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赏一幅书法佳作(书之象书之道)
如何欣赏一幅书法佳作(书之象书之道)首先,须观其象。一幅上乘的书法作品,务必要达到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能让读者体会到一种心情的愉悦,又或者品位到作者特定的情感便是一幅好作品。透过一个字,看到一个人。欣赏书法作品,不妨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由表及里,遁序渐进地来看:书法,作为一门艺术,他是美的体现,是一种美的表达方式;然而欣赏书法,或者说对书法的审美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答案。南北朝时期的大书法家王僧虔曾对此总结立论:“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以斯言之,岂易多得?必使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书不忘想,是谓求之不得,考之即彰。”小楷临习书法中的神采是指点画线条及其结构组合中透出的书者的情绪、格调等精神层面的东西。形质是神采的前提;而神采是形质的灵魂,是精神所在,是书写者个人修养的展示。书法艺术需要高度文化修养的支撑,不仅表现在笔墨技巧,还体现在高度的格调。所以,欣赏书法,就要透过形质体会精神,感知作
书之象 书之道
------- 浅谈书法欣赏的方法
山雨
前几日,有朋友向我求一幅书法作品,我欣然奉上拙作,宾主皆欢。谈笑间,被问及如何欣赏书法作品。我固心中有丘壑,猛然间却不知从何处谈起。今日独处书斋,念及此问,思绪万千。遂铺陈笔墨一抒胸臆,从书写者的角度浅谈书法欣赏的门道。
书法,作为一门艺术,他是美的体现,是一种美的表达方式;然而欣赏书法,或者说对书法的审美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答案。南北朝时期的大书法家王僧虔曾对此总结立论:“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以斯言之,岂易多得?必使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书不忘想,是谓求之不得,考之即彰。”
小楷临习
书法中的神采是指点画线条及其结构组合中透出的书者的情绪、格调等精神层面的东西。形质是神采的前提;而神采是形质的灵魂,是精神所在,是书写者个人修养的展示。书法艺术需要高度文化修养的支撑,不仅表现在笔墨技巧,还体现在高度的格调。所以,欣赏书法,就要透过形质体会精神,感知作者的精神世界,体会这种文化介体所涉及的宇宙观,人生观等根本问题。
一幅上乘的书法作品,务必要达到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能让读者体会到一种心情的愉悦,又或者品位到作者特定的情感便是一幅好作品。透过一个字,看到一个人。欣赏书法作品,不妨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由表及里,遁序渐进地来看:
首先,须观其象。
行书笔记
观其象的第一步,得“懂”书法所涉及的一些基本知识,包括章法、字体等基本内容。章法,指的是作品的格式和布局。包括中堂、条幅、对联、长卷、手札、扇面等;还包括其布局的作品内部的空间分割,如行文、上款、下款、闲章、名章等;以及平面内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和平衡性,何处断句,何处透气等等。字体,我们至少得了解楷(正)、行、草、隶、魏、篆等基本字体;每种字体结合章法还有更细致的演变和划分,比如草书还有具体有章草、行草、狂草等。对于字体,我们知道篆书之庄重,隶书之正统,楷书之规范,行书的灵动,草书的流畅;我们了解有秦篆之归一,汉隶之正大气象,魏晋正书之妍美神韵,唐楷之法度,还有宋书之意趣,元书之复古,明书之恣肆求真,清书诸体之全,需要针对性地细细品味。如果对每种字体的来龙去脉和衔接关系有一定了解,如果对历史上名家名作,和引领一种风格的经典作品有一定了解,对于我们欣赏书法作品会有很大的帮助。也就是说,这些基本知识让我第一眼看到一幅作品就知道这是一幅什么类型的作品。比如说,这是一幅小行草的四条屏。
第二步,细品书法本身所体现的线条美感。书法是借助点线表现的艺术。书法艺术中,线条有着各种各样的变化方式:有张弛、快慢、粗细、轻重、浓淡、方圆、呼应、断合、向背、相向、呼应、反转、连带等等各种不同的组合变化。书法线条是基于基本笔法的,对于书法技法的掌握,包括其字体所限定的笔法,组成了对基本功的积累,和风格的渊源,表现在线条的出处是否是来自传统技法。线条的变化,既有其作为整体一部分的线状关系,有其力量感、节奏感、和立体感;也有其作为单个文字的内部成分或线条本身的面状关系。有平正,有险绝;有大尺幅作品的蔚然壮观,有小品的精致情趣;有郑重的章法,也有随笔的手札。在对笔法的品味中,我们可以读到其书法字体的渊源,和来龙去脉,门派;感受到有如铁画银钩、万毫齐力、入木三分、力透纸背等等不同的美感;中锋运笔之积蓄力量,侧峰运笔之妍美;浓墨之厚重,淡墨之层次;湿笔的酣畅淋漓,枯笔的丝丝筋骨。楷书,我们品味其点画和结字的法度;行书,我们品味其灵动的气韵;草书,我们品味其一气呵成的恣肆豪放又不失线条和结字的法度;隶书,我们品味其宁静和潇洒;篆书,我们品味其庄重和文字的大气象。笔墨,我们知道墨分五色,干湿浓淡焦,反映在书法作品中的五色往往不是十分明显和夸张,但是淡墨出妍美,焦墨出苍老,枯笔显力道,浓墨显立体,巧妙的运用水分是墨色变化,比如在行草书中偶尔的涨墨效果会使空间内的线面关系形成强烈对比,从而增加作品的丰富性,和观赏性。个人情感因对文学本身的理解和对书法点画本身的控制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块、面组合,形成不同的空间分割,展现了不同的表现效果,而有了千姿百态的书法作品形态。正所谓:笔永健,法自然,变则通。
