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莱阳历史地位(明清两代的科举大县莱阳)
山东莱阳历史地位(明清两代的科举大县莱阳)清乾隆年间官职内阁大学士、左侍郎刘士庄,文武双全,擅长长拳、棍术和螳螂拳;咸丰时期刘克法精通京剧,带领戏班走南闯北,唱红一方。 万第镇的儒林泊,一听名字就很雅,是近代全国著名的“状元村”、“进士村”、“秀才村”。 莱阳人杰地灵,人才辈出,自古以来就是山东省乃至全国科举大县,尤其是明清两代,科学鼎盛,进士叠中,秀才辈出,先后中了100多名进士,名列全省前茅。 明清时期,仅莱阳东部的万第镇的儒林泊、中部照旺庄镇的张家灌、南部穴坊镇的蚬子湾三个村,先后出了“状元”“进士”上百名,被誉为“状元村”、“进士村”。 解放时期,万第镇是胶东党组织建立和发展的源头,是胶东农村第一个党员、第一个县委和中心县委、烟台市农村第一个党支部的诞生地。
莱阳聚焦:明清两代的科举大县莱阳
文 / 孙 瑞
莱阳地处胶东半岛腹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公元650年建城到现在,已有近1400年的历史。
莱阳古称“昌阳”,夏时为莱夷地;商时为莱国地;西周时为莱侯国地;东周及秦为齐郡东境。
莱阳人杰地灵,人才辈出,自古以来就是山东省乃至全国科举大县,尤其是明清两代,科学鼎盛,进士叠中,秀才辈出,先后中了100多名进士,名列全省前茅。
明清时期,仅莱阳东部的万第镇的儒林泊、中部照旺庄镇的张家灌、南部穴坊镇的蚬子湾三个村,先后出了“状元”“进士”上百名,被誉为“状元村”、“进士村”。
解放时期,万第镇是胶东党组织建立和发展的源头,是胶东农村第一个党员、第一个县委和中心县委、烟台市农村第一个党支部的诞生地。
万第镇的儒林泊,一听名字就很雅,是近代全国著名的“状元村”、“进士村”、“秀才村”。
清乾隆年间官职内阁大学士、左侍郎刘士庄,文武双全,擅长长拳、棍术和螳螂拳;咸丰时期刘克法精通京剧,带领戏班走南闯北,唱红一方。
清末村中秀才刘东屏先生取“榆林” 统之谐音,将村庄改名儒林泊。
刘东屏家中良田数百亩,商贸产业众多,开有学校、粉坊、酒坊、磨坊等等,富甲一方。刘东平的弟弟刘鲁园当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因生逢乱世,回乡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
别看儒林村虽只200多户人,其中五分之一是革命军人或烈士的住所,有“一门三烈”英模故事,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浓重的红色印记。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在儒林村史馆里,墙上的一句欧阳修的名言,激励和成为学子们奋发向上的动力。
儒林泊村落,依山而建,沿河而筑,具有非常典型的北方山区平民居落特点。青砖黛瓦、檐角飞翘的屋舍,或许残破,历经岁月的风雨沧桑,却矗立不倒,处处都透着深厚的文化积淀。
漫步于街头巷尾,村庄一片静谧,房前屋后时而传出朗朗的读书声。
改革开放以来,该村崇尚知识的氛围甚浓,一个村小山村,先后有5人考上清华、北大,有87个硕士,16个博士,是一个名副其实的 “状元村”、“博士村”。
2015年该村入选“省级传统村落”,被誉为莱阳“状元”村 。
张家灌村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坐落于五龙河畔中游。清澈的河水滋养着这里的人们,优秀的传统文化熏陶一代又一代。这里是“秀才”专业村,有着“秀才多其驴”一说。
明代天启五年进士张宏德、清康熙四十八年进士张鉴、清乾隆二年进士张文焻。而清顺治十八年恩贡张允龄也是莱阳历史上的一位名人。
