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品古玉的沁色盘玩时的变化(古玉玩味36)
真品古玉的沁色盘玩时的变化(古玉玩味36)第1个主题是牛耕(图1-2),这是华夏几千年传统的耕作方式,老牛后面拉着一张“耙”在耕田,农人全神贯注,老牛拉着耙的同时回首张望,惟妙惟肖。图1-1图1如果细细把玩,这上面的内容是很有意义的。画面非常紧凑,一条“之”字形小河流横贯画面(图1-1),说明这是一幅江南“鱼米之乡”的生活场景。然后从底部到上部,也就是从近到远安排了多达9个主题元素——
几乎所有的藏友都十分关心:我这件是真古玉吗?然后就是迫切想要知道:我这个可值多少钱呢?
说句实话,市场我真的不懂,但价值这个东西实在是因人而异,毕竟是个“玩”,所以第一要懂得赏玩,在欣赏的基础上才能上升到价值,否则对面相见不相识,与一块普通石头几乎无异,又能值几何?
赏古,有时很复杂有时也很简单,如果能读懂其中所含藏的古典文化含义,真仿的鉴别自然而然地也就出来了。
有一片看起来很普通的插屏(图1):
图1
如果细细把玩,这上面的内容是很有意义的。
画面非常紧凑,一条“之”字形小河流横贯画面(图1-1),说明这是一幅江南“鱼米之乡”的生活场景。然后从底部到上部,也就是从近到远安排了多达9个主题元素——
图1-1
第1个主题是牛耕(图1-2),这是华夏几千年传统的耕作方式,老牛后面拉着一张“耙”在耕田,农人全神贯注,老牛拉着耙的同时回首张望,惟妙惟肖。
第2个主题是播种(插秧)(图1-3),约有四个农人,这个雕得很紧凑,单独不能识得,可以比较意会出来。
图1-3
第3个主题是浇灌(图1-4),农人稍微前倾,水桶、水舀也交代的非常明晰。
图1-4
第4个主题是收割(图1-5),三个农人在弯腰收割稻子,这就是几千流传的农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场景。
图1-5
第5个主题是挑谷(图1-6),将田地收割的带禾草的粮食用肩挑的方式运送到打谷场。
图1-6
第6个主题是打谷(图1-7),将禾稻在打谷场粮粒与禾草分离,有三个农人对面围着很卖力地用“连枷”打谷。
图1-7
第7个主题是扬谷(图1-8),就是把已经打下的谷粒用自然风力将谷、草二次分离,粒两一个农人正在扬谷,另外一个农人正在弯腰取谷。
图1-8
第8个主题是捣臼(图1-9),将清理好的谷粒放在石臼里捣成米粒。
图1-9
第9个主题是磨坊(图1-10),这是画面的中心内容,也是整个画面的大主题,一般传统的农业社会的村落在中心地带都有磨坊,就是粮食精加工的作坊。
图1-10
在一个方寸之间的玉屏上,安排了一幅紧凑的江南《农耕图》,讲述了一个从耕地、到播种、浇灌、收割、运谷、打谷、扬谷、捣臼、舂米(磨坊)等一系列完整的农事劳作过程,竟然刻画了多达34个人物,其中主题人物约19人,周围还有辅助内容的人物约15人;各个人物的身体形态与劳作的主题吻合一致,虽然不见其面容,但能感受到其状态,堪称惟妙惟肖,如果出示给已经八、九十高龄的农村老人看,定然会惊讶不已。
这件玉屏刻画的农耕图,在华夏农业社会延续了几千年之久,这图上的老式农作方式距今社会也已有二、三百年,这种形态已经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相交的时光里,行将完全成为历史,估计只有60年代之前出生于农村的人能够看懂,其余大部分现代的城市人都不知这又是什么新《山海经》了。
凡古玉都是要含藏其应有的历史文化信息的,哪怕是光素无纹的高古玉也是一样,能否识得就在于是否能放下浮躁的心,去慢慢的领略和欣赏。如果读出其文化内涵了,还需要其他什么“鉴定”吗?如果不能静下心来欣赏,则也不能算玩古之人,即使无价之宝依然对面不识,又能有什么价值呢?
这方玉屏如果放在故物堆里,可以说其貌不扬,但是她却浓缩了一个农耕社会的民族的记忆,承载了华夏几千年农耕文明和耕读传家的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古玉雕作品,其含藏的丰富的内容,堪称难得的历史资料,已然不多见的文物了。
这是南京博物院藏清代《农耕图玉插屏》,无论馆藏非馆藏,读懂才是真正的鉴赏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