汉隶石门十三品之一临习
三是看文字本身所阐述的文学内容。汉字,作为我们汉语言的书面载体,表达出各种各样的内容,“形美如画,音美如歌,意美如诗”,从文学角度有各式各样的情感寄托,或积极向上,或情意缠绵,或豪言壮志,如此种种的文学是十分庞大的。书法,作为其一种对汉字的表达方式,一种载体,表达不同人的不同解读。没有内容的空洞表达是乏味的,是不成立的。类似于歌曲“忐忑”中没有台词的纯粹唱调,是没有故事的,没有内容的,也是没有趣味的,所谓字正腔圆才是完整的。如果我们写字,没有能成形的文字,只有一篇曲折的线条,我们也不知其所云。文字的信息功能同时促进了书法的表现内涵,所以,我们首先读到的是文字本身,和其表达的内容,知其所以然,在情感层面,在要表达的思想层面传递信息,引起共鸣。书法成了假借的手段和表现的方式,而这种方式本身也在通过笔法的丰富性而展现出千姿百态的传递着思想的墨痕。
草书小品即兴
作为一门艺术,书法亦有其道。
有人为的因素在里边,就会形成人为的一个个特定精神世界,也成为书法作为一门艺术的独特风格体现。所以,作为作者,“修文德”极为重要,即要有深刻的、全面的文化修为,要有综合的社会认识,提炼到自身的文化情怀和个人魅力,在这瞬间的艺术中表达一种情感。这种情感既有认知层面的,也有宣泄和寄托层面的,都通过书法的艺术风格得以表达。因此,我们能够通过这种艺术方式感知一个活生生的精神世界,也正是这门艺术的魅力所在。
我们怀着对文字、对书法的敬重,在对文字的解读和表达中,有含蓄,有突破,有加工,有省略,有重点的提按,在各种变化的组合中给观者带来品读的艺术享受和心情的愉悦。在这种线条的流露中,对文字本身的理解,虽有纵情恣肆的挥洒,但千百年来古人先贤的探索也给我们总结出这种线条又有法度,有节奏,有韵律,这种线条的流淌因情感的变化而张弛有度,起伏变化,或激情,或平淡,或庄重,或娓娓道来。写字为文,文以载道,这就是书法的本职功能,而“书法”,“书艺”带来的美感,则大大增强了“载道”,“传道”的功能。
我们欣赏书法作品,既要从整体到局部,又要从局部到整体,要品位空间结构,和行气,从布局到分割,从黑到白,再记白当黑。透过视觉上对字体,对结构的线条品读,同时兼以学识上对于文字内容的解读,形成了一个特殊的体会过程。书作境界要平淡,线条要含蓄,结构要自然。这种神采的情调能够引起观者的联想,在品位文字内容时,也能领会作者心境,体会其情感,感受作者表达目的。然而这种品位和体会也受个性心理差异的影响,各自特定的表达,和各自特定的品读,固然会有偏差,然而如能达到一种心灵的共鸣,引起愉悦的心境,便成为了一种美的享受,也体现出这门艺术的独特魅力。
文字的基本功能是交流思想,书法的基本功能首先在于准确传递文字的信息。所以,我们欣赏书法,就要透过其字体,其内容,领会其思想,在时代的背景下,在字体的灵动展示中,体会作者那特定的精神世界,反映出书家的个人情怀。颜真卿的“祭侄稿”作为一篇祭文草稿墨迹,忠实地记载了作者当时的精神状态和书写状态。我们品读时,其稿笔记沉重急促,涂抹删补随处可见。整篇祭文被一种强烈的悲壮情感所笼罩,尤为忠愤所激发,以其书者强烈的主观意志,辅之以炉火纯青的书法线条,通篇横涂竖抹,一任自然,使读者感受到了作者极其悲愤的情感,心为之而动。尤其后文“呜呼哀哉”草书一气呵成,完全可以想象作者当时悲愤到了极致。仅仅通过书法,使我们认识了颜真卿这个人,读到了他悲伤的故事,感知那个时代的苍凉。
对文字内容的表现能力的不同,和对汉字结构以及线条变化表现能力的不同,成为不同作者的不同个性,也有了书法作品优劣之分。要想写好字,先要做好人。中国社会强调人品的修炼,古人往往以人论书,将写字和做人联系在一起进行品评,从而提出了人品与书品的统一问题。“人正则书正,心为人之师,心正则人正矣;笔为书之统,笔正则事正矣,古欲正其书者,先正其笔,欲正其笔者,先正其心。”也就是说我们在追溯书法的本源和作者初衷。
所以,欣赏书法作品,是一个综合的体会过程,因观者的视角和体悟不同而显现出不同的结论。有文字本身的意义所在,又有对书法表达所表现出的不同“线条”(非常规意义上的墨迹线条,而是文字符号)组合,不同字体的品读,这是复杂的个体,又是完整的统一,既有内容,又有形式,缺一不可。正因为如此,如上的浅显认知也只是我个人的砚边拾遗,还望同道指正。
总之,书写者,在生活的积淀中和研习书法本身的过程中丰富着自我的表达,完成一幅幅瞬间的凝固的痕迹,展现了自我的心灵;而欣赏书法,同样需要自我修养的不断积累。作为观者,既感受到书法中象的华美,又品评得道的醇厚,足矣。
山雨
山雨,原名赵永刚,西安人,青年书法家,画家。长安大学文学艺术与传播学院兼职讲师,陕西盛世西部书画院秘书长,钟情翰墨,坚守传统,效法二王,深研欧、颜,擅行草,又得益于米芾及王铎,笔法灵动,出入自由。绘画擅写形,重神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