张宏德(1625年)进士,曾任河北肃宁县知县和繁蠡县知县,后升浙江嘉定府通判,是移居张家灌村的张姓第一代先祖,著有《尚书说贯》《四书说贯》《印石遗稿》等。
明清时期,张家灌先后出过3名进士、5名举人和贡生、20多名秀才。
津津乐道的是,这个村的人文墨脉延续到了现在,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该村里每年都有10多名学生考上大中专院校,这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相当可观的。至今在外工作的人员累计达400多人,其中有3人担任过“大”人物。
据史料记载,以清代为例,山东进士共2328人,占全国总数的8%~9%。排在前十位的依次为:诸城县96人,历城县94人,潍县87人,济宁州87人,高密县74人,胶州69人,莱阳县68人,章丘县63人,安邱县61人,福山县60人。莱阳全省排名老七,直接把“上司”烟台放在一旁。张家灌一个村的秀才就占莱阳的四分之一。
清朝末年,位于丁字湾畔的蚬子湾村王兰升及王塾、王垿父子三人,被称为“一门三翰林”,在京城家喻户晓,有口皆碑。
清初,王氏家族曾出过一名进士,名王章。王章,清顺治四年(1647年)与宋琬同榜进士。初授直隶井陉县知县,后南下福建、湖广任藩幕,康熙九年(1670年)署远安,吴三桂叛乱,不肯屈从,辞官而归。晚年隐居故里,耕读自乐。著有《随缘堂文稿》《守约堂诗集》。
王兰升(1829~1880)。从蚬子湾移居莱阳城南门里杏坛坊。同治十三年(1874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诰授奉直大夫。时人评价“诗、文、书”三绝。光绪六年(1880年)冬,病卒于京师。著有《锄经堂遗稿》。王兰升卒后,所教授的学生陈冕考中状元,儿子王塾、王垿也相继考中进士,王兰升因此声名远播。
王塾(1852~1902)。光绪十六年(1890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官至广西知府,为官清廉,书法有名。光绪年间,被称为莱阳书法四家之一。
王垿(1858~1934)。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二十年(1894年)以后,历任翰林院侍讲、国子监祭酒、提督河南学政、朝考阅卷大臣、法部右侍郎,授翰林院学士、内阁学士衔。民国以后,隐居青岛。
据《莱阳世家科名录》载,莱阳岘子湾王氏,始祖王献王社长。其族王章、王舜年、王蘭升、王塾、王垿皆登进士。另有王玑等十余人中举人。尤其是王蘭升、王塾、王垿最出名。
王章一生勤于著述,著有《守约堂诗文集》印行,并主持编纂了蚬子湾王氏族谱。1675年(康熙十四年),王章参与了康熙《莱阳县志》的编纂,并亲笔写了后跋,词采飞扬。一个村一大批的进士的涌现,让蚬子湾名声在外,声名远播。
行走于文化村其间,细细摩挲,你会感觉自己仿佛穿越回古代,眼前是三五成群的文人骚客,正在吟诗作赋、谈天说地。
蚬子湾是优质生源大村,当代考出去的博士生、大学生,不胜枚举,比比皆是。
还有, 16岁为莱阳县秀才第一名张梦鲤,他虽然不占三个村“状元”“指标”,但名气比较大,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乡试中举人,次年中进士。嘉靖四十年(1561年)授户部主事,监管国家粮库。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任兵部武库,次年升方员外郎。隆庆元年(1567年)升开封府知府。万历元年(1573年)梦鲤升任山西布政司右参政,主管军饷。万历九年(1581年)调梦鲤去甘肃,任副都御史。同年,又召为大理寺卿。
历史犹如一条波澜壮阔的长河,留下了无数经典的遗迹,而莱阳的“状元村”、“进士村”无疑是其中一朵美丽的浪花。
