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知青岁月的赞歌(知青岁月青春无悔)

知青岁月的赞歌(知青岁月青春无悔)伯翱兄下乡在当时是一件当年极为轰动的事件,中国青年报于1963年9月24日以头版头条发文刊登,贺龙元帅、彭真市长以及乔冠华外长等老一辈革命家和全国新闻媒体好评连连,甚至吸引了共和国总理周恩来的关注,同时也受到周总理的表扬,一时成为美谈,是那个年代知识青年的典范和人们的学习楷模,轰动了全国。1972年伯翱兄进入河南大学外语系。毕业后应征入伍到总参炮兵学院,后调入北京武警总队任团政委。八十年代从部队转业到国家体委,任对外宣传出版处处长。后升任中国体育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国家体育总局人力资源发展中心主任。2007年当选为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长,开启了散文创作的新时代、新思维。多年来伯翱兄笔耕不辍,先后创作了电影《三个少女和她的影子》,电视剧《少林将军许世友》、《侠女十三妹除暴》等作品;散文集《三十春秋》、《四十春秋》、《五十春秋》、《六十春秋》、《七十春秋》、《元戎百姓共垂竿》;传记文学《孟小冬:

知青这个名词,在中国的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是举世无双的,是 在中国的大地上,那个特殊的年代创造的名字,曾经是那样的轰轰烈烈,然而,那个知青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已离他们远去。但是那段记忆会永远留在我们的脑海里,不能从中抹去,知青毕竟是一段难忘的生活经历,是一段难忘的岁月,是一段历史!

知青岁月的赞歌(知青岁月青春无悔)(1)

当时全国各地知青高达二仟多万人,对建设农业战线和保卫祖国边疆做出了有力贡献!他们学习了劳动人民,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底是激情岁月,还是芳华岁月,还是磋跎岁月,这是一个争论的话题,虽然说不上惊天动地,但他确实造就了知青一代人的真诚。

今天所说的主人公,他就是其中的一位,响应国家的号召,义无反顾打起包上山下乡,离开了父母,亲朋好友,可以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就像一道闪电在中国的历史的大地上划区了深深的轨迹,永远不可磨去,"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如果你没有经历那个时代就无法深深体会到当时的行为,只有他们这代人才懂呀。

1962年,是“三年自然灾害”后的国民经济恢复调整时期,国家精简城市人口,号召大办农业,大办粮食,动员城市中学毕业生上山下乡。此际,时任北京市市委书记处书记和北京市第一副市长万里同志,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毅然将其长子万伯翱送到自然条件非常艰苦的地方去劳动锻炼。自此,伯翱兄告别家人,开始了他“路漫漫其修远兮”的上山下乡的旅程。伯翱兄被下发到河南省西化国营黄泛区农场。由于是黄泛区,这里,自然条件和生活条件都艰苦——基本上整个农场,家家户户都说得上是屋无长物,家徒四壁。虽说是北京市委领导的儿子,到了这里,伯翱也是与其他所有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一样,没有任何特殊待遇。他在农场的生活比想象中还要艰苦多了,住的是草房,睡的是大通铺。农场的活儿各式各样,锄地、施肥、打药、修剪果树,种瓜点豆,甚至到大田里去割麦以及插秧也要抢收抢种呢!

知青岁月的赞歌(知青岁月青春无悔)(2)

尽管在沉重付出体力劳动后十分疲惫,但伯翱兄从未放弃学习。他学着先来的知青找了个空墨水瓶,打了一瓶煤油,用棉花双手搓个灯捻,制作了一盏煤油灯。灯光虽小却点亮了前进的道路。每天晚上,他就在这盏灯下坚持读书看报以及写日记。

伯翱兄一干就是十年,时间挺长,一件件事已经60多年了,但是想起来就历历在目。下乡虽然耽误了他很多事,但也收获不少。在农场十年得到了锻炼意志和精神,他纯朴善良。为人真厚,待人热情,在他的关心,爱护,帮助下,使他克服了各种困难,渡过了难关,这是他一生中最难忘的,他永远也忘不了。

回忆起在黄泛区农场的青春岁月,伯翱兄激动地说:“在农场的10年是我一生中最难忘、最受益的时期,河南是我永远的劳动故乡,知青生活是我人生中火红年代最宝贵的财富。在农场虽然很艰苦,但也磨练了我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品格,他是我一生中精神的财富,为我今后的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的根基。所以说,我对我人生当中有那么一段神奇的经历,我不感到后悔,相反感到无上的光荣和自豪。我很感激如果没有那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激情燃烧的岁月,就没有我今天的成就,是上山下乡锻炼了我,磨练了我,有知青这碗酒垫底我们有什么困难都能克服,什么艰难险阻都不在乎呢”!

知青岁月的赞歌(知青岁月青春无悔)(3)

伯翱兄下乡在当时是一件当年极为轰动的事件,中国青年报于1963年9月24日以头版头条发文刊登,贺龙元帅、彭真市长以及乔冠华外长等老一辈革命家和全国新闻媒体好评连连,甚至吸引了共和国总理周恩来的关注,同时也受到周总理的表扬,一时成为美谈,是那个年代知识青年的典范和人们的学习楷模,轰动了全国。1972年伯翱兄进入河南大学外语系。毕业后应征入伍到总参炮兵学院,后调入北京武警总队任团政委。八十年代从部队转业到国家体委,任对外宣传出版处处长。后升任中国体育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国家体育总局人力资源发展中心主任。2007年当选为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长,开启了散文创作的新时代、新思维。多年来伯翱兄笔耕不辍,先后创作了电影《三个少女和她的影子》,电视剧《少林将军许世友》、《侠女十三妹除暴》等作品;散文集《三十春秋》、《四十春秋》、《五十春秋》、《六十春秋》、《七十春秋》、《元戎百姓共垂竿》;传记文学《孟小冬:氍毹上的尘梦》、《粉墨春秋绝代佳人言慧珠》《红墙内外》,等等等等。他的创作的作品,往往一经发表,就好评如潮,;以他的散文改编的电视剧《贺帅钓鱼》,受到了贺帅家人的赞赏;他的传记文学引起了文学界的广泛关注;其中《红墙内外》这部作品,屡次售罄加印,备受粉丝们的追捧。也可以说让其父亲万里委员长在九泉之下终于”望子成龙”了。盛名之下,伯翱兄却依然勤奋笔耕如故,珍惜每一刻时光。

知青岁月的赞歌(知青岁月青春无悔)(4)

有一年,我和伯翱专门从北京到四川建川博物馆去参观学习,这个馆以"为了和平,收藏战争;为了未来,收藏教训;为了安宁,收藏灾难;为了传承,收藏民俗"为主题,建设抗战、民俗、知青、红色年代、抗震救灾四大系列30余座分馆,是目前国内民间资本投入最多、建设规模和展览面积最大,收藏内容最丰富的民间博物馆。我们此次主要参观了抗战系列展馆和知青馆。

首先参观的是中流砥柱馆。这个展馆主要是展示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斗争情况。一件件实物,一幅幅场景,让我们重温了在那个日寇铁蹄横行,战火纷飞的年代,中国共产党如何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巨大困难,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用游击战、袭扰战等形式在敌后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战,给日伪军造成重大杀伤,为抗日战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知青馆主要参观了1971年3月23日,云南德宏盈江国营农场,10名成都女知青被活活烧死。被埋异乡37年后,她们的墓碑被建川博物馆馆长带回家乡。前几年,这10块被岁月侵蚀得模糊不清的石碑被建川博物馆收藏,并将成为拟建的全国首个知青博物馆展品。并把石碑建好,让这些知青回到故乡。看到这伯翱兄专门买花来祭拜她们并默默的向她们致敬!伯翱兄说:“我之所以这样做,完全是出于对知青的深情厚谊。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我们响应号召,在那片广阔天地上奉献自己的青春,经受了超乎现代人想像的磨难。”这知青馆不但收集了老鬼、史铁生、万伯翱、张抗抗、梁晓声等作家名人。还收集了很多那些对社会有影响、有贡献的知青们。

高达二仟多万上山下乡的知青们,他们从劳动人民身上学习到了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他们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客观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

知青岁月的赞歌(知青岁月青春无悔)(5)

这是一次难忘的经历,不仅开阔了我的眼界,还增长了我多方面的知识。对我来说很有价值。

岁月与歌,时代推进,悠悠的知青岁月,上山下乡已经成为历史,当年的风雨,欢笑,泪,思与情 都将是一代知青说不完,道不尽的话题,他们这个庞大的群体不仅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发挥过无可争议的促进作用,亦必在今后继续发挥保障社会稳定和谐的作用。知青,他们对亲情的守护,友情的珍惜,对爱情的真诚,对未来所持的乐观主义精神一一一将被镌刻成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一座丰碑!将永存!

林钊勤写于北京勤乐阁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