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卖儿童题材电影有哪些(现实题材三重悲剧下)
拐卖儿童题材电影有哪些(现实题材三重悲剧下)而这样的情形不是发生在一个家庭身上,寻亲团的众多夫妻皆是如此!多年苦苦寻找孩子未果,一次次踏上寻亲之路,又一次次失望而归,一年,两年,三年……在希望与失望之间不断的承受着心理折磨。电影中,以黄渤为代表的离异夫妻以孩子鹏鹏被拐丢失寻子而牵出背后庞大的寻亲团体。夫妻二人的生活因孩子丢失被彻底打乱,父亲田文军踏上了三年的寻子之路,母亲鲁晓娟也陷入失子之痛中。这部电影是以现实故事为蓝本,情节稍加改编的打拐事迹,讲述了一对离婚夫妻,唯一的牵绊就是孩子,在争夺孩子抚养权的同时,孩子意外被拐丢失的事情,最终夫妻两踏上了漫长的无目地的寻子之路,并结识了以韩德忠为首的寻亲互助团体,在寻找孩子的同时,牵扯出养育人李红琴的故事,以孩子为暗线,道出亲子话题以及儿童拐卖的黑色产业链。《亲爱的》是一部悲剧题材下的温情片,但温情背后的深思,反映了对于儿童拐卖的血泪控诉。有人说:拐卖儿童就因判死刑,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控制此
问:孩子对于父母的意义是什么?
答:全世界。
因而失子之痛使得父母的全世界都失去光芒,终日活在暗无天日的悲苦中。
上映于2014年的电影《亲爱的》,是陈可辛导演以现实故事为题材打出的催泪弹。该电影不仅在上映时获得了3亿多的高票房,并且陈可辛导演以及一并演员更是凭借此片获得百花奖的青睐。
这部电影是以现实故事为蓝本,情节稍加改编的打拐事迹,讲述了一对离婚夫妻,唯一的牵绊就是孩子,在争夺孩子抚养权的同时,孩子意外被拐丢失的事情,最终夫妻两踏上了漫长的无目地的寻子之路,并结识了以韩德忠为首的寻亲互助团体,在寻找孩子的同时,牵扯出养育人李红琴的故事,以孩子为暗线,道出亲子话题以及儿童拐卖的黑色产业链。《亲爱的》是一部悲剧题材下的温情片,但温情背后的深思,反映了对于儿童拐卖的血泪控诉。
有人说:拐卖儿童就因判死刑,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控制此类事件发生。
言语虽过激,但也表明了对于拐卖儿童事件的痛恶以及对于家庭的伤害。
第一重悲剧:被拐家庭失子之痛电影中,以黄渤为代表的离异夫妻以孩子鹏鹏被拐丢失寻子而牵出背后庞大的寻亲团体。夫妻二人的生活因孩子丢失被彻底打乱,父亲田文军踏上了三年的寻子之路,母亲鲁晓娟也陷入失子之痛中。
而这样的情形不是发生在一个家庭身上,寻亲团的众多夫妻皆是如此!多年苦苦寻找孩子未果,一次次踏上寻亲之路,又一次次失望而归,一年,两年,三年……在希望与失望之间不断的承受着心理折磨。
而田文军夫妻似乎是比较幸运的,在寻找孩子三年后,终于在一次意外中发现了丢失儿子鹏鹏的踪迹,费劲气力寻找到的儿子,结果面临的却是,鹏鹏的奋力挣扎,喊别人妈妈,全然陌生的看待眼眸,这些无疑狠狠的刺痛了田文军夫妻。
失而复得的欣喜背后是仍然延续的悲剧,即便寻回也难以弥补孩子与父母之间丢失的情感,难以愈合孩子心理的疮疤,那么接下来而来的孩子之后的心理问题与成长问题,似乎就如同脸上有了畸形难以愈合的伤口,成了孩子一辈子的阴影,父母一辈子愧疚和痛苦的根蒂。
而对于韩德忠他们的寻亲团体成员,却是无尽的寻找与等待,既不知道孩子是死是活?又不知道孩子现在何处,只有漫长的杳无音讯的大海捞针,在多年寻找未果,终于决定忍痛从痛苦中稍稍解脱,以孩子的新生来稍愈合失子的伤疤。却面临着失去孩子未知生死,新生儿户口难以上的问题!
