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秦腔大祭灵讲究(清明习俗与秦腔戏)

秦腔大祭灵讲究(清明习俗与秦腔戏)朱春登在疆场奋勇杀敌,屡建奇功,镇守边关。十二年后凯歌回朝,唐肃宗李亨封其为平西侯,并批准朱春登还家祭祖。回到家婶娘又骗说,婆媳已死,朱春登痛不欲生,为抚慰慈母、贤妻在天之灵,决定在坟墓前放饭七天。告别老母妻子,朱春登将要去西地征战,临行前他叮嘱妻子赵景棠,要侍奉老母一日三餐。他走后几年没有书信传来,婶娘宋氏想霸占家产,还想把赵景棠许配侄子宋成,骗婆媳说春登战死疆场,威逼赵景棠改嫁宋成,婆媳坚贞不允,痛遭毒打,又被赶逼深山牧羊,没啥吃的,羊吃草,她婆媳同把草咽,晚上和羊群一同睡觉,日子清苦难过。在外婆年迈时,坐在我家的炕上,最爱做的事就是给老妈说戏,一本戏的故事梗概,人物的性恪特点,外婆给女儿说的头头是道,外婆说戏里讲的都是让人行善的。外婆告诉老妈,和清明有关的戏名叫《朱春登放饭》,我查阅了百度,原来戏的名字叫《牧羊圈》,讲的是唐朝,西地黄龙造反,元帅郭子仪征集兵马,抗击外患时的故事。在山

文/高晓茜

秦腔大祭灵讲究(清明习俗与秦腔戏)(1)

李跃峰 摄影

民间总会流传些节日民俗的来历,老妈说,清明有个习俗,新媳妇第一年要去夫家坟地祭奠祖先,这个习俗是从戏里来的。

老妈还说外婆喜欢看戏,也识戏懂戏,过去在大荔县城只要有大戏,外婆是回回到,南边青年社的秦腔,西边西库道的木偶戏,外婆都喜欢去看。

在外婆年迈时,坐在我家的炕上,最爱做的事就是给老妈说戏,一本戏的故事梗概,人物的性恪特点,外婆给女儿说的头头是道,外婆说戏里讲的都是让人行善的。

外婆告诉老妈,和清明有关的戏名叫《朱春登放饭》,我查阅了百度,原来戏的名字叫《牧羊圈》,讲的是唐朝,西地黄龙造反,元帅郭子仪征集兵马,抗击外患时的故事。

在山东石荷小县的朱家庄村,父亲早逝,朱春登与八旬老母、妻子赵景棠生活着,郭子仪派人来拨壮丁,本来是朱春登的叔父,哪承想婶娘宋氏给来拨壮丁的军爷“银子代茶”,谎称自己的丈夫有病,把军爷带到朱春登的家门前。

告别老母妻子,朱春登将要去西地征战,临行前他叮嘱妻子赵景棠,要侍奉老母一日三餐。他走后几年没有书信传来,婶娘宋氏想霸占家产,还想把赵景棠许配侄子宋成,骗婆媳说春登战死疆场,威逼赵景棠改嫁宋成,婆媳坚贞不允,痛遭毒打,又被赶逼深山牧羊,没啥吃的,羊吃草,她婆媳同把草咽,晚上和羊群一同睡觉,日子清苦难过。

朱春登在疆场奋勇杀敌,屡建奇功,镇守边关。十二年后凯歌回朝,唐肃宗李亨封其为平西侯,并批准朱春登还家祭祖。回到家婶娘又骗说,婆媳已死,朱春登痛不欲生,为抚慰慈母、贤妻在天之灵,决定在坟墓前放饭七天。

《放饭》是整本戏最经典也是最精彩的一段,是故事的高潮,婆媳俩人流落乞讨,听说侯爷放饭,便来到坟前,赵景棠上前给婆婆讨饭,只是早饭已过,晚上未到时辰,副爷眼见可怜,到厨房去看到侯爷剩的半碗饭,便端了小碗给了赵景棠。

在婆婆吃饭的时间,赵景棠看到碑碣上的字,认得了到自家坟莹,她记得过门那年,随丈夫在此兴坟祭祖,她便告诉了婆婆,婆婆仔细辨认才识得是到在朱家坟地,想到当官的侯爷在自家坟地里放饭,“欺压我朱门无有人户”,生气打碎饭碗,副爷见状,便吵了起来,惊动了侯爷朱春登。

“赵景棠跪席棚心惊胆战……”夫妻二人相见 却不敢相认 “听我妻赵景棠细说一遍”,朱春登想要认妻时,一句“我是讨饭的贫妇,你可不要认错人了!”让朱春登“好一似刀割肠剑把心剜”,他突然想起妻子左手的“朱砂大靥”,看到“朱砂大靥”,更确信是自己的妻子,“提衣衫忙跪到贤妻面前,叫贤妻睁双目将我观看,我本是你丈夫西地归还”,赵景棠对夫说“你当了官了,好,为妻我也讨了饭了”,夫妻才得以相认。

“席棚我要和老娘团圆,见老娘把我的肝肠寸断,悲切切跪在老母面前……”。在席棚外,认老母,老母却说“哎呀,老爷,我打了你一个小碗,等我儿回来,赔你个老碗。”赵景棠给婆婆说“当真是奴夫回来了”,母子才得以相认在自家坟莹前。

清明将到,老妈坐在我家房子门前,给我说起外婆讲的《朱春登放饭》,是清明节里的思念或传承。和老妈重新看了秦腔《朱春登放饭》,很感慨秦腔唱词语言的丰富,更赞叹演员那一板一眼,字正腔圆,唱念做打,余音绕梁的唱功。

新媳妇上坟的习俗是从戏曲中来,还是根据故事编制的戏曲已经不重要了,只是祭祀祖先,孝敬父母,夫妻恩爱,心存善良这些优秀的传统值得后辈一代一代地去传承和铭记。

秦腔大祭灵讲究(清明习俗与秦腔戏)(2)

作者 高晓茜

作者简介:高晓茜,渭南市作家协会会员,大荔县作家协会会员,爱看书,喜文字,喜欢简单生活,想用简略小笔,书写世间美好!

猜您喜欢: