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西厢记文学思想(西厢记的说唱文学)

西厢记文学思想(西厢记的说唱文学)京剧《西厢记》后者也同样品题了包括作者关汉卿和王实甫在内的十个人,但此篇主要着眼于评价人物的行为,对剧中的所有人物都有批评,指出不合礼法和失当之处。也有的是概括叙述故事情节和内容,如清乾隆间西调《张君瑞》、清道光间马头调小曲《西厢》都是以叙述性的语言,简洁明了地概括了全本二十折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故事性并不强,但却可以使人在简短的叙述中抓住中心事件和人物,犹如传奇的“副末开场”。京剧《西厢记》第二,创作方式上,有的是按《王西厢》的情节顺序铺排故事,这是大多数说唱所采用的方式,如明嘉靖间〔小桃红)《西厢百咏》,清道光间子弟书《西厢记全本》、清嘉庆间鼓词《西厢记》(十卷)以及鼓子曲《西厢记》等等。以鼓词《西厢记》为例,全书按卷来演绎,每卷以《王西厢》的题目和正名来命名,卷下又分回,每卷分二至三回不等,共十卷二十七回,从张生遇莺莺写起到崔张团圆结束,情节和故事内容与《王西厢》基本相同,细节上稍有差

本文乃“浅浅的笑117”独家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艺术形式灵活多样是《西厢记》说唱文学的又一个突出特点。说唱文学是一个包含内容十分广泛的艺术概念,就《西厢记》而言,傅惜华所辑《西厢记说唱集》中,明清时期各种形式的说唱有34种。不仅说唱样式丰富,而且视角独特、创作方式多样、表现手法灵活。

西厢记文学思想(西厢记的说唱文学)(1)

京剧《西厢记》

第一,写作视角上,有的是按照原作的情节顺序铺排,但表现上却十分灵活,如北跌落金钱《崔莺莺》,从莺莺的视角和立场来描摹故事,以莺莺思想情感的发展变化来串联故事,从一更写到五更,把从与张生相遇到长亭送别不同时期的心理、思想和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如鼓子曲《双梦》从莺莺的视角来展现情节,在莺莺的梦里写张生的梦,梦中套梦。莺莺的情感发展变化历程中,由相遇、钟情到以身相许,再到分离、耽心,人物的心理得到了形象的展示,性格逐渐丰满,情节成为性格的历史。有的却纯以第三人称来描述故事。叙述性是《西厢记》说唱也是所有说唱文学最基本的特征之一。短篇如明万历间劈破玉《西厢记》、清乾隆间西调《半万贼兵》等,长篇如子弟书、鼓词、鼓子曲、南音等等。也有的纯以时间来安排情节叙事,如道光间满洲歌《西厢》从一更写到五更,极力铺排,写莺莺听琴一个场面,重在表现莺莺对张生的思念情感。

西厢记文学思想(西厢记的说唱文学)(2)

京剧《西厢记》

第二,创作方式上,有的是按《王西厢》的情节顺序铺排故事,这是大多数说唱所采用的方式,如明嘉靖间〔小桃红)《西厢百咏》,清道光间子弟书《西厢记全本》、清嘉庆间鼓词《西厢记》(十卷)以及鼓子曲《西厢记》等等。以鼓词《西厢记》为例,全书按卷来演绎,每卷以《王西厢》的题目和正名来命名,卷下又分回,每卷分二至三回不等,共十卷二十七回,从张生遇莺莺写起到崔张团圆结束,情节和故事内容与《王西厢》基本相同,细节上稍有差异。有的在铺排故事的同时评价人物,如[满庭芳)《西厢十咏》和(驻云飞《西厢记十咏》,前者以《西厢记》中描写的八个人物再加上作者关汉卿、王实甫分别题咏,说明每个人物的主要行为和特点,并加以论述和评价,每人用四字标题品评,如“张生俊雅”云:张生俊雅,诸余可爱,所事堪夸。吟诗和句在西厢下,引动娇娃。一封书战退了眼前士马,七弦琴匹配上宿世冤家。登科罢,香车驱马,夫妇享荣华。

西厢记文学思想(西厢记的说唱文学)(3)

京剧《西厢记》

后者也同样品题了包括作者关汉卿和王实甫在内的十个人,但此篇主要着眼于评价人物的行为,对剧中的所有人物都有批评,指出不合礼法和失当之处。也有的是概括叙述故事情节和内容,如清乾隆间西调《张君瑞》、清道光间马头调小曲《西厢》都是以叙述性的语言,简洁明了地概括了全本二十折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故事性并不强,但却可以使人在简短的叙述中抓住中心事件和人物,犹如传奇的“副末开场”。

西厢记文学思想(西厢记的说唱文学)(4)

京剧《西厢记》

第三,表现手法上,说唱文本并不拘泥于《王西厢》从头到尾的顺序叙述,而是有所发展和创造。有的只截取其中的一个情节或场面描写,篇幅很短,如明成化间驻云飞《崔莺莺听琴》、南词开篇《慧明寄书》和《请宴悔婚》都只写了其中的部分情节,不及其他。这一情况之所以能够产生,与《西厢记》故事流传的广泛性是分不开的。《王西厢》由于问世时间长,影响巨大,几乎是家喻户晓,因此其中任何一个情节独立成篇,都不影响听众对剧情的理解,其情形有些类似于折子戏。对于大多数《西厢记》说唱文本来说,即使是敷演全本情节连续的故事,每个标题,也都可以独立成篇,作为独立的段子来演唱。如《鼓子曲存》所收鼓子曲,从《惊艳》至《惊梦》,虽是连缀在一起的前后情节贯通的说唱改编,但每一个都可独立成篇,摘出来单独演唱,又称“摘唱“。

西厢记文学思想(西厢记的说唱文学)(5)

京剧《西厢记》

第四,语言上,《西厢记》说唱的最大特色是通俗。尽管不少作品仍然袭用了《王西厢》的曲辞,但大多数却出于自创,具有口语化的特点,通俗易懂,节奏鲜明,音节和谐,朗朗上口,鲜明地体现了说唱群众性、集体性和口头性的特征。甚至莺生的对答诗也被改编得通俗明白,如马头调《寄笺》,莺莺“明月三五夜”诗,改为“今夜三更,月明当空,太湖石畔,暗暗相等。”诗情表达直接,虽然缺少了诗味,但却生动、浅显,具有鲜明的市井气息。因此,它所具有的喜剧性、趣味性、群众性和乡土性又反过来加强了《西厢记》流传的广泛性。通俗性的语言最大程度适应了广大听众的接受能力,使那些文化水平不高的人在艺术的享受中得到与生活相通的共鸣。

西厢记文学思想(西厢记的说唱文学)(6)

京剧《西厢记》

《西厢记》说唱同时也是其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的意义不仅表现在说唱者本身的叙述性中,即说唱者在对人物和事件具体而微的描述中,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思想观点渗透其中,使得评论也成为说唱的一部分,与说唱本身融为一体,亦说亦唱,亦叙亦评,而且说唱内容中如人物、情节等的改编也包含了人民的爱憎情感,这本身也是一种批评。另外,清代(西厢记》说唱中有《六才子西厢南音全本》,虽与金圣叹评本在出目上并不完全一致,但其以“六才子”冠名,实际上表明了作者对金评本的尊崇,说明了金圣叹评本在清代的巨大影响,而这一点与金评本在清代的地位和影响是相符的。

参考资料

《西厢记》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