已然不幸的家庭,新生如何困难,无论何时无论何景,都在不断的撩拨他们那根原本脆弱的神经!痛苦已然深入骨髓,难以根除。
而很多被拐儿童家庭的真实状况可能比电影要来的更糟糕,更加悲剧。
有时,只一瞬间没回头,生命中的最重要就消失不见。—《亲爱的》剧词
以鹏鹏为代表,深入到被拐失子的寻亲团父母中,这背后有多少痛心的故事,而鹏鹏不过是其中极平常的一个。
渴望,悲伤,痛苦,无助,绝望,高兴,复杂的神色映在韩德忠在为鹏鹏举办庆祝时,看向鹏鹏的眼眸。
丢孩子是悲,多年后寻到孩子的悲喜交加,悲剧的色彩一直都在,而很多失子家庭,一辈子都会存在这样的悲伤,毕竟在父母的心中,孩子的存在有着比婚姻,比自身更重要的份量。
李红琴是一个丧失做母亲资格的村妇,渴望有一个孩子,是她作为一个所谓完整女人的心愿,而这一愿望有一天实现了。
作为被丈夫抱养回来的孩子,没有孩子的她将两个孩子视为己出,虽然生活贫困,但孩子的到来,给李红琴带来不少欢乐,然而当孩子的事被曝光,不仅拐来的鹏鹏被从自己身边带走,连那个被遗弃她养在侧的女儿也被一并带走了。
虽然很多人会责问李红琴活该,毕竟破坏别人的家庭,强行将别人的孩子据为己有,可是,作为一个母亲,她又何其无辜,她将自身最好的爱给了孩子们,却因为孩子的来路而落得悲苦的境地。
电影中,当鹏鹏被带走时,李红琴哭着追的场景,那也莫不过是一个失子的可怜妇人,而当女儿被送入福利院,李红琴为了再见女儿,为了将女儿重新带在身边,作为一个母亲,她用了她所能用的所有办法,流干了几乎所有的眼泪。你能不就此泪目吗?
一个人可能遭受的最大痛苦,莫过于母亲失去孩子,孩子失去母亲了。这种痛苦很强烈、很可怕,它可以动天地泣鬼神,撕肝裂肺。——莫泊桑
得而复失的失落感,远比从未得到要来的强烈,如果从数学的角度去比喻的话,恰如一条情绪动荡的抛物线:
期盼阶段的求,日益增长的念想,心理所承受的煎熬,那种求之不得的心理一日日的盘剥,如同,多年试管婴儿之路,一次次忍受试管失败带来的金钱以及身体,心理等多方面的折磨。
得到阶段的喜,愿望成真的那一刻,填满心理的满足感,体会到孩子带来的快乐,心理得到莫大的安慰和愉悦感,情绪如置身抛物线的顶端,体会到从未有过的乐趣。
复失阶段的痛,得到后的失去感,体会过后的缺失感,心情再次从愉悦降到当初的痛苦,而且痛苦是双倍的,落差越大,所承受的痛苦越大,失去如抛物线下降的痛苦感是逐渐加强的,而未得期盼的上升的痛苦感也是加强的,期盼越大,失去越痛。得到越快乐,失去越痛苦。
一条抛物线,将李红琴得而复失心理的感受真切的描绘出来,这种强烈的落差感,心情的强烈波动,是以“爱”而上演的悲剧。
没有买方就没有卖方,没有卖方就不会有拐卖—电影台词
电影中,唯一的恶或许就是李红琴早逝的、面目不清的丈夫。是他导致了以上的两重悲剧,而他身后,是数计的社会毒瘤以拐卖儿童为利的不法分子,是他们造成了韩德忠等的众多家庭的悲剧。
电影以一个广面的角度,隐晦的以情来承载悲剧,并且将悲剧触角延伸向买卖双方,这两个看似无罪甚至无辜却还要承受悲痛的人众。
在利益的巨大诱惑面前 人性劣根性终于撕下伪善的面具 深渊般的黑暗显露无疑。
电影中,几乎所有的人物都有一定的现实原型,而人物的真实经历要远比电影所描述的寻子更加艰辛,其背后面对的是躲在暗处如老鼠一样的不法分子,是社会阴影下的一部分。
陈可辛导演正是在这样的黑暗下,探极到人性以其法制的空白,真实的故事才更让人动容,是借此引发我们对于拐卖儿童事件的深刻思考,是向社会以及人众展示黑色产业链下的广面悲剧。
利益链上的社会矛盾,是其背后的深层原因。
事实上,贩卖孩童的专业人贩子在这些年早就逐渐集团化、组织化了,已经有了成熟的模式和较完整的利益链,通常跨省作案,多道转手。
在具体的拐卖案件中,贩卖团伙就像传销一样分工明确,分成上线、中线和下线,上线为人贩子或者婴幼儿的亲生父母,中线是转手者或者自称“保姆”——通常是女性,有些甚至还是哺乳期妇女,好逃避侦查。甚至有些案件中还出现了医务人员参与拐卖,同时还有“运输人”一条龙送“货”到下线,也就是买家那儿。
电影中,当黄渤夫妻去解救孩子时,面临的是一个村村民的拦截,而当律师问李红琴是否知道丈夫犯罪事实时,也就是鹏鹏是否是被拐卖的,她说,她老公说过,让她一辈子不要来深圳,那么,到底是知道还是不知道呢?
贫困地区的严重的“重男轻女”思想是驱使部分犯罪的根本
也正是如此,才有了李红琴丈夫拐卖的原由,也正是如此,才会有众多村民拦截的情节,真实情况远比电影要来的深刻,贫穷落后地区根深蒂固的传统愚昧思想是当代阴暗角度下,小社会的缩影。
事实上,对于买人口方面,由于诸多原因,采取的一般是法不责众的态度,这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法制的缺口以及对于犯罪的纵容性。
法不责众:指当某项行为具有一定的群体性或者普遍性时候,即使该行为含有某种不合法或者不合理因素,法律对其也难予惩戒,这其实也是法制与人情之间的矛盾,因而,对此,法本身的制订是值得深思的,也正是如此,才造成了一些纵容人士的猖狂。
当李红琴面对鹏鹏被抢走撕心裂肺时,当李红琴哭着说出鹏鹏对桃子过敏,她的种种表现也不过是一个失子的母亲,对此,法律在面对人情方面,是存在宽容的。
李红琴是错的,也是值得同情的。
人本质的劣根性欲望的激发
在周先生的书中有言,心理学家们说,首先有欲望,然后才有禁忌,但事情还有另一面,有禁忌,然后才有触犯禁忌的欲望。
因而犯禁是人的一种无意识的本能,是人的劣根性之一。
买家明知道是犯罪,却因为自己求子的欲望,于是,纵容甚至导致了犯罪的发生。罪犯也如此,明知道是犯罪,却由于自身对于物质和金钱的欲望,而犯禁。
作家史铁生也曾在《我与地坛》中说过,从人的本性来看,并无任何“奇怪”可言,就人的欲望来说,一切都是正当。所谓奇怪或不正当,只是在这个现实世界的各种规矩的衬照下才有的一种恐惧。
人真正的名字叫“欲望”。
对于电影所导致的拐卖的苦难,有太多的欲望夹杂其中。比如村民的“违法互助”自私性,执法者的“事不关己”拖延性,甚至连鹏鹏家人“为其幸福舍子”的自利性,甚至还有所有对于拐卖事件,社会事件“选择性无视”的冷漠性的我们,都为了自身的欲望,而做出了选择,纵容了犯罪。
人的劣根性是人的内在本质的性情之一,也是不可分离的一部分,我们现在剖析人的劣根性,并非是批判,而是就事论事的讨论。
即便在法制的社会下,也无法完全杜绝此类事件的绝对性灭绝,因为是人本质的劣根性的激发,所以我们能做的是反思。
电影的拍摄到展现,本身就是对于社会黑暗角落下,人的劣根性的一种展示,只有看见,才会有机会去反思,这点上也体现了陈可辛导演的人文主义情怀。
人在欲望的驱使下犯禁,导致了太多的悲剧发生,而看见或者显现,正是如同射向黑暗中的一束光,一点点的让人们的内心在道德感的驱使下,趋向善的一面,正如电影中的律师一样。
张泉灵曾经说过“只有改变才能看见未来”
我想改变的前提也是要引起大家的共鸣,对于此事的深恶痛绝以及百分百的提防,而此类型题材的电影无疑是很好的一个窗口。
正如所有战争片的拍摄深意透过战争的残酷事实上是反战的,陈可辛导演就现实社会题材拍摄的此电影,同样是想向同为大众的我们敲响一次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