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忆黄州梅花五绝苏轼翻译(又得浮生一日凉)

忆黄州梅花五绝苏轼翻译(又得浮生一日凉)散绎:断,尽处。照水句,杜甫《狂夫》:雨裛红蕖细细香。杖藜句,杜甫《绝句漫兴》:杖藜徐步立芳洲。殷勤,犹多谢。又得句,李涉《题僧舍》:又得浮生一日凉。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苏轼词编年校注》p474)简注:

苏轼《鹧鸪天》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苏轼词编年校注》p474)

简注:

断,尽处。照水句,杜甫《狂夫》:雨裛红蕖细细香。杖藜句,杜甫《绝句漫兴》:杖藜徐步立芳洲。殷勤,犹多谢。又得句,李涉《题僧舍》:又得浮生一日凉。

散绎:

树林尽处山色翠,竹丛遮住庭院墙。

蝉鸣声声草已黄,清幽宁静小池塘。

白鸟频来塘边立,想把水中鱼儿尝。

出水荷花自开放,晚风阵阵送清香。

村舍外,手持藜杖去散步。

古城旁,夕阳下山发红光。

昨夜三更下透雨,好雨知时顺心肠。

今天顿觉气温降,老夫又能享清凉。

品读:

据王宗堂,邹同庆《苏轼词编年校注》,此词作于元丰六年(1083)六月,时苏轼被贬居黄州。

这一年由友人相助,帮苏轼在临皋新建了“南堂”三间,解决了他家人多屋少不夠住,朋友来访无法接待的问题,苏轼心情愉悦,顿觉添了几分闲适。“一听南堂新瓦响,似闻东坞小荷香”,“一簑烟雨任平生”,“倚杖听江声”等诗句,就是他此时心境的写照。

本篇以白描的手法似不经意却又真切自然地勾勒了夏季雨后的乡村野景与意趣,山色,蝉声,竹影,荷香,白鸟,红蕖,古城,斜阳。村边杖藜漫步,浑然物我两忘。诗人随缘自适的心态与情怀,也让关爱他的那些相识或不相识,同时代或不同时代的人们为之感到快慰。

大量化用前人诗句是此词一个特色。除了“村舍外,古城旁”这两个短句之外,其余每句都化用前人诗句,涉及到王融,颜延之,韦庄,李白,沈约,杜甫,徐铉,李涉等多位诗人,以致在这篇小文的简注中难以一一注出。结尾两句就是化用唐人李涉《题鹤林寺僧舍》诗句:“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表现了他超脱俗务,悠然自得的意趣。由于他化用得巧妙,我们看不出他是化用陈句。

东坡化用前人诗句,后代诗论家有的说好,有的说劣,但是好象并没有人说是抄袭。不管说优者还是说劣者,大家都承认苏轼读书多,学问大,善于用事,是“以学问为诗”。

如果是在今天,比照郦波教授的例子,恐怕东坡先生也难免会被那帮无知者扣上“抄袭者”的帽子吧。

明王尧俞曰:“文至东坡真是不须作文,只随笔记录便是文。”

其实,东坡诗词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也可以说,诗词至东坡真是不须作诗词,随笔记录书写便是诗词。这首词即是如此。信手点染,不刻急求新出奇,却在三笔两笔中出神入化地写出了一幅画面,一种意境,一个形象,一种心态。

附图八幅:黄州有关苏东坡的名胜。

忆黄州梅花五绝苏轼翻译(又得浮生一日凉)(1)

忆黄州梅花五绝苏轼翻译(又得浮生一日凉)(2)

忆黄州梅花五绝苏轼翻译(又得浮生一日凉)(3)

忆黄州梅花五绝苏轼翻译(又得浮生一日凉)(4)

忆黄州梅花五绝苏轼翻译(又得浮生一日凉)(5)

忆黄州梅花五绝苏轼翻译(又得浮生一日凉)(6)

忆黄州梅花五绝苏轼翻译(又得浮生一日凉)(7)

忆黄州梅花五绝苏轼翻译(又得浮生一日凉)(8)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