殆山之体。
洛村现有古楼一座,坐北朝南,三间两层,高约九米,长十米,宽约六米,砖瓦木石结构。该楼于清朝乾隆年间由王汝涵所建,距今已有二百三十余年。清光绪年间该楼由洛村大地主王贵锳所有,解放后归集体所有,一九五二年始,由洛村完小用作教室,直到1980年学校搬迁后,闲置至今,该楼体主体完好。见《王氏族谱》与碑记。
百年老字号《益生堂》药铺,始创于清光绪三四十年,由洛村王在孝先生创办,益生堂以普益众生,仁心济世为宗旨,对医术精益求精,悬壶乡里,济世救人。其精湛医术名噪一时,蜚声乡里。当年山东省主席韩复榘,国民党抗日名将王耀武、八路军鲁东游击队八支队司令员马保三等都曾慕名请在孝老先生把脉诊病。益生堂现已传至四代,现在该堂设在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诊疗中心国医堂内,兴盛营业。
洛村
洛村
洛村二级扬水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