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头嵌入岩石未解之谜(教师打扫老宅天花板)
木头嵌入岩石未解之谜(教师打扫老宅天花板)张大仁在后来接受采访的时候回忆到:他们刚住进来的时候,就感觉到这座房子里面有些蹊跷。家中原本放置好的物品,经常会无缘无故地消失,而且会听到异响。而他本人在晚上睡觉的时候,经常会梦到一群身着清朝服饰的小人。不过相信科学的张大仁,对此并没有太当回事。▲南京瞻园路旧址011982年11月18日,新华社发布的一条报道,瞬间轰动了国内史学界和新闻界:太平天国领袖人物洪秀全使用的“旨准”木印玺重新现世。1864年,天平天国当时的首都“天京”被清军攻破,洪秀全府邸里面所有财物全部被清军收缴,作为战利品运往北京。次年,有消息称洪秀全的金玺被盗,且已被融成了金条,不复寻在。而他当“皇帝”时使用的玉玺,现在保存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不过关于这枚玉玺的真伪,目前考古界内尚且存在争议。而这枚木印玺是在南京瞻园路173号,也就是一座清代建筑中发现的。这座清代建筑,还完好地保持着原来的结构。新中国解放以后,这座建筑物被收
引言
晚清历史学家罗尔纲在撰写《太平天国史》时,利用准确的考证、丰硕的内容、充分的证据,从太平天国的信仰、政权、领袖、外交、政令、文化等方面,为大家还原了一个相对准确客观的太平天国全貌,帮助大家更深入地去认识太平天国。
“天下一家,共享太平。”这句话出自清代太平天国农民运动领袖洪秀全。太平天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以农民阶级为代表的革命运动,此时运动影响大半个中国,虽然失败了,但是对日后的反清革命做了思想上的铺垫,同时也承担了一部分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有功也有过。太平天国距今只过去了100多年,现在还保留有很多太平军曾经的活动痕迹和文化遗迹。
▲清代太平天国农民运动领袖洪秀全雕像
01
1982年11月18日,新华社发布的一条报道,瞬间轰动了国内史学界和新闻界:太平天国领袖人物洪秀全使用的“旨准”木印玺重新现世。1864年,天平天国当时的首都“天京”被清军攻破,洪秀全府邸里面所有财物全部被清军收缴,作为战利品运往北京。次年,有消息称洪秀全的金玺被盗,且已被融成了金条,不复寻在。而他当“皇帝”时使用的玉玺,现在保存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不过关于这枚玉玺的真伪,目前考古界内尚且存在争议。
而这枚木印玺是在南京瞻园路173号,也就是一座清代建筑中发现的。这座清代建筑,还完好地保持着原来的结构。新中国解放以后,这座建筑物被收为国有,20世纪50年代,当时作为教师的张大仁携母一同住进了这里。
▲南京瞻园路旧址
张大仁在后来接受采访的时候回忆到:他们刚住进来的时候,就感觉到这座房子里面有些蹊跷。家中原本放置好的物品,经常会无缘无故地消失,而且会听到异响。而他本人在晚上睡觉的时候,经常会梦到一群身着清朝服饰的小人。不过相信科学的张大仁,对此并没有太当回事。
02
1975年的夏天,天气逐渐炎热,屋子里面的虫蚁也开始增多。张大仁准备彻底清扫一下屋子,包括屋顶上的天花板,以免有老鼠虫蚁做窝。当他打开天窗木斗的时候,瞧见那里放着一块看上去有些年头的木疙瘩,上面已经落满了灰,隐约看出上面有几个字。
▲洪秀全“木玺”资料照片
他将这块木疙瘩取了下来,经过辨认,他判断出这应该是一块大印。这块大印长11.7厘米,厚2.4厘米,上面刻着的花纹是双凤朝阳,边框纹有五爪立龙的图样,下边还绘制着福山寿海,中间刻着两个大字“旨准”。张大仁猜测,这东西或许和过去的皇帝有些关联。但由于他对文物并不了解,也没有想到这东西会有什么大来头,就随手扔在了角落里,后来桌椅晃动时,还用它来垫过桌角。
无巧不成书,1982年南京派遣人手开展文物普查,当时南京雨花区因为文物普查办公室人数不够,就专门从负责文教的教师队伍里抽出一些人来协助工作,正好挑中了张大仁。张大仁在和同事聊天的时候,无意间提起,自己在家发现了一个刻有“旨准”二字的木疙瘩。对此有些研究的同事有些吃惊,说到“这可是皇帝用的印章啊,你赶紧拿来让我们开开眼”。
▲洪秀全“木玺”资料照片
03
张大仁从家中取来印章,同事们辨认了一番,又专门找了专家鉴定。最后终于确定,这枚木印就是天京天国天王洪秀全的专用木玺,失传至今已有100多年。当时,天平天国史领域的专家罗尔刚听说了这条消息,立即赶到了南京。他一开始见到这枚灰扑扑的木牌,还以为是赝品,待仔细研究了一会儿,终于满意地笑了起来,这就是真的木玺,上面还有未擦拭干净的红泥。
这枚木玺在太平天国时还真发挥了不小的用处。当时,洪秀全为了进一步控制人们的思想,发布了严格的文化出版审查制度,凡是出版的古籍,必须要经过“删书局”的批准,只有盖过木玺的古籍才可以出版。而南京瞻园路173号,正是“删书局”的旧址。
▲南京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现址
当时清军来攻,天平天国的官员们为了避免这枚木印玺被发现,就将其藏在了天花板上,至此才重见天日。得知了这枚木玺的历史,张大仁表示,自己愿意无偿将其捐献给国家。如今,这枚木玺正完好地保存在南京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里。
结语
《旧唐书·魏徵传》李世民:“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而文物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是人们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无意或刻意留下来的遗迹,后人通过研究这些文物,可以推测出前人们的经济、人文、社会关系、文化发展水平、技术水平等等。文物,不是谁的私有品,它是全人类的历史文化遗产,值得我们认真对待、好好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