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有什么看点(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破百)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有什么看点(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破百)攻艰克难书写英雄谱资料图:安装避雷塔他们是一群扎根山沟的人。青山作伴,溪流相依,意气风发投身航天,扎根山沟无私奉献,就像一首歌,“在征服宇宙的大军里,那默默奉献的就是我……不需要你认识我,不渴望你知道我,我把青春融进,融进祖国的江河。”凉山腹地,西南小镇,他们自称“沟里人”,管外出叫“进城”,回来叫“进沟”。一代代“沟里人”在这里建起发射场,立业安家,用青春和智慧不断刷新中国航天的新高度,也展现着他们骨子里那份属于航天人的血性与浪漫。资料图:美国火箭专家称赞塔架建设。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吴承德、汪扬帆 责任编辑:菅琳
品味“沟里人”的血性与浪漫
■吴承德 汪扬帆
他们是一群放飞卫星的人。烈焰升腾,长箭拔地而起,直刺云霄,送卫星翱翔九天,就像一部剧,航天发射在他们的生活中不断重演高潮。
他们是一群扎根山沟的人。青山作伴,溪流相依,意气风发投身航天,扎根山沟无私奉献,就像一首歌,“在征服宇宙的大军里,那默默奉献的就是我……不需要你认识我,不渴望你知道我,我把青春融进,融进祖国的江河。”
凉山腹地,西南小镇,他们自称“沟里人”,管外出叫“进城”,回来叫“进沟”。一代代“沟里人”在这里建起发射场,立业安家,用青春和智慧不断刷新中国航天的新高度,也展现着他们骨子里那份属于航天人的血性与浪漫。
资料图:美国火箭专家称赞塔架建设。
资料图:安装避雷塔
攻艰克难书写英雄谱
航天事业高风险,每次成功的背后都是无数的艰辛和危险。
1992年发射澳星任务,火箭点火口令下达7秒后,火箭仍未正常起飞,此时发射台上弥漫着棕黄色的有毒气体,满载燃料的火箭随时都有倾倒和爆炸的危险。现场的人群开始骚动,参观人群开始往山上跑。而就在这人流之中,有一群穿着工作服逆向奔跑的人,他们的朝向是发射场。
他们是“沟里人”,他们是西昌航天人。这些人都是血肉之躯,都有家有亲人,但这个时刻他们义无反顾地向前冲,他们知道发射场需要他们,抢险需要他们。也正是因为这样一群“沟里人”果断地进行了应急处置,在最短的时间内固定住火箭,卸出燃料,保住了卫星,保住了发射场,没有让灾难发生。
2006年“风云二号”卫星任务,火箭正在加注,离发射时间不足35小时,突然发生一级氧化剂加注活门不能复位的故障,后续工作无法进行。危急时刻,加注组组长刘哲理带领组员在剧毒环境下,连续工作29小时,排除险情,保证火箭准时发射。“沟里人”的大无畏的奉献精神,在这一刻再次充分展现。
一次次誓言壮行,一次次从容出征,他们巧手弄纤织天网,全力以赴保畅通;他们在塔架上穿行,在塔架下练兵,指挥吊装,运筹帷幄;他们仰观八方风云,心系航天伟业,他们巡逻在发射场的每一个角落,挺拔的身躯凝固成一道道钢铁长城。
2015年,他们创造了142天成功执行9次发射任务的中国航天发射密度新记录,形成了“赤胆忠诚、闻战则喜、敢打必胜、拼搏奉献”的砺箭精神,锻造了一支敢于担当、能打胜仗的人才队伍。
刘哲理带领组员在剧毒环境下排故的监控影像。
扎根大凉山为彝族老乡服务的军嫂。
情意满满尽抒航天情
铁汉也有柔情。航天人仰望星空,心中也会泛起丝丝情愫。
控制系统指挥员张涛与爱人王菲菲是典型的军恋异地恋。二人相隔千里,全靠电话诉衷肠。2013年,王菲菲放弃大城市工作,远赴大凉山来到爱人工作的地方,成为一名地地道道的随军家属,也成就了一对航天伉俪。氧氮分队组长王荭鑫的爱人祁伟,为了丈夫放弃大城市优渥的生活工作条件,考取了附近乡镇的公务员,彻底在大凉山扎下了根。与他们类似的航天人、航天家庭还有很多,每年发射场都会为他们举办集体婚礼,让青山铁塔成为他们的爱情见证。
除了航天伉俪,还有航天父子。1990年6月,空调操作手姜于的父亲姜秋江在抢修卫星测试厂房的加注大门时不幸牺牲。13年后,姜于来到西昌,继续父亲未竟的事业……如今,每次卫星发射成功后,姜于都会站在厂房门口低声说:“爸爸你看,又一颗卫星上天了!”
干航天的人,会烙上一辈子的航天印记,会刻下剪不断的航天情结。蒸汽锅炉操作手傅云健,为保障卫星工作16年,每天与煤炭和蒸汽打交道,经手的煤炭可装满1200辆载重5吨的卡车。虽然没能选取为高级士官,但他退伍后申请继续工作,仍然战斗在奉献航天的司炉岗位上。
“沟里人”有血有肉、有情有义,他们默默奉献,只为放飞卫星,他们有着不同寻常的血性与浪漫。一首《祖国不会忘记》,致敬“沟里人”,致敬中国航天人!
不需要你歌颂我 不渴望你报答我
我把光辉融进 融进祖国的星座
山知道我 江河知道我
祖国不会忘记 不会忘记我
资料图:80年代的3号工位。
资料图:军民奋战修公路
如今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刘常连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