被誉为莱阳“状元村”、“秀才村”儒林泊、张家灌、蚬子湾的三个自然村,以异曲同工之妙,靠人文景观之趣,成为胶东的一颗闪亮的文化名片,与莱阳梨文化交相辉映,谱写新时代绵延不断的新传说、新故事。
【作者简介:孙瑞,山东莱阳人,中专毕业。从事新闻宣传工作二十余载,先后有数千篇新闻、数百篇散文作品被《人民日报》《齐鲁晚报》《烟台晚报》《青岛早报》等媒体采用。】
【梨乡聚焦,原创作品,未经允许,不得登载,侵权必究。】
文 / 孙 瑞
莱阳地处胶东半岛腹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公元650年建城到现在,已有近1400年的历史。
莱阳古称“昌阳”,夏时为莱夷地;商时为莱国地;西周时为莱侯国地;东周及秦为齐郡东境。
莱阳人杰地灵,人才辈出,自古以来就是山东省乃至全国科举大县,尤其是明清两代,科学鼎盛,进士叠中,秀才辈出,先后中了100多名进士,名列全省前茅。
明清时期,仅莱阳东部的万第镇的儒林泊、中部照旺庄镇的张家灌、南部穴坊镇的蚬子湾三个村,先后出了“状元”“进士”上百名,被誉为“状元村”、“进士村”。
解放时期,万第镇是胶东党组织建立和发展的源头,是胶东农村第一个党员、第一个县委和中心县委、烟台市农村第一个党支部的诞生地。
万第镇的儒林泊,一听名字就很雅,是近代全国著名的“状元村”、“进士村”、“秀才村”。
清乾隆年间官职内阁大学士、左侍郎刘士庄,文武双全,擅长长拳、棍术和螳螂拳;咸丰时期刘克法精通京剧,带领戏班走南闯北,唱红一方。
清末村中秀才刘东屏先生取“榆林” 统之谐音,将村庄改名儒林泊。
刘东屏家中良田数百亩,商贸产业众多,开有学校、粉坊、酒坊、磨坊等等,富甲一方。刘东平的弟弟刘鲁园当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因生逢乱世,回乡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
别看儒林村虽只200多户人,其中五分之一是革命军人或烈士的住所,有“一门三烈”英模故事,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浓重的红色印记。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在儒林村史馆里,墙上的一句欧阳修的名言,激励和成为学子们奋发向上的动力。
儒林泊村落,依山而建,沿河而筑,具有非常典型的北方山区平民居落特点。青砖黛瓦、檐角飞翘的屋舍,或许残破,历经岁月的风雨沧桑,却矗立不倒,处处都透着深厚的文化积淀。
漫步于街头巷尾,村庄一片静谧,房前屋后时而传出朗朗的读书声。
改革开放以来,该村崇尚知识的氛围甚浓,一个村小山村,先后有5人考上清华、北大,有87个硕士,16个博士,是一个名副其实的 “状元村”、“博士村”。
2015年该村入选“省级传统村落”,被誉为莱阳“状元”村 。
张家灌村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坐落于五龙河畔中游。清澈的河水滋养着这里的人们,优秀的传统文化熏陶一代又一代。这里是“秀才”专业村,有着“秀才多其驴”一说。
明代天启五年进士张宏德、清康熙四十八年进士张鉴、清乾隆二年进士张文焻。而清顺治十八年恩贡张允龄也是莱阳历史上的一位名人。
张宏德(1625年)进士,曾任河北肃宁县知县和繁蠡县知县,后升浙江嘉定府通判,是移居张家灌村的张姓第一代先祖,著有《尚书说贯》《四书说贯》《印石遗稿》等。
明清时期,张家灌先后出过3名进士、5名举人和贡生、20多名秀才。
津津乐道的是,这个村的人文墨脉延续到了现在,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该村里每年都有10多名学生考上大中专院校,这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相当可观的。至今在外工作的人员累计达400多人,其中有3人担任过“大”人物。
据史料记载,以清代为例,山东进士共2328人,占全国总数的8%~9%。排在前十位的依次为:诸城县96人,历城县94人,潍县87人,济宁州87人,高密县74人,胶州69人,莱阳县68人,章丘县63人,安邱县61人,福山县60人。莱阳全省排名老七,直接把“上司”烟台放在一旁。张家灌一个村的秀才就占莱阳的四分之一。
清朝末年,位于丁字湾畔的蚬子湾村王兰升及王塾、王垿父子三人,被称为“一门三翰林”,在京城家喻户晓,有口皆碑。
清初,王氏家族曾出过一名进士,名王章。王章,清顺治四年(1647年)与宋琬同榜进士。初授直隶井陉县知县,后南下福建、湖广任藩幕,康熙九年(1670年)署远安,吴三桂叛乱,不肯屈从,辞官而归。晚年隐居故里,耕读自乐。著有《随缘堂文稿》《守约堂诗集》。
王兰升(1829~1880)。从蚬子湾移居莱阳城南门里杏坛坊。同治十三年(1874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诰授奉直大夫。时人评价“诗、文、书”三绝。光绪六年(1880年)冬,病卒于京师。著有《锄经堂遗稿》。王兰升卒后,所教授的学生陈冕考中状元,儿子王塾、王垿也相继考中进士,王兰升因此声名远播。
王塾(1852~1902)。光绪十六年(1890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官至广西知府,为官清廉,书法有名。光绪年间,被称为莱阳书法四家之一。
王垿(1858~1934)。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二十年(1894年)以后,历任翰林院侍讲、国子监祭酒、提督河南学政、朝考阅卷大臣、法部右侍郎,授翰林院学士、内阁学士衔。民国以后,隐居青岛。
据《莱阳世家科名录》载,莱阳岘子湾王氏,始祖王献王社长。其族王章、王舜年、王蘭升、王塾、王垿皆登进士。另有王玑等十余人中举人。尤其是王蘭升、王塾、王垿最出名。
王章一生勤于著述,著有《守约堂诗文集》印行,并主持编纂了蚬子湾王氏族谱。1675年(康熙十四年),王章参与了康熙《莱阳县志》的编纂,并亲笔写了后跋,词采飞扬。一个村一大批的进士的涌现,让蚬子湾名声在外,声名远播。
行走于文化村其间,细细摩挲,你会感觉自己仿佛穿越回古代,眼前是三五成群的文人骚客,正在吟诗作赋、谈天说地。
蚬子湾是优质生源大村,当代考出去的博士生、大学生,不胜枚举,比比皆是。
还有, 16岁为莱阳县秀才第一名张梦鲤,他虽然不占三个村“状元”“指标”,但名气比较大,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乡试中举人,次年中进士。嘉靖四十年(1561年)授户部主事,监管国家粮库。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任兵部武库,次年升方员外郎。隆庆元年(1567年)升开封府知府。万历元年(1573年)梦鲤升任山西布政司右参政,主管军饷。万历九年(1581年)调梦鲤去甘肃,任副都御史。同年,又召为大理寺卿。
历史犹如一条波澜壮阔的长河,留下了无数经典的遗迹,而莱阳的“状元村”、“进士村”无疑是其中一朵美丽的浪花。
被誉为莱阳“状元村”、“秀才村”儒林泊、张家灌、蚬子湾的三个自然村,以异曲同工之妙,靠人文景观之趣,成为胶东的一颗闪亮的文化名片,与莱阳梨文化交相辉映,谱写新时代绵延不断的新传说、新故事。
【作者简介:孙瑞,山东莱阳人,中专毕业。从事新闻宣传工作二十余载,先后有数千篇新闻、数百篇散文作品被《人民日报》《齐鲁晚报》《烟台晚报》《青岛早报》等媒体采用。】
【梨乡聚焦,原创作品,未经允许,不得登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